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贫爱富不是新闻,嫌富爱贫的事情,在别的过度稀奇不稀奇,暂不清楚,但在我们这边,反倒“正常”。 2013年1月21日,大同县扶贫办主任拿到了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文件,文件明确,大同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样待遇。这意味着,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大同县开始享受“贫困”待遇,获此称号后该县已得到千万元资金资助。(《新京报》2月25日报道) 一个小康县,因为觉得顶着个小康县的帽子得不偿失,通过“公关”,把小康县终于变成了“贫困县”。如此“逐贫”,暴露出的问题不只是小康县和贫困县评定标准存在漏洞,还应反思我们的扶贫政策了。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个设想很好。不过,共同富裕的道理如何走,却需要思量。现在的做法是,通过评定贫困县,国家从政策和财力上扶持贫困县。像这样的“输血型”扶贫措施,如果所有的县市都有真正的“县格”,倒也不错。问题在于,造血型扶贫,方式简单,不但很难真正帮助贫困地方脱贫,反倒助长一些地方官员的惰性思维,只会伸手要钱要政策,不会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类似的现象,并不仅限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还包括了贫困省、贫困区域。多年来,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不少财力物力,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原崛起等一系列的政策,虽然这些提法中并没明说是扶贫,但当事区域的省份领导非常清楚,政策就是财富。多年下来,效果不能说没有,只是效果有多大,则没有相应的考评机构做专门的调查。如果国家取消这些政策,西部、东北、中部省份会不会强烈反对,还比较难说。 社会发展,应该顺其自然,才符合规律。我们的南方和沿海地区,包括首都,大都是靠国家政策集中全国财力,让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种做法可以造就几个富裕城市,甚至富裕省份,但这种手段的造富行为,本身有失公允,助长了地方的懒惰思想。既然贫困的地方,与官员的无能无关,没有问责的压力,况且国家不会坐视不管,地方官员满足于当个“好孩子”,饿的时候哭喊几声,饭就被送到了嘴边。旁边的“孩子”看到哭闹的好处,难免也会有装饿的,哭着喊着要当贫困县了。 把选票还给民众,自己选出的官员,必须有具体的施政纲领,到期完不成卷铺盖卷走人,我就不信那些贫困县几十年还“长不大”。取消扶贫政策,只提供紧急的人道救援,不养懒县、懒省、懒区域,“断奶”后是不是目前贫困的地方,永远不会变富?我不大相信。养懒的扶贫政策,造就了某些地方拿到贫困县的帽子后放鞭炮庆祝闹剧的产生。大同县的成果脱富,不过是有点“低调”罢了。当地官员骨子里笑点灿烂呢。 均富是幻想,共富也是想象。贫富关键在地方官员的能力和作为与否,政策倾斜倒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不反思现在的扶贫政策,简单批评小康县“逐贫”,意义大吗?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3/0225/02/8OHBTB3200014AED.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