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以实干来应对“形象危机”

2013-5-29 09:52|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417| 评论: 2|原作者: 欣岩|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不去反思群体共性的问题,抱怨舆论的不客观、不理性,只能加剧公众的反感情绪
    微博时代,没有哪个行业不面临或多或少的“形象危机”。医生、教师、专家和公务员,不经意间都难逃舆论的调侃和讽刺。至于舆论的地域歧视,存在的时间也许更长。一个行业和地区的形象危机,受影响者心里不是滋味,并不奇怪。如今,这方面的调查数据开始面世了。

    据媒体调查,超过半数的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当前社会对其存在普遍误读误解甚至丑化的情况,超过六成的基层干部认为被“低估了”。他们认为,“个别基层干部的贪腐行为”最影响基层干部的形象。七成基层干部焦虑“社会舆论不公平不公正”。(《人民日报》5月28日报道)

    基础干部形象被误解,这个群体的形象被低估,基层干部感到无助,有所抱怨,并不奇怪。形象是什么?形象是一个人(群体)行为的表象以及外界对这个行为表象的评价。这个评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舆论。

    关于舆论,美国学者李普曼早已有过许多精辟论述。没有哪个群体的所作所为可以完全“直播”给公众,公众对一个群体的评价,只能靠少数典型的作为,凭借自己的成见,添加个人的想象,塑造一个人的形象。如果这个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的被塑造出来的形象,会演变成一个群体的“公关形象”。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舆论会用全面、客观的眼光,对待一个群体的全体成员。每个成员都是本群体的形象大使,一个成员的不良表现被曝光,就无法阻挡公众的嘴去批评他们,也不能指望民众用理性的态度综合评价他们的全部作为。所以,舆论汹涌是常态,舆论客观理性是非常态。我们的基层干部群体,假若没有害群之马,没有违法乱纪的,舆论误读和低估这个群体的可能性不大。被“误读”和“低估”,必定有某些原因。所以,不去反思群体共性的问题,抱怨舆论的不客观、不理性,只能加剧公众的反感情绪,而不是相反。

 
    正视“形象危机”,与其封嘴不如诚恳接受批评,哪怕是不够理性的批评。把民意当作群体(包括个人)的镜子,每天三省吾身,不管当下的舆论如何误解,只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改变做事就是为升官的思想,抱定奉献才是所有干部的座右铭。这样,舆论的误解和低估,自然会很快“退潮”。芦山地震期间,一个被免职的副镇长,按照一般的干部,被免职了早泄气了,可这个干部不以罚悲,继续坚守救灾一线。看看舆论对这个基层干部的评价,“误读”、“低估”他几天可以,舆论很快就修正了自己的态度,转向了肯定他的行为。他的“形象危机”转危为安,不值得每个基层干部借鉴吗?相反,某些抱怨当官不发财,说啥也不来态度当上干部的,你的行为在舆论的放大镜下遭遇低估,该怪自己还是怪舆论呢?诚如网友所说:“既然说是‘被’误解!总要有些被误解的根据吧?基层工作压力大,进升无望!这句话本身就是怕苦怕累,尽想着升官发财吧?”

    干部只是一份普通职业,任何职业都得接受舆论的指指点点。所以,除了踏实做事,“形象危机”就无法化解。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刘海明 2013-5-29 09:59
【茶余热谈】“形象危机”需用实干化解
天天新报 2013-05-28 23:51:17
http://www.xwwb.com/web/wb2008/wb2008news.php?db=7&thisid=135164
引用 刘海明 2013-5-29 09:53
实干,是化解干部“被误解”的良药  

2013年05月29日 07:43:3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焦点观察

  不去反思群体共性的问题,抱怨舆论的不客观、不理性,只能加剧公众的反感情绪

刘海明


  微博时代,没有哪个行业不面临或多或少的“形象危机”。医生、教师、专家和公务员,不经意间都难逃舆论的调侃和讽刺。至于舆论的地域歧视,存在的时间也许更长。一个行业和地区的形象危机,受影响者心里不是滋味,并不奇怪。如今,这方面的调查数据开始面世了。

  据媒体调查,超过半数的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当前社会对其存在普遍误读误解甚至丑化的情况,超过六成的基层干部认为被“低估了”。他们认为,“个别基层干部的贪腐行为”最影响基层干部的形象。七成基层干部焦虑“社会舆论不公平不公正”。(5月28日《人民日报》)

  基础干部形象被误解,这个群体的形象被低估,基层干部感到无助,有所抱怨,并不奇怪。形象是什么?形象是一个人(群体)行为的表象以及外界对这个行为表象的评价。这个评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舆论。

  关于舆论,美国学者李普曼早已有过许多精辟论述。没有哪个群体的所作所为可以完全“直播”给公众,公众对一个群体的评价,只能靠少数典型的作为,凭借自己的成见,添加个人的想象,塑造一个人的形象。如果这个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的被塑造出来的形象,会演变成一个群体的“公关形象”。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舆论会用全面、客观的眼光,对待一个群体的全体成员。

  每个成员都是本群体的形象大使,一个成员的不良表现被曝光,就无法阻挡公众的嘴去批评他们,也不能指望民众用理性的态度综合评价他们的全部作为。所以,舆论汹涌是常态,舆论客观理性是非常态。我们的基层干部群体,假若没有害群之马,没有违法乱纪的,舆论误读和低估这个群体的可能性不大。被“误读”和“低估”,必定有某些原因。所以,不去反思群体共性的问题,抱怨舆论的不客观、不理性,只能加剧公众的反感情绪,而不是相反。

  正视“形象危机”,与其封嘴不如诚恳接受批评,哪怕是不够理性的批评。把民意当做群体(包括个人)的镜子,每天三省吾身,不管当下的舆论如何误解,只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改变做事就是为升官的思想,抱定奉献才是所有干部的座右铭。这样,舆论的误解和低估,自然会很快“退潮”。

  芦山地震期间,一个被免职的副镇长,按照一般的干部,被免职了早泄气了,可这个干部不以罚悲,继续坚守救灾一线。看看舆论对这个基层干部的评价,“误读”、“低估”他几天可以,舆论很快就修正了自己的态度,转向了肯定他的行为。他的“形象危机”转危为安,不值得每个基层干部借鉴吗?相反,某些抱着“当官不发财,说啥也不来”态度当上干部的,你的行为在舆论的放大镜下遭遇低估,该怪自己还是怪舆论呢?诚如网友所说:“既然说是‘被’误解!总要有些被误解的根据吧?基层工作压力大,进升无望!这句话本身就是怕苦怕累,尽想着升官发财吧?”

  干部只是一份普通职业,任何职业都得接受舆论的指指点点。所以,除了踏实做事,“形象危机”就无法化解。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5/29/c_132415323.htm

查看全部评论(2)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