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缅甸后解禁时代 政府像在放养媒体

2013-3-18 14:05| 发布者: 王雨惜| 查看: 383| 评论: 0|原作者: 张睿|来自: 新浪网-云南信息网

摘要: 本周最新的周刊在仰光街头的报摊上售卖。 “与以前的态度完全不同,现在的政府更像是在‘放养’媒体。”   虽然每期周刊出版后,还是要送40份样刊到宣传部,但这些刊物的最终归宿大多是图书馆和科、教、文、卫、 ...
本周最新的周刊在仰光街头的报摊上售卖。
 
“与以前的态度完全不同,现在的政府更像是在‘放养’媒体。”

  虽然每期周刊出版后,还是要送40份样刊到宣传部,但这些刊物的最终归宿大多是图书馆和科、教、文、卫、农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档案处。”

  《北方之星》的专栏作家梭民登曾是站在民主革命最前线的斗士,他比昂山素季小一岁,1976年加入了缅共地下党,被当局政府当作政治犯逮捕,在监狱里度过了他最宝贵的壮年时代。

  2012年8月20日,缅甸信息部官方网站上一条简短声明,轰动了整个新闻界。缅甸存在了近50年的新闻审查制度至此成为历史。

  从版图上看,夹在两个世界人口大国中的缅甸,就像一只向上的箭头。在过去的三年里,缅甸以令人惊诧的行动力,刷新了世人对这个“被封闭”的神秘国家固有的叙事逻辑。

  2011年3月,缅甸结束了持续49年的军人统治,成立首个文职政府,大张旗鼓地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开启各项改革。释放反对党领袖昂山素季并与之展开对话,大赦政治犯,允许人民游行示威,废除出版审查制度,颁布外国投资法,与地方武装展开和平谈判,并与刚刚获得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正式会面。

  新闻的自由,是丈量一个国家民主和自由的标尺。“新闻解禁”不只是一项单纯的文化改革措施,更是缅甸前行道路上的分岔路标。为正处于改革“风暴眼”中的缅甸人指向的,或许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未来。

  “被闭塞”的缅甸

  为缅甸打上“闭塞”标签的,不是缅甸自身,而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媒体。

  ——外语教师Htike Lwinko

  午后的曼德勒街头弥散着一派悠闲气息,斑驳的光影把躺在嘟嘟车(TUK TUK)里的身影切割成无序的几何图案,千里之外那场引爆了缅甸政坛,并让全世界新闻媒体为之疯狂的“民主革命”并没有打破普通缅甸人固有的生活节奏。

  2011年3月,缅甸依据新宪法举行多党制全国大选,持续了49年的军人统治正式走向幕后,缅甸成立首个文职政府,而这距离上一次因缅甸民主偶像昂山素季获胜而被选举结果作废的全民大选已有21年。缅甸“七点民主路线图”终于被推至第五步。

  大选之后,站在文官集团顶端的,是被称为“缅甸梅德韦杰夫”的吴登盛。这位重新掌权的前军政府要员一改往日作风,坚定而大胆地向世人展示了与他过去40年来完全不同的另一面——迄今为止,新政府已释放了将近700名社会活跃人士、僧侣和艺术家,解除了新闻管制,允许成立工会,允许反对派成员参加竞选,同时也与长久以来互相敌视和制裁的美国,展开了正式对话。

  然而在缅甸普通人看来,这一场被外界以夸张语言所描述的“破冰运动”,更像是手持俱乐部入场券的政客才能参与的,一场你来我往的轮盘游戏开始了。

  “以前没有差到哪里去,今后也不会变得像好莱坞电影中描述的那么好。”出生在曼德勒的缅甸第三代华人李祖清看上去已经和本土缅甸人没有任何区别。他开右舵车,吃煎饼时要配咖啡,人字拖和长到脚踝的笼基依旧可以让他健步如飞。他和大多数缅甸人一样,对正在进行的民主改革持观望态度。

  在李祖清眼中,普通缅甸人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当局政府下达的一纸法令,被干脆地分割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

  “外界说我们是被‘制裁’、被‘封锁’的,但实际上缅甸人过去也没有生活在被西方媒体用黑体字标注的‘看不见的恐怖’中。”李祖清笑道,“新闻解禁之前,我们也可以在茶馆里公开讨论丹瑞大将的继承人,调侃甚至质疑政府出台的政策法令。没有人会被突然窜出来的‘影子’捉住,丢到监狱里吃牢饭。”

  李祖清开办的福庆语言电脑学校,坐落在一条名叫“30条”、由东向西贯穿了曼德勒市中心的单行道上。在被严重磨损的水泥路面两旁,是许多歪歪斜斜的电线杆。透过那些相互纠缠的黑色电线,可以看见大大小小的“锅盖”(卫星电视信号接收器)像音符一样在高矮不一的楼宇间跳动。

  “仅仅我们学校,就有两个‘锅盖’,可以接收全世界400多个电视台,一分钱都不要。”李祖清的表情很平淡,他不会想到,自己短短的一句话,已经颠覆了大多数人对于缅甸的传统认知。

  不久之前,美国知名杂志《纽约客》登载了一篇关于缅甸的报道,其中煞有介事地写道:“一些与军政府有关的缅甸商人、记者和学者成立了一个名叫缅甸出路(Myanmar Egress)的非政府组织。他们为新总统提供了一套美剧《白宫风云》的DVD,目的是让总统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运作有个初步的认识。”

  当我把这段报道读给当地人听时,他们给予我的回应,是难以置信的摇头和略带遗憾的微笑。

  土生土长的缅甸人龙威(Htike Lwinko)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和大多数80后一样,花样繁多的电视节目几乎陪他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期。他是HBO(美国Home Box Office电视网)的粉丝,最爱的电视剧是讲述战争与兄弟情谊的《兄弟连》,在我们连盗版碟都见不到的时候,他已经体会到了每个星期追连载的激情与乐趣。

  “除了缅甸的本土电视节目,我们还可以看到来自美国、欧洲甚至是阿拉伯国家的电视台。”

  龙威印象最深的,是挪威一家叫做“民主缅甸”的电视台。“它几乎每天都在大张旗鼓地骂缅甸当局政府,说它独裁,说我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次看到我都忍不住想笑。”

  然而就算“民主缅甸”对缅甸现状充满了污蔑与造谣,好像在描述火星上某个与缅甸同名同姓的地方,被它冠以“独裁者”恶名的当局政府,也没有对其进行任何形式封杀。这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自缅甸1988年引入卫星信号开始,只要有一台电视或收音机,缅甸民众便可以自由地接收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思想、不同意识形态的讯息。BBC和VOA几乎可以排进缅甸青年收听榜前十位。

  “为缅甸打上‘闭塞’标签的,不是缅甸自身,而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媒体。他们用自己固有的思维和狭隘的眼光来诠释这个与他们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国家。这种自以为是的偏见,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世界对缅甸的误解。”刚刚拿到硕士学位的龙威选择成为一名外语教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慢慢消除人们对缅甸的错误认知。

  “禁忌”的打破这是一次民主的胜利。

  ——Tharzaw 周刊《shade》主编

  普通缅甸群众对“新闻解禁”这个词语的理解,停留在“杂志上什么新闻都有了”的直观感觉上。但对于缅甸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一场正在他们身边,甚至是身上发生的改革风暴,为他们重新构建了“记者”这个职业的定义与外延。

  7月19日,缅甸国内各大报章杂志的主编和出版商被“末代新闻审查官”丁瑞(Tint Swe)集体召集到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Press Scrutiny and Registration Division),被告知一个月以后,存在了近50年新闻审查制度将被废除。从此以后,总编们不必再把写好的稿子交到新闻审查局事先审核。按照丁瑞的最后指示,他们不用在等待为期7个工作日的审稿时间,不用为一不小心就变“政治犯”而忧心忡忡。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报道负责”。

  作为当日被丁瑞亲自“招待”过的媒体代表之一,周刊《shade》的主编Tharzaw,对缅甸当局取消新闻审核这一举措大加赞赏。

  “现在基本上所有你能采访到的内容,都可以刊发,不会因为涉及到敏感题材或政府官员,就被毫不留情的毙稿删稿。”Tharzaw所负责的《shade》是一份全缅文杂志,每周出版一期,共有27个版面,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娱乐、电子、科技、汽车甚至还有漫画。

  最新一期《shade》的封面上印着一幅S造型的美女图片,图片的主人公是事隔50年后重新走上世界选美舞台的“缅甸小姐”。而这一期周刊的头条主打新闻,是不久前发生在曼德勒街头的“围攻市长事件”。

  这是一个看上去似曾相识的故事。

  起因可以追溯到奈温将军时代。当时的缅甸政府有明确法律,规定缅甸境内所有土地属于国有,政府可以无偿征用,但不得进行买卖。时任曼德勒地方官员为谋私利,偷偷把城市周边的荒地低价卖给了农民。

  几十年后,受够了贫穷的缅甸下决心开放经济,建设城市。市区内胡乱搭建的“棚户区”,自然而然就成了曼德勒城市化进程中,那只首当其冲的“拦路虎”。

  为了把曾被卖出的土地纳入城市规划,当局政府与“钉子户”们进行了一系列艰难谈判,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动用警力上演“全武行”。之后,愤怒的群众们便把单独出行的曼德勒市长吴昂冒团团围住,市区交通甚至为此一度中断。民众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本子和签字笔,在市中心征集签名,要求市长“下课”。据统计,仅是“围堵市长”当天,示威群众就收集到了曼德勒市民总数1%的签名。

  而为曼德勒市民此行为“撑腰”的,正是缅甸此前新出炉的《和平集会与游行法案》。

  2011年12月2日,缅甸总统吴登盛在新的《和平集会与游行法案》上签字,落实成为法令。而这一天也正是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缅甸“破冰之旅”的最后一天。

  在新法令下,缅甸人可以举行和平示威,不过必须在至少五天之前向警方提出申请。警方如果不批准,必须说明理由。缅甸民族院议员、若开民族发展党主席埃貌在通过法案后说:“僧侣也是公民,所以我认为他们也可以参加。”

  根据此法令,示威者可以持旗帜和政党标志,但示威游行必须避开政府大楼、学校、医院和大使馆等地方。

  这一法令的出台,无疑让过去缅甸残暴而专制的形象,永远属于了历史。

  就在4年前,缅甸当局曾血腥镇压反政府示威。2007年9月,军队向僧侣在仰光带领大规模和平示威“袈裟革命”的示威者开火,造成至少31人死亡,数百名僧侣被逮捕收监。

  “在过去,示威游行这类新闻是绝对不能说,也不能写的禁忌。”Tharzaw兴奋地说,现在不但可以报道,编辑甚至还可以在事件报道下方,写下评论进行总结。

  “这是一次民主的胜利。”Tharzaw用这句话,为这篇具有时代意义的报道画下句号。

  “丛林法则”下的媒体生存态

  与以前的态度完全不同,现在的政府更像是在‘放养’媒体。

  ——梭民登 前政治犯、专栏作家

  “报禁”的解除,受到了缅甸所有新闻人的追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直线上升的新增刊物数量。

  “以前私人确实可以办报办刊,但是由于审查耗时长久且难以捉摸,导致所有私人报刊都只能办成周报、周刊或者月刊的形式,而所有的7家日报都是国营。从8月20日到现在,新增了400多份周刊,几乎和过去50年来所有新闻刊物的总数相等。”当了25年记者的Aung thinhlaing是周刊《media one》的主要撰稿人,而他所在的《media one》正是8月20日后成立的周刊之一。

  对新闻的敏感,以及在日报系统锻炼出来的机警,让Aung thinhlaing成为了《media one》采编团队中最核心的力量。平日里,除了负责采写政经类新闻,他还要耐心教导那些从来没接触过新闻写作的“菜鸟”们,如何完成一篇合格的报道。这让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他略感吃力。

  “缅甸的大学里没有新闻专业,大多数想当记者的,都是充满理想的文学爱好者。他们年轻、单纯、想象力丰富,浑身上下都是激情。他们常常会一下子就对某个事件义愤填膺,但却缺乏停下脚步、冷静思考、仔细辨别的耐心,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鼓动,发出不明真相的报道,进而蒙蔽更多普通群众。”Aung thinhlaing无奈地表示,新闻解禁后,各类刊物越来越多,新闻从业人员也从原来的“职业老记”变为了现在的“大杂烩”。

  除了新闻从业队伍的良莠不齐外,报刊之间的恶性竞争也是新闻解禁带来的另一个现实问题。

  “只要你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学素养,通过了宣传部审查团组织的简单‘面试’,就可以自己开办周刊杂志,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门槛。”Aung thinhlaing说道。

  自缅甸政府开放‘报禁’后,新闻审查局一夜之间消失了,但新的新闻主管部门并未出现。再加上适应目前形势的《新闻法》尚未出台,涉及新闻从业者的权利、职业道德、出版商和发行商的注册细节,以及对违法者的处罚的详细规定尚未制定。与其说目前的缅甸新闻界自由奔放,不如说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与以前的态度完全不同,现在的政府更像是在‘放养’媒体。虽然每期周刊出版后,还是要送40份样刊到宣传部,但这些刊物的最终归宿大多是图书馆和科、教、文、卫、农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档案处。”《北方之星》的专栏作家梭民登曾是站在民主革命最前线的斗士,他比昂山素季小一岁,1976年加入了缅共地下党,被当局政府当作政治犯逮捕,在监狱里度过了他最宝贵的壮年时代。

  比起他曾经的许多“战友”来说,梭民登无疑是幸运的。纪实文学里总是用大篇幅描述的残忍酷刑并没有出现在他的牢狱生涯中。因为受过基础教育,出狱后的梭民登没费多少力就找到了文书类的工作,糊口不成问题。

  而梭民登的大部分狱友,却在2011年才开始看到了新生的希望。

  2011年,缅甸进行了两次大赦,上万名被释放的关押者中只有300人是政治犯。到2012年1月,吴登盛先后三次大赦近8000名服刑人员,其中包括自2005年7月以来一直被软禁在家的改革派军方前总理钦纽、1988年学生运动领袖敏哥奈、掸邦民族领导人昆吞乌。缅甸总统吴登盛访美前夕,缅甸新闻部宣布基于“人道理由”再释放500多名囚犯,全国民主联盟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透露,获得特赦释放的可能包括在押的所有424名政治犯,以及前军事情报官员。

  2012年11月中旬,缅甸政府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缅甸前夕释放了452名犯人,而全国民主联盟成员表示“获释的人当中没有一个是政治犯。”

  2013年1月中旬,缅甸政府废除了前军政府对异议分子所实行长期监禁的法律。该法律是军政府1996年起草国家宪法准则时制定的,根据法律那些“写作或发表可能破坏国家和平与稳定言论的人”最高可被判处20年监禁。

  该法令的废除,无疑给一直用生命在追求自由民主的梭民登,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在庆祝了这个“阶段性胜利”后,梭民登依然不认为缅甸媒体目前的状况,符合他心目中对自由的理解。

  “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媒体负责人的追求变成了经济效益,而非新闻的真实性。”梭民登翻开卷在手中的杂志,指着其中图文并茂的大篇幅报道很是不满。“你看,这些骂政府的、骂外国投资公司的,其实都是夸大其辞。为了好卖,他们怎么抓眼球就怎么写。”

  “报禁”的开放,使缅甸媒体数量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上政府的“放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崛起的媒体,像是进入了一个原始而残酷的丛林中。一切伦理标准和道德逻辑,都在为“优胜劣汰”这样的生存铁律服务。

  对某些媒体不顾事实真相,一味追求发行量,看不过眼的不止梭民登一人,就连备受私人媒体追捧称赞的昂山素季也曾两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有些媒体无节制地滥用权力,进行捕风捉影式的报道,伤害了他人,这是非常不负责任且不道德的。”

  实际上,用暴力、血腥,甚至捏造新闻、制造噱头来赚取发行量,并不是缅甸媒体的个例。世界最著名新闻人普利策也曾亲历过的“黄色新闻”时代,在那个经济利益至上的怪圈里,调查翔实讲述真相的报道,敌不过一篇随意杜撰的都市奇谈。

  然而,历史证明,这样的情况并非常态,也不会持续太久。很多和Aung thinhlaing、梭民登一样打从心里热爱着缅甸,并为新闻解禁、缅甸民主感到骄傲的缅甸新闻人坚信着,新闻自由之路,会在缅甸日渐民主的政治格局下,越走越远。

  “我们”和“他们”的民主憧憬

  《新闻法》草案早已经在最高法院的法官那里,不久之后便会颁布。

  ——丁瑞  “末代新闻审查官”

  对于报社记者和新闻委员会成员来说,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新闻法》的具体颁布时间与内容。

  此前有消息透露称,新的《新闻法》将涉及媒体的权利、义务和道德责任,并明确对违法者的处罚。大部分传媒人士认为,《新闻法》出台后,媒体目前的“无序自由”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约束,这对于媒体本身的健康发展,和媒体人的权益保障方面大有裨益。

  实际上,至今还沿用着英国殖民时期制定法令的缅甸,并不是一个缺乏法律的国家,与之相反,由于疏于对现行法律的整理和对相应旧法的废除,缅甸的法律体系庞杂而混乱,新法旧法互相冲突的事情时有发生,这让名义上已经拥有“新闻自由”的缅甸记者们很是纠结。

  1950年,刚刚独立了两年的缅甸颁布了《紧急状态法》,其中规定了一些对传播假新闻和“诽谤军政人员”的处罚。1962年吴奈温军事政变后,《印刷和出版业的注册登记法案》颁布,只是现在主管负责部门由原来的国土及宗教事务部变成了现在的信息部。

  1975年,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颁布,其中的第157号条款,尽管确认了言论自由,却明确了这种自由不能和工人阶级及社会主义利益相冲突。同年还通过了   《国家保卫法》,授予政府权力以逮捕任何有违国家和平的人,许多新闻工作者因此获罪入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应法律也陆续出台。上世纪90年代末颁布的《电脑科技发展法》规定一切分发、散布和获得有害国家安全、统一及民族文化的信息都将触犯法律。1997年,“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SPDC)还制定了《互联网法》,规定传播危害国家利益的信息是违法行为。

  “这些法律都没有明确废除,对‘国家安全’的概念也没有详细界定,如果经验不足,还是会惹上麻烦。”Tharzaw说道。

  在新闻审查制度尚未废止时,时任新闻审查官丁瑞曾猜测,该法的草案早已经在最高法院的法官那里,不久之后便会颁布。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新闻法》能否被缅甸国会予以表决通过。”Tharzaw预测,这一备受瞩目的《新闻法》将在半年内颁布,届时,政府对私人办“日报”的禁制也将松动。

  “现在已经有6家媒体向政府提交了申请,准备开办日报。据说2013年4、5月份就会有结果了”Tharzaw说道。

  Tharzaw的等待并非无果。

  缅甸新闻部今年年初在其网站上宣布,从2013年4月1日起,将允许私人机构办报。任何缅甸公民或持有缅甸国籍的居民且年龄在18岁以上者,可申请出版日报,发行区域可以是地区或全国,语言可用本地语或其他外语。

  无论什么国家什么地点,开放办报都被视为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公民进行参政议政的重要举措。

  然而对于缅甸普通民众来说,比起开放报禁,更能引发他们激情和对民主向往的,是对“国民偶像”昂山素季参选甚至是当政的憧憬。

  2010年11月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总书记昂山素季结束了其长达15年的软禁。获释之后,这个几乎被符号化的政坛偶像,以雷霆之势开始了其归来之旅。

  2012年4月1日,缅甸举行了新政府成立以来的首次议会补选。全国民主联盟赢得45个补选议席中的43个席位,而民盟主席昂山素季当选联邦议会人民院议员。

  2012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会晤昂山素季,两个世界政坛的风云人物,首次聚首。

  而本月10日,民盟举行该党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25年来缅甸反对党首度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昂山素季连任党主席。观察家评论称,军人集团正在放松对国家的掌控。

  会议期间,民盟中央一致推选昂山素季任党主席,而昂山素季则敦促党内“抓住机遇”,聚焦预计于2015年举行全国的大选。泰国《曼谷邮报》称,民盟现在拥有130万党员,在缅甸很受欢迎。昂山素季剑指缅甸总统宝座,她已公开表示,如果民盟夺取政权,她想当缅甸总统。

  虽然缅甸现行宪法条文禁止昂山素季出任总统,因为她的丈夫是英国人,而且两个儿子都拥有外国国籍。但在她的支持者眼里,昂山素季当上总统并非痴人说梦。多党制下的缅甸,已经为其民主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本版文图:本报记者 张睿

专访缅甸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报刊媒体审查处处长吴苗敏毛
专访缅甸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报刊媒体审查处处长吴苗敏毛

  “媒体可以像从人民大众获得信息一样,也可以到政府各部门去了解信息。媒体了解了政府正在做的工作后,可以批评,可以提建议出主意。其后,媒体可以告诉人民,人民知道了,也可以评论,出主意。在这样的基础上,政府就能干得更好。因此,我相信,媒体是政府重要的联系渠道。”——吴登盛

  图书馆里的宣传厅幕布一下就拉开了,几乎让我们措手不及。

  ——觉丹吞 曼德勒宣传厅厅长

  那是一栋刚刚用嫩黄色油漆粉刷一新的西式小楼,枝繁叶茂的菩提树把这栋两层高的英国殖民地“遗留物”层层环住。从远处,你只能看到一段低矮的白色围墙,象征性地围着这里。在重新粉刷的铁门旁边,是一块写有“District Public Library”(区公共图书馆)的蓝色牌子,时不时会有挎着单肩书包的小学生,和四处觅食的流浪狗路过光顾。

  我一共向当地人确认了三遍,才相信这个怎么看都像图书馆的地方,确实就是曼德勒省宣传厅所在地。

  “这里的确是图书馆,一楼还有一间放了桌子椅子的阅览室,你可以坐在那里看你想看的书,一直到工作时间结束,图书馆关门。”觉丹吞的办公室就在阅览室正上方,他丝毫不觉得在公众图书馆内设立政府机构,是件很不寻常的事。

  “以前我们主要是替政府宣传国家政策,现在我们除了宣传政策之外,更多的是以人民的需求为本。向普通居民传达一些实用信息。”当被问及新闻解禁后,缅甸宣传部门的职能转变时,觉丹吞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现在曼德勒市区的房地产炒热了,但大家对房产交易的程序手续却很陌生,以为把钱交给卖主交易就算完成了。于是我们就举办一些讲座告诉民众,该怎么签合同进行公证。另外,缅甸民主了,大家喜欢游行示威,我们就向民众讲解游行的法定程序,避免大家触犯法律。”

  在采访过程中,觉丹吞显得有些拘束,看得出他并不擅长应对媒体。其实这并不奇怪,在新闻管制时代的缅甸,主管宣传工作的政府官员更像一个喇叭朝下的传声筒,他们的责任和小学学习委员差别不大——照本宣科地向普通民众传达政府意图。与媒体面对面地平等接触,并不在他们的工作范围内。

  然而这样的工作方式与习惯,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弃在历史垃圾堆中。

  去年10月21日,缅甸总统吴登盛召集了117名缅甸当地媒体和外国媒体记者,诚恳地对他们说:“过去,政府部门害怕媒体,包括我自己,现在我也鼓励他们,我不害怕了,你们也不要害怕,要如实回答媒体的问题。”

  与过去对媒体的严格监督和刻意漠视不同,吴登盛现在甚至把媒体提升到了“第四支柱”的地位。这让做惯了“传声筒”的宣传官员们,不得不恶补自己落下了近50年的“一个新闻官员的自我修养”必修课。

  觉丹吞接受采访的时间是中午1点,在这个我们习惯用来午睡的时间段,他的办公室电话一直响声不断。

  “最近我们正在筹备修建乡村图书馆,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在曼德勒省的5000个乡镇中建设2000个图书馆,书源和赞助现在都很成问题。”除了接受采访,高科普办书展又成了觉丹吞目前职业生涯中的另一大挑战。

  为了及时联系到赞助商,觉丹吞注册申请了Gmail邮箱,4月前年近60的他刚刚学会了使用电脑。主要用于浏览政府网站和收发邮件。

  “时代变得太快了,就好像幕布一下子拉开了,几乎让我们措手不及。”觉丹吞的办公桌靠着窗户,正午刺眼而焦灼的阳光,让背对窗户的他,看上去有些落寞。本报记者 张睿 文/图

  高端访谈

  双面“行刑者”

  专访缅甸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报刊媒体审查处处长吴苗敏毛

  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Press Scrutiny and Registration Division)的位置不算偏僻,距离缅甸最富盛名的景点——大金塔,坐车不超过五分钟。然而与来往游客络绎不绝的大金塔截然相反,这栋曾经被缅甸作家、记者们时常光顾的英国殖民式三层建筑,现在冷清得连门口守卫都不需要了。

  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隶属于缅甸联邦政府信息部。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62年8月。当时,管理国家的革命委员会颁布了《印刷和出版业的注册登记法案》并成立了新闻检查委员会(PSB),2005年,新闻检查委员会更名为现在的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

  按照法律,该机构负责缅甸一切的媒体与出版检查,包括报纸、书刊和其他出版物。任何新出版的刊物都需要到该局注册。直至今年8月20日,缅甸政府宣布废除新闻审查制度。这个令缅甸文人望而生畏的审查机构,才算终结了它自二战时期就开始的“刑讯生涯”。

  新闻审查制度的终结,让“末代新闻审查官”——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局长丁瑞(Tin Shwe)走入了公众视野。

  丁瑞对民主改革的支持态度以及对新闻解禁的推动,为其赢得了来自行业内外的赞誉,和职位上的晋升。然而在丁瑞的背后,还有一个鲜少为外人所知的“影子”。 在丁瑞统筹管理新闻审查制度的同时,他严格而具体地执行着每一个“行刑”任务。这个人就是曾担任过缅甸海军部队指战员,现年43岁的时任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报刊媒体审查处处长吴苗敏毛(U Myo Myint Maung)。

  要让吴苗敏毛接受采访并不算容易。与专门对付媒体的新闻发言人不同,吴苗敏毛的工作更实际,同时也倾向于幕后。“比起和记者本人打交道,我更愿意与他们的作品沟通”。

  吴苗敏毛的办公室在审查局二楼一个靠近角落的套间里,外面有秘书、办公室人员以及出入登记处三层把守。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提前预约并携带宣传部的采访批示,你甚至连他的办公室都进不去。

  “我曾去过中国三次,很喜欢那里,既然你是中国来的记者,那我就尽量回答你的问题吧。”这个被缅甸记者们称为“冷面行刑者”的官员,令人意外地向来自中国的记者,释放了友好信号。

  云信:在担任报刊媒体审查处处长时,你主要做些什么?

  吴苗敏毛:我会看媒体交上来的样稿有没有触犯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有没有违反法律,或者是出现不真实的报道。如果有这些情况我们就会要求他们重新修改。

  云信:你怎么看待这份工作?

  吴苗敏毛:首先我是公务员,完成国家分配给我们的任务就是我们的信仰。既然国家让我担任报刊媒体审查处处长,我就要尽量完成我的工作。因为我自己也是作家,所以我希望自己能站在更公正、公平的角度做好这份工作,说白了就是让审查局和作家两方面都不“吃亏”。被审查的人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我们国家的法律也没有受到侵犯,这样就最好。

  云信:你说你是作家,能介绍下你的出版作品吗?

  吴苗敏毛:我目前出版了两本书,一本名叫《Evidence of Sea》(海洋证据)是海军题材的小说,主要以我过去的20年经历为创作灵感,包括我的部队生涯和家庭生活;另一本是诗集,是和许多诗人一起合著的,什么内容都有。

  云信:你审核过自己的书吗?

  吴苗敏毛:根据我们的惯例,任何出版作品都要审查,我的小说也不例外。当然审查者并不是只有我一个,我们有很多工作人员和很多道审查程序。一个人看完之后,还要交给他的上级复审,所以其实每一部作品都有很多人一起审查,我的作品也是。

  云信:军人和审查官,你觉得这两份工作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

  吴苗敏毛:作为一个必须严格遵从国家命令的公务员,我没法具体地说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或是共同之处。作为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很幸运,因为我喜爱海洋,能够当海军算是完成了我少年时期的梦想。同时我也喜欢写作,所以能够从事一个和文字相关的工作,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意思且有挑战的。在做审查官的这段日子里,我觉得很满足,因为可以第一时间读到很多有内容、有启发性的作品,所以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份很好很适合我的工作。

  云信:你如何理解缅甸新闻解禁?

  吴苗敏毛:缅甸开始走向民主,这就要求这个国家在很多方面都要开放和自由。另外缅甸宪法中也明确提到对民主的要求。所以能见到缅甸越来越民主我很高兴,我对新闻自由也感到非常的满意。现在所有的审查都取消了,出版制度很公开、透明,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云信:新闻审查制度取消后,政府对新闻审查局的工作人员有什么后续安排吗?

  吴苗敏毛:现在新闻审查局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叫做新闻印刷出版局。原来的报刊媒体审查处也取消了,现在这个部门叫做版权注册处,工作人员还是以前那些,不过我们的工作任务改变了。

  云信:你们的工作内容有什么改变呢?

  吴苗敏毛:我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去看报纸“挑刺儿”,现在我们主要负责出版以及注册相关事宜。举个例子,一本书要出版了,我们就要看看出版者有没有签署出版合同或代理合同,有没有交纳相关费用,比如出版管理费、编审费什么的。另外还有书籍有没有完整书名或者暂定名,有没有内容简介、作者及简介、目录、样章。稿件是不是已经是排好版的定稿等等。我们现在负责的就是这个具体程序。

  云信:你对丁瑞是怎么看的?

  吴苗敏毛:我和丁瑞的关系可以说是站在同一阵线、共同工作的亲密战友。从我2001年开始在新闻审查处工作开始,我就和丁瑞在一起工作了,我们配合得很好很协调。在我看来,丁瑞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制定的原则,并且精于执行这些原则。他对作家和文人都很亲切,也很友好,所以在许多记者眼里,他的声望还是很高的。另外他对工作非常的负责,很努力的执行着每一项任务。

  本版文图:本报记者 张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