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火灾当前,从一张新闻摄影作品谈起

2025-11-27 22:13|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4| 评论: 0|来自: 在项脊轩公众号

摘要: “我们如何呈现苦难”也未必不是一个真的命题。

“我们如何呈现苦难”也未必不是一个真的命题。

香港大埔一场大火火烧连楼,吞噬数座大楼,造成多人死亡。在不到一天时间内,不少媒体跟进报道指称大火绝非偶然——这是人huo,失职的监guan系统、不作为的官liao、被忽视的消防安全隐患,造成了这场似乎是必然的大火。

在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事尚在做。灭火在继续,救人还在继续,社会自发的动员与救助也正在进行中。而在大火之后,也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有更漫长的道路要走。追责失职的监guan系统与不作为的官liao,数千人的安顿与善后,受灾者与非受灾者的心理复健,乃至重新审视高密度城市的消防安全、建筑标准、监管体系。

于是,在这样的时刻,我问我自己一个问题,谈论一张新闻摄影作品是否是必要的?是否是合时宜的?虽然我并不是一名新闻行业从业者,对于新闻伦理的了解有限。

但作为一位摄影爱好者,不得不说,我被在这次火灾事件中的一张广泛传播的新闻摄影作品狠狠地冒犯到了。“我们如何呈现苦难”也未必不是一个真的命题。因此我必须要说,不吐不快。

“一张杰出的新闻摄影作品”

这张照片,便是在新闻报道里广泛传播的那张。这张始发于路透社的照片,在官网里报道中的文字备注是“A man who says his wife is trapped inside, November 26, 2025”。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一名男子称他的妻子被困在屋内,2025年11月26日”。

 

 

在这张近乎戏剧化呈现灾难中个体悲痛的照片里,以仰视视角,精准地捕捉了一位老年男性、一位阿伯在熊熊燃烧的大楼前近乎绝望的面容。这张照片被路透社、纽约时报等各大媒体放在香港火灾报道最显眼的位置,亦被无数媒体转发使用,成为新闻报道的注脚。

在翻阅有关新闻报道时,我无意中发现并点进了这位摄影师的公开社交媒体。这位摄影师除了把作品供稿给了他本人所供职的新闻机构,亦把部分火灾事件有关照片发在了他的社媒上,当然也包括这张照片。

在评论区,摄影师自然是获得了很多夸赞,评论者不吝溢美之词——“your photos were so powerful”“powerful photos”“nice pictures”“incredibly moving imagery”。间或有少数人的关注点还停留在火灾事件上,但多数人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于图像的审美中。

 

 

 

评论区几十条评论里,也有一两个人对摄影师的摄影提出了疑问,但大多数都在夸照片拍得很好

从技术上来说,这张照片无疑是一张“成功”的照片,但恰恰是它的“成功”,造成了我的极度不适。

为什么糟糕?

从构图上以及其所传达的图像信息来说,这张照片不得不说,确实完美。

前景是绝望嘶吼的阿伯,背景是熊熊燃烧着的高楼。摄影师将极度个人化的情感瞬间与巨大的灾难置于统一画面。而仰视视角的加入也很重要,它更加强化了阿伯在灾难面前的渺小与无助,放大了阿伯所正在面临的悲剧,以及他所承受的痛苦。这可能就是很多摄影师所追求的“决定性瞬间”。

 

 

有的媒体在转发引用这张摄影照片的时候,甚至还通过裁剪画面、调整构图,强化了其中所传达的悲剧意涵,进一步突出了灾难事件的戏剧张力

当人们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先看到的是绝望的阿伯,关注到了所摄人物的情绪,再关注到灾难的背景场面,于是这样一张捕捉了“人对灾难的直接反应”的二维的平面图像,在刹那间给观看者创造了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但糟糕正是在于,摄影师就像一个精准的掠夺者,将镜头粗暴地伸向了一位长者最脆弱、无助与私密的崩溃瞬间。受灾者瞬间的情绪崩溃,经由相机的构图拍摄、编辑的选取、媒体的大量引用与传播,转化为供电子屏幕前的观看者所消费的悲剧高潮。

于是照片本身成为被谈论的主体与焦点、而照片中的人物却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被审美、被凝视的客体。他的悲痛真的有人在意吗?还是只是成为了影像叙事中的一个符号?悲痛是否也成了被消费的对象?

如何摄影?

作为一名还有点水平的摄影爱好者,我太知道怎么可以拍出一张完美的摄影作品了,构图、光影,一切皆可设计。而灾难事件,对于摄影者来说,更是值得展演、尽情发挥、施展技艺的素材舞台。

然而摄影师正是需要在这样时刻,保持一种克制。与此同时,摄影的剥削性与投机取巧性,永远需要去警惕和注意,去不停审辨摄影者与被摄影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不对等关系。当拿着相机的人拥有定义、记录、传播的权力,而被摄者往往处于脆弱、被动的位置之时,尤其是在新闻报道的框架下,这种权力关系变得更加明显之时,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当议题与事件成为素材,真正应该被关心是什么?哪些是必须记录的“真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这场大火面前,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有力”的图像,而是对痛苦更真的体认与共情、对呈现与观看方式更自觉的反思,以及对灾难根源更多的批判与质问,和对重建之路的更多思考与探索。

 

 

原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b3Uqc9bNE5BgLRq8GkdNg

 

编辑:张家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