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第五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暨“知名评论家评襄阳”活动
来源:襄阳日报2013年4月27日
多对身边新闻发表评论
——访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郑保卫
记者 杨洋 本次新闻评论论坛的主题之一就是新闻评论的创新。4月26日,与会嘉宾、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郑保卫就新闻评论如何创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郑保卫表示,现在是评论发展的繁荣时期,随着国家民主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关心国事、参与决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传播技术的进步,使得群众表达意见更为便利,老百姓借助微博发表观点就是在写评论。因此,评论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方向。 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出现,党报新闻评论如何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力?郑保卫认为这需要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创新。首先要写短评论,避免写洋洋洒洒千字的评论文章;其次是文章要一针见血、开门见山。 郑保卫说,作为党报,在代表党委、政府进行评论的同时,也应该刊登表达老百姓声音的评论文章,这样就拉近了党委、政府和百姓之间的距离。老百姓的意见得以表达,并且有相关部门的反馈,久而久之,就能体现出党报评论的影响力。同时,现在很多党报都办有网站,党报可以从中选择刊登一些论坛、微博上的评论,以此加强舆论引导。 谈起地市级党报评论,郑保卫建议记者多对身边发生的新闻发表评论,了解老百姓生活怎么样,工作怎么样,希望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评论,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报纸评论专栏是文化品牌
——访全国高校新闻教育学会会长吴廷俊
记者 韩洁 “我曾经在襄阳工作过一段时间,对襄阳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今天再次回到襄阳,和全国知名评论家、知名学者参加这么一个高层论坛,觉得非常激动。这次盛会肯定会对宣传、发展襄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4月26日,全国高校新闻教育学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吴廷俊这样告诉记者。 吴廷俊说,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评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启迪民众、引导舆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也发挥到极致。在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阶段,只有真正重视和抓好独家评论,报纸评论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和引导舆论,吸引广大读者,从而不断提升报纸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地方媒体是为地方政治改革、文化发展服务的,要让全世界都了解襄阳,还要有知名的文化产品,报纸评论专栏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品牌,能起到一般新闻报道起不到的作用。 吴廷俊认为,新闻评论记者和一般的新闻记者要求不同。评论记者首先要有敏锐的思想;其次要有创新的思维;三是注重独立思考;四是评论语言要干脆锐利。 得知《襄阳日报》办有时评版,吴廷俊表示值得提倡和学习。他认为地方时评最重要的是把关键问题抓住,多重视本地发生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因为针对本地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所写的评论更能引起读者关注,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新闻评论应唱响本土化
——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周建明
记者 韩洁 “这次来到襄阳,感觉整个城市山水相伴,街道整洁,是个宜居的好地方。”4月26日下午,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建明。谈起对襄阳的第一印象,周建明赞不绝口。 周建明说,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多如牛毛,新闻的同质化突出,新闻评论对于城市党报尤为重要,尤其要做到话题本地化,作者本土化。 周建明表示,人们的信息需求与心理、地理环境的接近性呈正比关系,与心理、地域越接近,人们的关心度、关注度也越高。因此,地域的接近性,是城市党报评论话题的一个优势。他建议城市党报要很好地利用这个条件,多说本地话题,多关注本地公众关心的问题,使新闻评论更贴近本地,更贴近群众。 针对当前很多城市报纸评论对本地话题避而远之,周建明认为,评论的舆论监督既可以是揭露性的批评,也可以是提供善意的建设性意见,报纸评论从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立场上对政府的政策提出补充性建议,堵塞漏洞,是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文明道德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 他建议城市党报应建立以本地评论读者为主体的专兼职评论员队伍。本地人最了解本地城市发展的状况、需求及需要改进的问题,要解决城市报纸评论说远不说近的问题,需要有大量身在本地、直接参与本地社会发展建设的人。因此,城市报纸要注意发现扶持本地的业余评论作者,为城市报纸多说本地话题提供前提条件,使评论本土化。 网络时代更需要真实的新闻
——访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董天策
记者 黄金晶 4月26日,当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董天策到达襄阳时,已是晚上9点多。谈起现在新闻的发展,董天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网络和真实。 董天策说,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汹涌而来的信息大潮让人应接不暇。而对这些信息的消化和吸收,则让传统的新闻媒体评论者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把握就显得更加重要。 交谈之初,董天策便和记者谈起了新近发生的一起“假新闻”事件。前不久,网络上有一条“总书记打的”的消息被广为传播,《大公报》等媒体先后以消息、评论的形式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这个事件最终被证实是假新闻。为此,《大公报》等媒体公开向读者致歉。 一则原本很容易被识破的假新闻,为何能瞒过众多记者编辑的眼睛,走上报端?董天策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记者为“抢眼球”,没有对信息进行求证,仅凭网络上得到的信息就进行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虚假报道、片面报道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是由于新闻时效性竞争给真实性带来的挑战。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媒体之间对于新闻线索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第一时间刊登新闻、争夺眼球,新闻的真实性往往就会成为牺牲品。不少媒体“宁可错、不愿迟”,在新闻事实还没有确定、还有疑点,甚至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已经把报道做出来了。这种竞争态度也是导致虚假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的原因。 新闻评论应善于传递正能量
——访《工人日报》新闻评论部主任刘文宁
记者 李晖 4月26日,一来到襄阳古城,刘文宁就放下行李,迫不及待地参观起襄阳古城。博物馆、夫人城、古城墙……古城的历史厚重感让第一次来襄阳的刘文宁感到吃惊,古城风情更让她难以忘怀:“襄阳的宝贝很多,应该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上这座美丽的城市。” 当前,很多报纸都推出了评论版。刘文宁认为,现在的读者不仅需要及时、丰富、真实的新闻报道,而且需要深刻、有说服力、能开阔视野与见识的新闻解读。简单地说,新闻是满足读者“知其然”的需求,评论满足的则是读者“知其所以然”的需求。 好的新闻评论要善于传递正能量。怎样传递正能量?刘文宁说,首先应该紧跟公众关心的重大新闻,尤其是折射社会转型脉络的重大新闻。其次,逻辑严谨,秉持理性,对复杂事物做冷静深入分析,具有超越自身情感和个别利益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关怀意识。“襄阳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如何让读者感受到党报的权威性?这就更需要关注新闻评论。”刘文宁建议,党报的评论要改革,要强化评论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功能,发挥舆论建言献策的功能;顺应专业性评论的发展趋势,增加专家评论的分量,拓宽评论的视野,提升评论的分量;改变自上而下灌输概念、词汇、表达方式乃至思维习惯、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在表达形式上,吸收博客、微博中鲜活的语言甚至文体;积极借助新媒体这一优势平台,扩张自身价值,在报网互动中实现和谐共生、互助共赢。 新闻评论改革要勇于创新
——访华科大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振宇
记者 熊丹青 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首创人和组织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赵振宇。 谈起本次论坛,赵振宇特别感谢东道主襄阳日报社。他说,襄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尊崇文化的风俗。新时期,《襄阳日报》特别重视新闻评论,推出了具有特色的专栏和专版,为配合“四个襄阳”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针对当前新闻评论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革,赵振宇谈了自己的看法。 赵振宇说,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形式,日益受到媒体和民众的重视。当前,新闻媒体都在改文风,特别是改长风。对新闻评论而言,更应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要勇于创新,真正为民众而呼,为社会进步而作。 如何配合当前中心工作写评论?赵振宇认为,工作需要是报道的前提,没有工作需要就谈不上报道。有了工作需要,不一定都报道,都突出报道,其依据就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是否报道和如何报道的行动守则,这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须臾不可忘却和轻视。 赵振宇强调,社会效果是检验新闻报道初衷和结果的唯一标准。社会效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社会影响,即报道后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批示、肯定、嘉奖,这是很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应是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的良性反映。二是报道对社会工作和人们思想意识所起的促进作用。这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的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