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学术经纬 查看内容

媒体从业者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东、中、西部多家试点媒体调研分析

2010-5-15 11: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95| 评论: 0|来自: 《新闻记者》2010年第5期

摘要: 在媒体格局和传媒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如何提升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新闻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毫无疑问,人才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也是媒体占据市场制高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   那么现 ...
 

    在媒体格局和传媒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如何提升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新闻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毫无疑问,人才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也是媒体占据市场制高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

  那么现在媒体人才是一种什么状况呢?2006至2010年,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对我国东、中、西部的8家“新闻采编执业资质标准”试点媒体进行调研,了解目前我国新闻从业者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研发现,目前新闻媒体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尚存欠缺,导致新闻作品质量不高。因此,构建比较全面的多学科知识体系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有效提高新闻作品质量、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新闻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媒体从业者的知识结构现状

  

  1.媒体从业者的学科背景呈现多样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新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现身于各地高校,新闻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然而调查发现,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试点媒体总数为513名的从业者中,非新闻学与相关专业背景的从业者人数为349人,大大超过新闻学与相关专业背景人数,数量是后者的两倍多。同时,新闻队伍的专业背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除了少量理工专业背景人员之外,其余以中文、经济、历史、法律、外语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背景为主。

  究其原因,首先,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在拥有扎实文字功底的基础上,均能通过反复实践,逐步适应新闻传播工作;其次,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这些事实来自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层面,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对相关领域的熟悉将会对新闻的采集、解读、传播进行更为专业化的操作,从而使传播效果得以优化。于是,多学科的专业背景也成为媒体吸纳人才的一项重要考量。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新闻记者在大众眼中是“名利双收”的职业,这使得择业者更热衷于新闻行业。以上这些情况交集起来,成为媒体得以拥有多学科结构人才库的重要因素。

  2.媒体从业者自身知识结构尚存欠缺

  很多学者都认为新闻是门“杂学”,它“化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哲学、科学,以及各种专业知识和生活知识之中”"。而记者则常被人们称为“杂家”,即对于上述专业知识拥有更为广博的涉猎。然而,经过先后两次对试点媒体从业者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考查,我们发现当下的记者与真正的“杂家”相距甚远。

  在涵盖了时事、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考查中,从业者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在第一次摸底考试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从业者在综合知识一项中一分未得,第二次考试该项总体也仅达到及格水平。这说明媒体从业者的理论知识结构有较大缺陷,不但远未达到“杂家”水准,而且这种状况也直接导致了如下两方面的问题:

  理论素养较差。通过考查发现,很多从业者对一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尚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缺乏对新闻工作基本常识的掌握。同时,大部分人对理论的积累明显不足,认识问题角度单一,就事论事的情况比较普遍,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从哲学层面、认识论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另外,部分从业者逻辑分析水平欠佳,出现了逻辑混乱、思维倒置以及无逻辑思考能力的问题,这说明新闻队伍整体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实践技能不足。不可否认,新闻媒体存在一批缺乏基本业务素质、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虽然这些人员数量较少,但却应同样受到关注。考查中,部分从业者缺乏新闻工作最基本的业务常识和业务能力,对新闻的各种体裁不能明晰地区分和把握,不了解新闻评论和报道策划的写作规范,甚至缺乏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回想笔者在媒体工作的7年中,也曾为一些记者稿件中大量出现的错别字、标点不规范、文法不通,甚至常识性差错等低级错误而感到哭笑不得。句不成句,文不成文,如何能将新闻报道写明白,又怎么能正确解读新闻事实,担当起引导舆论之重任?但这确实是现在有些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素质的客观反映,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3.新闻作品缺乏多学科知识的理论支撑

  调研中发现,很多新闻媒体刊登(播出)了大量反映事物现象层面的报道,而深入挖掘新闻事件意义层面的报道所占比例很小,至于对新闻事实所蕴含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探究和诠释,更鲜有涉及。这说明由于缺乏多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论支撑,新闻从业者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思维平面化的现象,难以从本质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分别选取了三家试点报纸在同一段时间内连续刊出的信息进行了文本分析。结果显示,在11天的报纸中,信息总数为1700条,其中一般性报道为1450条,占85.3%;深度报道248条,占14.6%;前瞻性报道仅有2条,占0.1%。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新闻作品,由于从业人员的思维方式存在平面化的局限,往往是就事论事,难以切中问题要害,导致很多新闻报道难有新意。而且表现手法和形式陈旧,千篇一律。例如,由于缺少新闻发现力,对于原本是体现某行业发展经验和规律的好典型,记者无法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和阐释,不能使读者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知与经验借鉴,而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工作报道上。而随手翻开报纸看到的一些会议和各种活动的报道,更是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

  

  二、科学建构新闻从业者比较全面、立体的多学科知识体系

  

  调查显示,在媒体的拔尖人才中,非新闻专业学科背景者占多数。毋庸置疑,多学科的背景对于新闻行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多元化的世界也要求媒体从业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通识”作为一种理念,必然地成为时代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呼唤。

  所谓通识,就是“具有远大目光、通融见识、自由精神和优美情感”#,它要求新闻人“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及传统,了解不同知识体系的结构方式和方法体系,尊重不同文化,拥有价值判断能力,掌握外语、分析等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础技能,具备良好的个人品格修养”$。为此,需要媒体从业者广泛吸纳哲学、文学、历史、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文明知识,构建基本价值体系,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这将很大程度上增加他们的思维宽度,拓宽其了解新闻、阐释新闻的视野,使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高屋建瓴地透过新闻事件表面抓住其本质、洞悉事物发展规律、对事件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前瞻性预测。

  1.多知识体系的范畴

  (1)新闻学与传播学

  新闻传播作为人类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而具备新闻学基础理论素养则是熟悉和把握新闻传播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新闻从业者知识结构的完备程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职业操守的遵循程度,均直接影响新闻作品的质量。

  然而调研显示,我国新闻队伍中非新闻与传播专业背景者占68%。这些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新闻学基础理论学习,致使其部分新闻作品中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难以获得提高。可见,提高新闻队伍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理论素养已成为新闻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哲学

  梁衡在《文章为思想而写》一文中谈到:“历史老人将首先选择那些有新思想、有新闻艺术感的文章传之后代,并根据其思想和艺术水平的程度决定它存留的时间。”%而记者新闻作品的思想,则往往来源于其哲学修养。

  哲学旨在“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解决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解决实践的观念建构和现实活动的问题”&。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哲学知识,对于媒体从业者提高理论素养和精神境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透彻解析新闻事件并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而使之更容易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受众提供更多指导性、前瞻性信息。

  (3)历史学

  新闻与历史是相通的。范敬宜在为《史街背影》一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研究昨天的历史,可以了解今天新闻发生的由来和走势;研究今天的新闻,可以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延续。……不了解历史,就不善于发现新闻;不了解新闻,就难以理解历史。”'

  然而,正是由于媒体从业者的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使得“新闻信息越来越厚的同时,承载的历史却越来越薄”(,大部分的新闻作品无法用现代意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关照,对于新闻事件的解析也很少贯注历史背景下的反省与思考。因此,在以内容为王的媒体生存法则下,“新闻历史观”无疑应当成为媒体从业者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所秉承的重要理念之一,即将“新闻放在时间的纵向度来分析研究新闻的意义”),形成新闻传播的“立体维度”,从而实现新闻作品的质量及其社会价值的有效提升。

  在操作层面上,甘惜分先生则为从业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应是当代的历史学家,因此,对历史学家的要求也同样适合于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即具备史学、史识、史才、史德。*

  (4)文学

  新闻学与文学虽分属不同的领域,拥有各自独特的体系、理论和风格,然而在两者发展的进程中,却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从写作体裁到语言文化无不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扩宽了彼此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彼此的学科内涵。例如早在1963年,穆青就率先提出了“新闻散文化”的问题。+他认为“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可以增加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并且指出“新闻报道要注意文采”,“而且语言文字、表现形式也是新颖的,也是美的”。,

  在新闻实践工作中,文学功底深厚的媒体从业者往往笔触细腻、生动,其采写的新闻作品更具有可读性;而缺乏文学素养的从业者的新闻作品,通常使人味同嚼蜡。因此,媒体从业者应注重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广泛涉猎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从其创作手法和语言中汲取营养,这对于增强自身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大有裨益。

  除上述学科知识之外,媒体从业者还应学习和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人文社科类相关知识,同时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密切关注相关学科的新概念、新思想的不断涌现。

  2.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经过全面分析和研究,课题组提出采取“以新闻学为主体,构建三个阶梯,实现学科内综合知识协调发展”的方法,实现媒体从业者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具体说来:第一,构建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学习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及方法;第二,根据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整体知识框架,侧重研究各学科与新闻之间的联系;第三,形成从新闻学科与综合知识链接的桥梁,即让哲学、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等知识之间实现融会贯通,互相渗透,以利吸收和应用。

  3.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现实价值

  (1)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新闻作品质量

  调研结果显示,新闻专业学科背景者在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考查中优势并不明显。在满分为200分的情况下,其平均成绩仅比非新闻专业学科背景者高2分。而在513名试点媒体从业者成绩排序前20名中,拥有新闻专业学科背景者仅有7人,其余13名均为非新闻专业学科背景者,其中包括前5名。

  通过对前20名从业者对相同理论问题的回答和实践作品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非新闻专业学科背景者在新闻基本理论的支撑下往往能够以自己的专业为依托,借鉴本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并利用这种优势最终赶超并拉大其与新闻专业学科背景者的距离。

  上述结果不免验证了众多媒体管理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同时进入媒体工作的新闻专业学科背景的人和非新闻专业学科背景的人,前者凭借自身的学科知识,能够迅速进入角色,采编工作上手较快,但后劲不足;而后者虽然进入角色的过程相对较长,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劲较强,更能够创作出较有深度的新闻作品。

  (2)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是提升从业者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创新精神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一个国家的未来,在这个不断创新的时代,任何因循守旧和不思进取的人都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相反,谁的创新能力强,谁就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而对于新闻行业而言,创新尤为重要。

  新闻传播是一项始终处在求新、求异、求实状态下的工作,只有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才能使新闻宣传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富有创新能力的媒体一定是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媒体,将在复杂变幻的传媒生态环境中沉着应对危机与挑战。而具有创新能力的新闻人才则无疑是此类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任何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一定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多学科知识体系为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它使得从业者能够通过知识的汲取和巩固、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提升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设想。另一方面,它能够帮助从业者走出因长期潜心于某一专业领域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摆脱限制,进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3)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对从业者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从精神层面来看,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人格塑造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哲学、艺术、科学等众多领域中蕴含了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最高智慧,尤其是“直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精神力量的人文科学”,它们“对发展人的心灵,形成和谐人格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能够为“人格发展构建最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提出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目前我国媒体对于“专家型记者”的迫切需求并无背离。前者旨在培养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的、具有较高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高素质人才;后者则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精深知识和能力基础,并以此对相关领域的新闻事实进行透彻分析,具有较权威话语权的高级从业者。两者所包含的基本知识与专业理论均是创造性人才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哪一个报道领域的“专家”,都必须具备广阔的视野、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也就是说,通识与专才之间依然存在着深层次联系,可谓“形散而神聚”。■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本文为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科学建立新闻工作价值体系与有效提升我国新闻媒体传播能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09@ZH02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