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佛山市财政局局长黄福洪在谈到政府面临的还债压力时表示,财政工作就要“敢于举债,善于优债”。对此,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表示认同。(《南方都市报》10月17日报道) 百废待兴,举债可以帮助渡过难关;跨越式发展,举债可以推断发展步伐。就政府来说,作为社会的大管家,做好规划方案,筹措公共事业发展资金,合理分配财政经费,是其分内职责。作为地方财政负责人,为地方经济发展,有举债发展的勇气可嘉。不过,宣称“政府要敢于举债”的口号则非常危险。毕竟,政府不是企业,不是印钞厂,政府所借的每一分钱,都需要有科学的预算,并且这个预算必须得到人大的批准。政府没有家当,举债抵押的是政府信用。借钱容易还债难。资金链一旦中断,政府就得关门。可见,政府举债需要履行的程序比企业负责得多,风险也大得多。所以,财政赤字不是政府想赤字就可以赤字的,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有民意基础,必须有人大的同意才行。佛山市财政局长在发出“政府要敢于举债”号召前,不知其底气何在? 政府举债,看的不是勇气,而是是否真的必要。政府最低限度干预地方经济,不失为明智之举。在我们这里,不少地方政府变成了政治企业,围绕着经济灶台转。也许,地方官员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违背了经济规律,过多干预地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更多。财政方面的投资,必须是去功利的。一些地方政府投资未必真的为了公益事业,而是间接追求利润。这类财政投资,靠政府信用举债募集资金。等到贷款到期,没有钱可还时,各级政府的拿手好戏是卖地。地是国有的,最终变成了地方政府所有。地价被抬高,财政赤字最终靠卖地偿还债务。如此还债,不费吹灰之力,尝到了甜头的地方政府,竞相效仿。于是,举债成为时髦,谁举的债多,谁就能制造更多的政绩。财政局长鼓吹举债,表明区县官员举债的底气不足。市委书记敲边鼓,肯定财政局长的“豪言迈语”,想必基层政府很快会以举债为荣,以多举债为殊荣的。借债者不换,还债者照借,如此恶性循环,想必是不少地方财政工作的套路。 中国人爱说:“虱多不痒,债多不愁。”这是缺乏信用意识的写照。这种思维,在人治社会颇有市场,在法治社会则没有出路。借债的时候,如果不考虑还贷问题,举债的肆无忌惮,举来的债能真正用于国计民生,我很是怀疑。没有问责制度,没有还债的忧虑,钱等于是公共的,谁不想着法儿先拿去花花?对于佛山市财政局长的言论,网上一片批评声音:“举债苦了农民。”“说话要负责任,别成了把柄,敢于举债?怎么不敢于公开收入和财产?”“反正有国家,有老百姓还,又不用我个人还,举再多的债也不怕。”“这种举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形象政绩及有关工程人员的利益需求。” 釜底抽薪,谁举债谁偿还;偿还不了,决策者和参与者个人偿还。如果这样的财政赤字成为制度,想必黄福洪和李贻伟们就不至于如此高调了。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2-10-17/053925373499.s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