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是社会进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而不是社会事件的参与者。这早已是新闻业的行规。行规总有被破例的时候。所不同的是,有时候媒体主动参与到社会进程中去,比如策划一些社会活动,然后以新闻的形式报道出来;有时候,媒体则被动地卷入社会事件。对于前者业界关注较多,后一种情况则相对罕见。正因为这样,更能考验媒体的应急反应能力,也更考验媒体的职业伦理。
台风“菲特”给宁波造成的雨灾,余姚成为“水城”,救灾成为当地头等大事。大灾面前,媒体的灾难报道责无旁贷。至于媒体如何报道灾情,这门学问迄今尚无理想的教科书。新浪传媒发起编写的《灾难报道手册》,尚未公开发行。不少媒体对不同类型的灾情、不同程度的灾情、同样类型同等程度但不同地区的灾情如何有所区别,几乎还是新闻报道的盲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新闻业也不例外。常规时期不注重研究特殊环境下的新闻报道业务,遇到不时之需的时候,媒体匆忙披挂上阵,虽临场报道一丝不苟,因没有对灾情和灾民心理有足够的研究,甚至沿用常规新闻的做法报道。一旦信息采集的角度与灾民的心理预期存在差别,可能酿成媒体群体事件。这次,宁波电视台就遭遇了这样的麻烦。 10月12日,宁波电视台《看看看》栏目在微博上对11日晚部分群众围堵节目组卫星采访车事件作出声明。栏目组称,记者所坐的卫星车所能到达区域沿途见闻报道客观真实,当日的特别报道对余姚其他积水严重的重灾区进行了充分报道;记者并未与当地群众有语言上的冲突,网络流传图片中站在转播车上面向镜头的女子是在场群众,而非电视台记者。(人民网10月12日报道) 媒体的澄清希望自证清白。相信当事媒体的澄清信息属实。即便如此,也不能忽视现场视频暴露的灾难报道问题。现场视频显示,民众连声高呼“如实报道”和“道歉”。假设先前该电视台的灾难报道真实客观,显然不该有这样的严重后果。我们的灾难报道,虽然在不断进步,怎奈进步的脚步慢于社会进步的步伐。虽然媒体的灾难报道是真实的,怎奈呈现的只是局部的真实,结论偏偏喜欢使用带有普遍性的词语,以至于给公众造成整体事实就是这个样子的错觉。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的今天,灾难报道描述的局部真实一旦不能明白无误提醒公众自己的报道只是记者所见的东西,公众了解真相后的怨气自然增加。对于置身灾区的民众而言,缺少食物造成的焦虑,情绪不稳定并不奇怪。如果他们发现媒体的报道并不是自己所经历的那个样子,怒气油然而生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这种情况下,现场记者因无法理解民众的诉求,没能及时道歉缓解气氛,而是求助于警方。警方的不断增援,激化了矛盾。 群体事件过后,当事媒体不但没有反思自己灾难报道的失策,而已以澄清方式描白自己。显然,涉事媒体不熟悉社会舆论的内在规律,以至于“澄清往往是证实,越描越黑而已”(网友评论)。结果是让更多的非现场公众也加入到反感媒体的行列之中。灾难报道所造成的“二次伤害”,反倒伤害了媒体自己。这样的教训,更该引起新闻媒体的重视。 灾难报道是门学问,不是遇到灾害任何一个记者都可以不经培训就能成为合格灾难报道记者的。同样,媒体管理者也不是无师自通,就能指挥得当的。此外,灾难报道对新闻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灾难报道忌讳歌功颂德,忌讳不重视新闻语言的传播效果而率性发言。倘若此次灾难报道引发的群体事件能引起我国新闻媒体的集体反思,也不无意义。就怕事件过后,当事媒体觉得委屈,其他同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才是更大的悲剧。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