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励志文化”该何去何从?

2014-1-6 09:4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5| 评论: 0|原作者: 刘海明|来自: 中国江苏网

摘要: 问题在于,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模仿需要多种因素的相仿,否则就不宜模仿;心灵鸡汤式的励志文化,以饱含哲理的语句打动人的心扉,这种励志文化有美感,易于消化,不足之处在于药效短,很容易被人忘却。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这些话语曾被以“哈佛校训”的名号传播。现在证明:哈佛墙壁无校训。(金鹰网1月5日报道)
 
     近段时间,哈佛大学辟谣的新闻屡见报端。同时,假托易中天、白岩松等名家的“名言”,也被曝出以假乱真的居多。一时间,讨伐伪名言成为时尚。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除了看电影和读小说,没人希望自己所接收的信息是虚构的。哈佛校训、白岩松语录等“名言”走红,喜爱它们的人并不真的在意这些话一定出自哈佛校训,一定出自白岩松的嘴;人们喜欢这些话,显然还在于它们能触动自己的灵魂。所谓的“心灵鸡汤”,让人品尝一口可以产生醒醐灌顶的效果,才是其受欢迎的原因所在。所以,哈佛和白岩松等人否认这些“语录”版权归属非自己的同时,不该就此否认这些“语录”的励志价值。
 
    人有惰性并不奇怪。社会要进步,依赖于每个人的努力。人要摆脱惰性束缚,要么靠个人的自觉,要么靠外来的鼓励。“心灵鸡汤”作为当代快餐式的励志文化,只要能多少唤醒过一些年轻人,就足以证明这样的“心灵鸡汤”自有其存在的价值。肯定其存在价值,并不代表这样的励志文化就没有改进的空间了。恰恰相反,励志不能单靠心灵鸡汤的浇灌。当代的“励志文化”,又该何去何从呢?
 
    传统的励志文化应该是个参照版本。以《三字经》为代表,多以行动和成功人士为案例,旨在鼓励年轻人从这些名人的身上寻求前进的动力。这样的励志文化,包括前些年韩剧《大长今》,其励志作用在于个人模仿。换句话说,通过模仿来激励个人的进取心。问题在于,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模仿需要多种因素的相仿,否则就不宜模仿;心灵鸡汤式的励志文化,以饱含哲理的语句打动人的心扉,这种励志文化有美感,易于消化,不足之处在于药效短,很容易被人忘却。
 
    在我看来,真正适合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励志文化,形式上可以借鉴传统的励志文化,内容上可以掺入心灵鸡汤式的内容,但真正的动力应该在于社会竞争的警示。一个民族也好,单位也罢,个人也罢,前行的动力不能再靠道德的自觉,而在于认识到外部竞争的激烈程度。典型的事例,才是最好的励志文本。尤其在独生子女逐渐走上社会的今天,从小养尊处优的孩子,自立意识和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主动追求进步的意识全线下滑,这一代人要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离开相应的励志文化显然不行。以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对社会生活压力的认识不足,个性有余能力不足,而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相当危险的事情。如果不能及时让年轻一代认清现实,务实精进,再多的心灵鸡汤也不过是“精神饮料”,喝完一瓶就随手丢弃了。在这种情况下,励志需要从精神方面的鸡汤向现实社会的竞争压力以及应对这些压力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入手,让他们在某种不安中获得进取的动力,从而激发潜能,获得自信,这样才更为有效。
 
    时代在变化,励志文化不能一层不变。我们既没必要为为哈佛大学校训是假的而懊恼,也没必要为白岩松的语录不真而郁闷,我们需要的是接触这个时代,认识这个时代,迎接这个时代的挑战。新型的励志文化,也该适应时代的这种变化,当好更多人的“牧师”。

作者:刘海明  编辑:王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