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在成都地铁上当众尿尿,家长淡定把尿后离去,引发舆论对文明行为的关注。6月14日,类似事件又在成都地铁上演。15日,“把尿妈妈”张女士通过媒体道歉。(《华西都市报》6月16日报道)
俗话说:管天管地,管不住拉屎放屁。话虽难听,但不无道理。社会文明进程,在于制定行为标准,让人类的言行举止有个“共赏”的范围。孩子尿急,在没有卫生间的地铁车厢里,家长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固然反映出该家长的公德意识是高还是低。媒体披露此事,不少人用道德做武器,批评当事家长的“失德”。这样的批评,有道理。当事家长道歉,相信对其他家长是一种警示。 成都地铁“把尿”是孤立的事件还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记得前些时间,北京地铁上有十多岁的男孩拉屎,舆论也是纷纷指责。理解指责者的指责,搁在我们刚好在旁边,掩鼻的同时也会不悦。问题在于,假如地铁车厢设有厕所,“把尿妈妈”还会不会选择就地把尿,拉屎男孩会不会拒进厕所解决内急?当然,有网友出主意:塑料袋、尿不湿,都是应急的工具。塑料袋有性别之适宜问题,尿不湿有年龄之适宜问题。一旦这些器物失灵,孩子内急问题还是无解。所以,批评地铁“把尿妈妈”,还要呼吁各地的地铁公司,包括地铁车辆设计制造机构,多点人性化的设计与管理。虽然地铁站点密集,不等于几分钟的行使时间内,乘客没有内急事例发生。何况,不少地铁站里的卫生间不多见,成年人在地铁站内都困难,如何让未成年人整天自备器皿,专为避免这个不时之需? 这涉及社会文明程度与公共服务理念的关系问题。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固然依赖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但是,自觉不是万能的。生理性自觉毕竟有个限度问题,一旦超出了能够忍受的极限,任何人都无法被文明坚持到最后。这样,就需要社会服务部门充分考虑人的生理问题,提前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渠道。这是宏观层面的事情。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微观层面,把人性化的考虑观察到底。社会服务的发达程度,与服务机构的人性化理念息息相关。以地铁站、地铁车厢为例,不仅要考虑内急问题,还有必要在站台设立紧急医疗服务点。这样的服务点不能以经济效益来衡量,它是公共机构服务的配套需要。 现在,谈到服务,各地五花八门的口号多,口号的语词精美。至于服务的漏洞和隐患,是否在口号之前予以充分考虑,最终要看社会服务的新问题数量如何。社会问题,有时表象在具体的个人,比如把尿事件,但更应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问题的根源。只有病因被发现并曝光,类似把尿现象才可能避免。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