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结束三十多个年头了,“文革思维”还在不时显灵。这种思维复活,未必会挂着文革的招牌。事实上,任何一种遭到否定的东西,它要重返历史舞台,必然会以时髦的身份作为道具。“文革”中的红卫兵小将,没有人权、物权的概念,把暴力奉为革命行为,是这群孩子的哲学。打砸抢,成了那个时代的家常便饭。如今,打砸抢升级为零星版了,站在自诩的道德高地,堂而皇之地进行施暴。面对舆论的批评,未必思改。 日前,王刚受邀出席“收藏寻城记”在厦门举办的“潮流与传统中国收藏地理文化论坛”对早前吵得沸沸扬扬的“砸文物事件”首次做出回应,称“遇见赝品还是要砸掉”。(《乌鲁木齐晚报》8月30日报道) 中国有多少文物家底,没人能说得清楚,这为电视鉴宝节目遍地开花提供了借口。文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文物鉴定,需要的技术和经验大不一样。真不知道媒体开办一档这样的节目,半路出家的主持人,再加上临时拉来的专家,就能给形形色色的文物进行DNA鉴定。鉴宝节目弄虚作假的新闻,不止一次耳闻。比弄虚作假更恶劣的,当属节目主持人以文物法官身份,对当场鉴定为赝品的文物,举起“紫金锤”,给“击毙”了。我倒怀疑,这是鉴宝类节目演戏的道具。真宝贝藏家出来炫耀的可能性不太大,节目为活下去,用赝品当节目道具,然后才敢义愤填膺般砸毁,被砸者自然不心疼什么,砸者制造剧场轰动效应,赚取一点新闻噱头和收视率。不然,不要活赝品的主人不干,王刚先生还敢誓言将砸字进行到底,难道不怕遇到个拼命三郎? 王刚的“砸文物”,不论砸的文物真与假,这种行为都是红卫兵干的勾当。赝品是物,物有物权。王刚若非赝品文物的主人,想必没有处置权的。越权砸毁文物,这种镜头播出去,给电视观众造成一种恶劣影响:赞美暴力,刺激那些法律观念淡薄者,进而以执法者自居为荣。文物的性质是多重的,赝品文物并非一无是处,其观赏性不能一笔抹煞。即便造成恶劣影响的赝品,也该由文物执法部门没收。至于如何处理,我想也该听听法律专家和文物专家的意见,以封存为上策。随意毁坏,并不能让真的文物增值,反而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浪费。声称以后继续见到赝品就要砸,如果稍微有点法治概念,就不该说出这般暴力语言。就像那些把砸日产车当成爱国行为者一样,打砸变成他们的变态美学,这不是当年红卫兵的行径又是什么? 电视媒体比纸媒更为复杂,从业者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可能暴露在公众面前。明显不妥的言行,损害的是媒体乃至整个传媒业的声誉;隐性的言行,误导的是公众,最终受害的是整个社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几年前,王刚在其节目中炫耀喜欢收藏珍宝。一级文物严禁买卖,如果王先生不是文物的缔造者,收藏的途径除了交易,还有别的途径吗?交易就是赤裸裸的违法。在央视节目中说出这番话,眼里哪有文物法的影子呢。 反思“文革”,就是回归法治和文明。反思“文革”,就是远离法西斯。王刚的言行,字里行间散发着红卫兵的气味,不可不警惕。对于王刚的“砸言”,网友说:“这个节目的做法确实很不好,早晚会出问题。”支持者,也是有条件的支持:“假货,应该砸。造假节目骗钱,欺骗观众的人更坏,更加该砸。”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