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人才饥渴症”越喊越渴

2014-3-5 12:10|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256| 评论: 0|原作者: 欣岩|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求贤若渴
  曹操的《短歌行》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者的形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人生之尴尬,在于有才无处发挥。如今,曹操式的郁闷好像成了历史。看看人才招聘广告,看看招聘高端人才的诱人条件,若说这不是一个重视人才的时代,也许有点冤枉了招聘单位。全国“两会”上,就有诉说对人才的求贤若渴者:“在教育部和贵州省支持下,贵州大学开出了每引进一个长江学者,给予120万元年津贴,一个院士给予180万元的优厚条件,还提供科研平台和经费,但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都没有一个人报名。”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说,“西部对高端人才很饥渴!”(新华网3月5日)

  在院士和长江学者成为衡量我国大学实力的重要标准的今天,大学校长为引进不到院士和长江学者烦恼,在“两会”上公开表白心迹,不知能否感动咱们的院士和长江学者们。假若无法感动,那么是不是该反思的就是这位校长自己呢?

  大学靠人才立校。校园和高楼大厦,财政不投钱,银行贷款也能满足大学的欲求。惟独大师和创造性的科研人才,就不是钱所能完全解决得了的。大学求贤若渴,“渴”在用院士和长江学者应付各类考评,用来装点自家的门面。至于引进来院士和长江学者干什么,来应聘的院士、长江学者符合本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与否,可否有与其相匹配的科研团队,这关系到引进人才的“存活”问题。遗憾的是,很少看到有大学公布他们招聘院士、长江学者的用途。只是重金收购,难免人家对你的招聘不感兴趣,毕竟没有几个院士和长江学者缺钱。既然钱不是他们所渴望的第一需求,用砸钱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学校和校长们,久而久之可能患上“人才饥渴症”。

  一旦患上了“人才饥渴症”,就越是忙于“解渴”。解渴的办法只能是招聘。省内招聘不行,全国招聘;全国招聘还是没有“水源”,就全球招聘。全球招聘失灵,只能到“两会”上诉苦。如果人才还是计划体制的话,兴许教育部一个调令就止渴了。问题现在是人才市场机制,只满足于开高价购人的单位,不事先考虑好求来的贤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人才和需求单位的商业色彩浓厚,彼此的信任度差,即便今天好不容易买了一位,可能要不了两年,蜜月期结束就分道扬镳了。贵州大学的校长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是好山好水好空气就能吸引人才,人才需要事业平台,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捷径。”问题在于,明白归明白,没有规划的招聘必然是盲目的,盲目的求贤若渴只能是病态,这样的人才饥渴症只能是越喊(招聘)越渴。

  外引人才当然重要,给现有的员工以人格尊重,可能会孵化出一批人才。现在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眼睛盯着外面,对已拥有的教师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这样的“人才饥渴”,说是伪饥渴也未必过分。正如网友所言:“人才有自己的思路,去到任何一个地方,人才不具有主动权,人才是不会去的,能被指挥的人才,指挥者本身可是需要很高指挥艺术的。被随便牵着走的人才,那是伪人才,即便真是个人才,那肯定被糟蹋的差不多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