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学术经纬 查看内容

新闻真实性的模糊认识仍需澄清——读《2009年十大假新闻》所想到的

2010-5-15 11:2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62| 评论: 0|原作者: 何光珽|来自: 《新闻记者》2010年第5期

摘要: 真实性是新闻安身立命的东西,是贾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玉。陆定一同志曾说,新闻工作说来说去就是一个真实性问题。   所谓新闻真实性,就是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必须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符合。这本来是一个十分简单、明确 ...
 

    真实性是新闻安身立命的东西,是贾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玉。陆定一同志曾说,新闻工作说来说去就是一个真实性问题。

  所谓新闻真实性,就是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必须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符合。这本来是一个十分简单、明确、朴素的道理,真理就是简单、明确、朴素的。可是,由于新闻的特殊功能,它对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利益集团,都极力利用、控制新闻媒体,以满足自己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其他各种的需要。于是,适应这些需要的假新闻便应运而生,为这些假新闻辩护的所谓新闻真实性理论也随之而出,它们把新闻真实性故意说得玄而又玄,叫你捉摸不透,以显其高深,同时又以此唬人。在我国有这样一些说法,什么合理想象呀,什么本质真实呀,什么事实真实与总体真实呀,什么真相真实与假象真实呀……等等,不一而足。

  且说“合理想象”。它虽然早已被新闻理论界抛弃,但阴魂不散,在新闻写作的实践中常常借尸还魂。所谓合理想象其实本身就不合理,因为它是用形而上学的办法推理出来的,只有或然性而不具有必然性,因而是靠不住的。新闻真实性对事实的要求是一条铁律,它只能是确凿发生过的事实,想象的东西是不行的。比如黄继光舍身堵枪眼前的那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记者拿不出确凿的事实依据,只得承认是他们的想象,但又说这个想象是“合理”的。记者的这个申辩,遭到新闻界的一致反对。在理论研究上,“合理想象”已经没有人再坚持;但在新闻写作实践中,为了生动而“妙笔生花”的想象却屡见不鲜。

  这里想着重说一下“本质真实”论,它似乎是新闻真实理论中最具权威性的,但同时又是最迷惑人的一种所谓“理论”。

  首先,“本质真实”这个概念就不能成立。本质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程度的一种表达,它只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问题,不存在真实与虚假的问题。即如假象,它只是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反面表现而已,它在本质上确实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其次,“本质真实”论者的原意是说,记者的报道只有揭露出了被报道事实的本质才是真实的。“揭露出事实的本质”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事情,但是,它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认识一个事物的本质谈何容易!特别是新闻报道时间性要求极强,要在新闻事实发生后马上揭示出它的本质,世界上有几个记者能办得到?有人说历史是过去的新闻,如果我们大体上同意这个说法,那么请问,我们对经过时间沉淀了的历史事实的本质都认识清楚了吗?恐怕谁也不敢说这个大话。对历史事实的揭示尚且如此不易,对新闻事实本质的立即揭示不过是徒作大言欺人罢了。

  “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立即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又难以做到,那么提出它的意义在哪里呢?在于政治的需要。在“大跃进”时期,记者按照实际亩产五百斤报道,那就会说你这个报道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焕发出来的冲天干劲,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你的这个报道没有揭示本质,是不真实的;而胡说亩产万斤的报道则是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才是真实的报道。“大跃进”中连篇累牍的假新闻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到了“文革”期间,“本质真实”论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叫作“事实为政治服务”。如果说“本质真实”论为政治服务还羞羞答答,那“事实为政治服务”则撕下了这层遮羞布,赤裸裸地强迫客观事实来为政治服务。当时,我国经济形势已濒临崩溃的边缘了,而新闻报道却必须是“到处莺歌燕舞”,“形势大好,越来越好”。不这样报道,就是没有揭示本质,没有为政治服务。

  也许有人要问,难道新闻报道不要为政治服务吗?当然要的。但这个“服务”是新闻报道的结果,是通过新闻规律产生作用收到一定的社会效果来实现的。“本质真实”是个似是而非的东西,它无视新闻的特点和规律,唱着高调以售其奸。遗憾的是,现在还有许多新闻理论研究者不遗余力地鼓吹“本质真实”论。艾丰也是一个“本质真实”论者,他曾写过许多精彩的经济报道。但是请问艾丰同志,你有几篇报道是揭示出了事物本质,符合“本质真实”论要求的?假定他举出了某篇,或某几篇,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不是说艾丰同志同时还写了大量不真实的新闻报道?而且,这个“某篇”或“某几篇”是否揭示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我认为还需要时间检验。我曾翻阅过一本叫作《中外假新闻大曝光》的书,此书的作者也是“本质真实”论的拥护者,但他书中所列举的中外假新闻,全都是新闻中报道的事实与被报道的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相符合,没有一篇是什么本质不真实新闻报道。即如《新闻记者》揭露的2009年十大假新闻,也没有一篇是所谓本质不真实的新闻报道,统统都是新闻中报道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假新闻。

  “本质真实”论者摇唇鼓舌,竭力鼓吹新闻报道只有揭示了事实的本质才是真实的新闻。可是,我们在中外假新闻中竟然找不到一条本质不真实的新闻作品,“本质真实”论者将怎样解释这个问题呢?我在前面说了,揭示事物的本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我们把问题反过来说,假定我们能够举出几篇揭示了事物本质的新闻作品,那是不是说其他浩如烟海的新闻作品都是不真实的假新闻?这两个问题是“本质真实”论者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

  而且怎样检验新闻作品是否本质真实呢?要举例真是比比皆是,我还是举一个吧:在当年长达二十多年的农村新闻报道中,记者写了堆积如山的报道歌颂合作化、歌颂人民公社。在当时,那些报道被认为是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的,完全符合本质真实论的要求。但是,到了改革开放时代,人们对合作化、人民公社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认为合作化、人民公社违反了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脱离了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因而那些报道都是不正确的;曾经被批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是符合农民群众觉悟水平的,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好形式。“本质真实”论在这里将手足无措!

  由“本质真实”论还衍生出所谓事实真实与总体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真相真实与假象真实……等等论调来。什么叫部分真实与总体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据说是这样的:记者报道了某件事实,它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从总体来看,从宏观来看,它就不真实了。一个真实的个体存在怎么从总体、从宏观来看就不真实了呢?这好像有点费解。让我举个例子来把他们的想法说清楚吧。上世纪80年代初,东南沿海有一家省报连续发了一些关于万元户的报道。当时胡乔木批评说,我国农村现在还很贫困,万元户还是很少数的。你这样连续集中宣传,就会使人产生错觉,以为我国农村万元户很多了,农村已经富起来了。这是错误的、不真实的。这里,“事实”、“微观”都是真实的,但胡乔木从“总体”,从“宏观”来看则说它不真实。这个例子好像很符合什么事实真实与总体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说法。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胡乔木批评的是“连续集中宣传”这种方式“会使人产生错觉”,什么“错觉”呢?“以为我国农村万元户很多了,农村已经富起来”。而这个“错觉”不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因而是不真实的。这个“不真实”并不是说新闻作品不真实,而是由“错觉”产生的对整个农村形势的估价不真实,或者说不正确。造成这种“错觉”的责任当然在那家报社的总编辑,一个是他可能对当时我国农村形势认识错误,没有看到这些万元户只是少数现象,整个农村还很贫困这个总体事实;另一个是他可能忽视了新闻宣传的特点,把少数万元户集中起来连续宣传会给读者造成错误的印象。很显然,这个事例与新闻真实性不相干。我们讲的新闻真实性,只能是新闻作品中的新闻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否符合,符合则真,不符合则假。“本质真实”论以及由它衍生出来的什么事实真实与总体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论调把事情都搞混了,它们说的真实与新闻真实不搭界。当然,记者在报道万元户时应对农村形势有个正确认识,在写作时才能准确把握分寸;总编辑在处理记者稿件时更要对农村形势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正确把握宣传的尺度。但这些都不是新闻真实性问题。

  甘惜分先生说:“每条新闻所反映的事实必须是完全真实可靠的,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我不知道他老先生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我做记者时读他的大作就对此深表怀疑。恰恰是这个看似不困难的事情,由于各种原因,政治的、经济的、工作作风的等等原因,坚持新闻真实性真是难而又难。我再举一个例子吧。有一年火车出了事故,死了三百多人。但是铁道部有个规定,死亡人数超过三百则沿线职工奖金和其他福利就要被取消。于是新华社记者最终报道的死亡人数就刚好不到300。是新华社记者愿意这样做的吗?显然不是。像这样的事情,还只是假新闻中的小菜一碟。

  造成假新闻的原因极为复杂,所以假新闻才会与新闻工作如影随形,打而不绝。近年来假新闻泛滥,加之错误理论误导,竟使作假者振振有词。这是中国新闻界的悲哀!■

  (作者系《新闻界》原主编)


鲜花

握手

雷人
1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