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媒介市场的深入发展,报刊的评论版面和报刊的评论文章数量都在上升,尤其是逐步成熟的都市报评论,它以面向居民,焦点都市生活、市民生活为
特色而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都市评论以社会新闻为内容,文字通俗易懂,观点鲜明,并带有浓厚的本土化色彩,是都市报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对而
言,能够彰显报纸的立场和定位,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都市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都市报评论的崛起 中国加入WTO之后,报业也被推进了市场的发展潮流,自2002年开始,报纸的言论成为报纸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报纸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 天,观点市场成为报纸竞争的一个有力平台,报纸言论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党报,机关报是最先开设言论版的,但是就目前发展的影响力来看,都市类报纸 的言论版开设的热情最高,甚至有很多报纸将言论版作为向“主流大报”进军的重要标志,言论版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趋于多样化,都市报评论在这种浪潮中迅 速崛起。 在都市报类报纸中最早开设了言论版的是由《人民日报》主办的《京华时报》。《京华时报》自创刊起,就开设了《声音》版,该版的开辟为后来各报纸 开设言论版奠定了基础。随后《南方都市报》掀起言论版新一轮热潮,这份四开报纸在2003年3月4日扩版之后,就在A2版开辟了《时评》版;4月2日,又 在A3版推出《来论》版,在国内最早模仿西方主流大报设立“社论版”和“社论版对页”的模式,之后,“时事评论社论”和“时事评论攠论”,每天与读者 见面。《社论》版每天安排2篇社评,分别标明“社评”和“社评二条”,刊载社内人士撰写的署名评论员文章,或社外人士撰写的书评特约评论员文章;此外还设 有“观察家”专栏以及“推荐”专栏等[1]。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这份打入北京市场的4开报纸,该报在面试当天,就分别于A2开设了 《社论/来信》版,A3版开设了《评论》版。 此后的近几年,以“时评”为言论版的都市报如雨后春笋版纷纷面世,“言论版热”成为都市报评论的显著特征,有些报纸甚至以在言论版中获得了极高 的声誉,比如《华西都市报》的“时评”版,语言犀利,评论的时新性和观点的独特性在受众心目中逐渐升温。还有一些都市报以“吧”为言论版的名称,取人们在 各种“吧”里容易畅所欲言之意,如《武汉晨报》的《说吧》。 二、都市报的特点 (一)篇幅短小精悍 都市报评论为了适应市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篇幅短小为其主要特点,一般的评论都在四五百字左右,最长的评论也不会超过1500字,若篇幅太 长,便会使读者失去兴趣,观点性信息的传达效果的会失色。《华商报》上的评论一般都把字数控制在400字到800字之间,评论也仅限于将观点表达清楚即 可。 (二)都市报的评论选题多为市民感兴趣的话题 许多市民都将都市报称为“咱自己的报纸”,评论的选题贴近市民生活,贴近市民感兴趣的话题是都市报一直不容忽视的,都市报评论也一直在做市民的 “贴心人”,我们可以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省级日报等大报、党的机关报进行对比,一般关于党的建设或者国家某个领导人外出拜访,或者是某个重 大会议的报道,在党报中会有一些诸如社论级别的评论,但这类选题在都市报中不怎么常见。由于都市报的受众定位在于广大市民,因此,评论贴近市民生活,表达 市民的心声才是都市报最根本的特点。 (三)语言通俗易懂、评论标题的设置多采用“娱乐”的手法 语言平实是都市报评论的习惯,都市报不会用类似于“阳春白雪”的文邹邹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贴近性使都市报不得不与读者的生活语言相贴近,使读者感觉亲、感觉熟。 在评论标题的设置上,还经常采用“娱乐”性手法。尤其在地方都市报经常使用地方方言。如《华商报》的评论,刻意在标题上就用吸引读者的语言,我 们可以从2011年10月9日这一期报纸的A4版中的评论标题中不乏看出其娱乐性的词汇。还有2011年9月27日这一期的评论《“杰娜”婚了,政府 “昏”了?》、《家属放弃治疗反思社保“肌无力”》[2]中的“杰娜”、“婚”与“昏”的对称、“肌无力”等词汇,这些只是网络上流行的,或者是平时口头 上经常使用的词汇,放在报纸上,尤其是评论标题上,既具有风趣,又不落入俗套。这些标题的使用,在吸引读者眼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读者往往从标题中就能 读出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者说读者对这些评论中比较抢眼的字眼感兴趣就是都市报内容最大的卖点。 三、都市报评论存在的缺点 都市报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许多缺陷,例如都市报评论的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版面比例较小。西北地区有名的厚报《华商报》,《华商报》评论版最大 的缺点就是,评论文章不够丰富,内容不够全面,版面比例相对较小。因为一份商业性报纸,除了报道比较抢眼的社会新闻之外,能够代表自己鲜明立场的还是评论 版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华商报的评论版最多只占一个版面,有时就只占半个版面,相对华商报浩大的广告版面来说,少之甚少。除此之外,华商报评论版也刊登 广告,这是不足的地方,本来评论版所占版面就小,再加上广告,评论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似乎正版广告更抢眼,评论只是作为衬托,这是不可取的。此外,都市 报评论对重大政治事件、经济事件很少过问,但对体育、娱乐、社会等事件渲染较多。当然这是与都市报的受众定位有关,但是若都市报能够是当地参与重大事件的 评论,对都市报提升自身素养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都市报评论表达公民诉求的作用 面对一些公民无法透视的问题,公民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声?媒介或许是一个比较公正、比较容易接近的平台,都市报被许多市民称之为“咱自己的报 纸”,传达公民心声,表达公民诉求是都市报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虽然都市报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一般,但是公民表达自己的诉求上还是时常无路可走。都市报的 竞争正在以违反正统道德规范的方式如火如荼地进行,2011年10月22日,深圳市宝安区联防队员杨喜利入室强奸事件发生后,网上发布了一张关于南方各大 媒体对受害着王娟采访的照片,那是一个令人发指的镜头,多家媒体的记者拿着采访话筒,对着床榻上用被子蒙着脸的王娟。媒体是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但是这个 平台有时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都市报而言,评论是最能表达公民诉求的地方,公民的疑惑通过与媒体的互动,让更多的人理解,因为“公民互动中的猜疑和 不信任,通过积极有效的对话,终于化解在共同的民主诉求之中。”2010年12月25日,浙江乐清前村主任钱云会被工程车碾死。钱云会死前曾多次举报当地 一些工程违法征地,有报道称其死亡事件村多个疑点。12月27日下午,乐清市就此事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事件为“交通肇事案件”。针对这一事件,各大媒体在 评论版上发表了观点,其中《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燕赵都市报》这三家都市报从12月29日到30日,连续发了六篇评论,对此事进行围观、追问 到最后反思。12月28日,《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乐清命案围观不会停歇调查必须继续》表达了追问此事的坚定立场,而当日,《齐鲁晚报》发表《乐清命案 的官方结论更需要证据》,其立场并不与《南方都市报》一致。12月29日,《南方都市报》继续对此事发表评论《期待调查求得村主任惨死真相》,同日《华西 都市报》发表《用翔实的证据擦拭掉乐清案疑点》,12月30日《华西都市报》发表评论《“钱云会案”的真相如何大白》,他们的观点都站在了公民的正义一 边,立场都比较坚定,旨在为公民讨回公道,表达公民的诉求。 五、都市报评论的发展趋向探索 (一)表达公民诉求,都市报将会站好第一岗 如今,微博、博客、甚至微信的崛起对公民争取话语权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公民完全可以通过新兴媒介表达自己的心声。但这种声音往往会因为没有正 确的舆论向导而导致观点分散,公众在微博上的声音杂七杂八,无法形成公共意识,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在这类媒体上无法呈现,而报纸则不同,报纸以自己“客 观”、“公正”、“准确”的定位,已经树立起了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报纸对于事件的报道或者评论,往往会以专业的水准进行,而不会出现类似于谣言或者传 言,对事件发表观点也不会“捕风捉影”。相对而言,都市报评论是公众最可靠的“传声筒”,都市报评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越来越重视公民的心声,公民也 可以更加放心地表达自己的诉求。都市报会在未来为公民表达诉求站好第一岗。 (二)评论将会成为报纸核心竞争力的 《华西都市报》老总席文举曾在一些场合发表过“要加大评论建设和力度”的讲话。在美国,评论是传统,报纸千差万别,唯独社论版和其对开评论版固 定不变。都市报对评论会更加重视,这种“重视”将会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都市报会增加评论数量,篇幅也会增加,评论的手法将呈现多样化,评论质量也会 提升,甚至会增加读者来信的数量。第二,都市报立言的力量会加大,第三,专业评论员的队伍加大、报社评论部建设更加健全[3]。 (三)都市报评论会彰显地域特征,做好市民的贴心“小棉袄” 媒介正由大众传播时代走向窄播时代,细分市场已成为流行趋势,一些全国性大报正在努力创办各种专业性小报和地方版,以使报纸更具有针对性,都市 报也不例外,都市报会更加注重抓住地域特征,强针对性这一优势,将市民生活融入报纸,使报纸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彰显是非曲直,人伦道德。争取与都市 报新闻同步,做到“报评双飞”。传达市民最本真的声音,是评论需要注重的,因此都市报评论更会好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努力做好市民的贴心“小 棉袄”。 参考文献: [1] 涂光晋。时代之“声”[M]。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评论专栏。华商报,2011年9月至10月。 [3] 甘逊。都市报评论的特点、不足及发展趋势[J]。报刊观察,2003(3)。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