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作为哲学流派,在中国曾受到歪曲。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实用主义在于它的真理论,这种真理源自经验。可见,实用主义主张从经验中提炼出真理性知识。经验源自实践,实践必须允许尝试。所以,杜威的实用主义论鼓励试验。在中国,这种观点叫做“实践出真知”。当然,最通俗的说法当属“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新闻业的改革,没有现成模式。前年的时候,重庆卫视宣布打造“红色卫视”,对持持悲观的学者不少,当然也有把“红色卫视”誉为“中国电视业里程碑”的乐观观点。摸着石头过河的重庆卫视,其改革的滋味如何,不用听其怎么说,而应看它朝哪个发现走就足够了。 2011年初重庆卫视主要时段商业广告逐渐淡出,一度依靠政府补贴和地方频道补血生存。近日,记者从多个渠道得知,重庆卫视全天各时段的商业广告均已恢复招商。并且一批综艺节目于元旦期间登陆晚间十点档。迈入2013年,重庆卫视正试图在卫视综艺混战和频道传统定位之间找到平衡。(中国广播网1月11日报道) 摈弃综艺节目和商业广告,重庆卫视的这个“公益梦”,尽管有地方财政的鼎力支持,勉强支撑不到两年的时间,主动“上岸”了。重庆卫视为何不做纯粹的公益卫视,要重走商业路线,这显然有思考的必要。 “上岸”,等于承认新闻信息的价值规律。新闻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才是上层建筑。抹杀新闻的产业属性,对抗新闻经营的内在规律,能不碰壁,恐怕太难。经营新闻,投资高,流动资金占用量大,没有商业广告的支撑不行。引入商业广告,必须有足够的受众,广告主才愿意投资。重庆卫视靠喝财政奶打造红色公益卫视,这种做法颇具乌托邦色彩。乌托邦,好看当然好看,怎奈电视台是食用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失去了活钱的资助,依偎在财政奶妈的怀抱里度日,新闻的竞争力丧失。也许财政愿意供养,问题在于残酷的电视市场竞争不给公益卫视面子。恢复综艺节目,为的是吸引观众;吸引观众,目的在于让广告主感兴趣。可见,摸着石头过河一段时间,重庆卫视不得不承认市场机制的正确,被迫“上岸”,重新过寻常的日子。 有人把重庆卫视的二次变革当作笑柄,未必合适。允许有人试验,比自信一种模式正确无比更可取。试验就有风险,让实践回答极端思维的错误,比简单禁止它更有价值。重庆卫视要摸着石头过河,错在意识形态的偏差。归根结底,“红色卫视”的定位是对商业的否定,是对公众需求多样性的否定。以想象的现实取代现实的想象,与其禁止它,不如给它一块试验田。前年重庆卫视的高调转身,给中国电视业树立了一个标本。至于这个标本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只有时间能回答。敌视商业广告(金钱),痛恨审美趣味的多样,以为全国电视观众都红色经典,这不是某个人的看法。重庆卫视不过是被迫当了次倒霉的“试验品”而已。 重庆卫视“上岸”了,我们该欢迎才是,而不是揶揄讥讽它。毕竟,好马才吃回头草。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3/0111/07/8KU0ULHK0001124J.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