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主流媒体积极拥抱数智技术,不断壮大主流声音。在纸媒新闻评论式微的背景下,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通过打造“新闻+观点+服务”的融合产品形态,使媒体突破地域传播边界,实现头条硬新闻的“软着陆”,形成传播合力。 短视频新闻评论在带来即时发声的便利性的同时,也伴随着个人风格和网感不强、忽略公共价值等风险。如何以更贴近受众的表达方式提升新闻评论的内容影响力,成为主流媒体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01 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的发展现状 2019年7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率先推出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主播说联播》。栏目以《新闻联播》主持人出镜、竖屏短视频的形式,对每天的社会热点进行时长约1分钟的精准点评,“熟面孔+深解读”的形式成功开创了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的先河。 节目通过主持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生动的肢体动作以及生活化的叙事方式,成功塑造了更具亲和力的传播形态。这种“大屏+小屏”的立体化布局,有效覆盖了从传统电视观众到网络原住民的多年龄层用户群体,让时政新闻、时事热点更精准地触达目标受众,无远弗届。
2021年9月,经过3年700余期制作传播经验的积累与思考,《主播说联播》栏目再一次进行系统性升级。改版后更加聚焦用户思维,让新闻主播走出演播室,采用“现场播报+沉浸解说”的复合模式增强内容感染力和在场感,还采用主播口播高赞留言、屏幕同步呈现弹幕流等方式构建起双向传播场域,形成“专业生产+用户共创”的内容生态链。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短视频以“低门槛生产—高渗透传播”机制打破了传统新闻评论的话语垄断。而主流媒体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更应顺势求变,发挥专业优势。比如,2022年,交汇点新闻推出的《头条我来说》栏目,以“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形式,轻量化传播新闻事实、输出观点评论,有效提升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02 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的传播策略 (一)实现头条硬新闻的“软着陆” 今天,主流媒体想要实现差异化突围,只有赢得用户的情感认同,才能有效提升用户黏性。《主播说联播》既延续了《新闻联播》的权威性,又以年轻化表达实现头条硬新闻的“软着陆”,通过每日更新的高频节奏与明快简练的语态革新,以适配移动端的竖屏形态和网络化表达策略,为主流媒体开拓短视频新闻评论市场树立鲜明标杆。
在《头条我来说》每期节目中,编导选取的新闻热点和切入的评论观点各不相同,但整体的选题方向却有着统一、鲜明的要求,即为江苏省内当日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最新最热的重磅头条新闻,主播在口播新闻的同时对热点现象进行深度点评。 每期节目开场白以统一的“今日新江苏,头条我来说”作为栏目标识性宣传语,这种有效的叙事策略能显著提升受众对重大主题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头条我来说》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聚焦具象化叙事切口,实现宏观主题的微观表达,回应用户关切,构建传播优势,从而实现大众层面上的影响力建设,建立受众的情感联结和价值认同。 (二)提升碎片化阅读的“思考力” 新闻评论栏目,重在“评论”二字。即便围绕同一则热点新闻,不同媒体的评论观点、风格、调性也不相同。新闻评论作为公共话语产品,其选题必须体现公共价值取向。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优质选题的筛选面临双重挑战:既要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又要体现评论者的价值立场。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应从公共性、创新性、影响力三个维度来筛选选题、组织观点。特别是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媒体的及时响应具有不可替代的公共价值。 随着传播生态的演变,既带来了即时发声的便利性,也伴随着更高的内容风险。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事实核查的难度。 因此,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需要建立双重应对机制:既要把握“第一落点”的传播优势,又要构建严谨的事实核查流程。特别是在后真相传播语境下,仓促表态可能导致严重的公信力危机,一旦出现事实反转,将对主流媒体的专业形象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因此,面对流量经济的诱惑,保持专业定力与深度思考才是维系短视频新闻评论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三)打造数字人主播的热IP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在新闻传播领域,AI数字人主播正逐步成为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属的AI数字人主播让短视频新闻评论的生产流程更加智能化,整合了语音合成与动作捕捉功能,实现了从文稿输入到视频成片的自动化。 原本可能需要半个小时的主播出镜播报,现在仅需几分钟就能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此外,启用数字人主播还免去口误重复、摄像耗材、化妆造型等录制成本,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 可以预见,定制化AI数字人主播将朝着细分领域的深度播报方向演进,其理解能力将不断增强,个性特点将愈发鲜明,互动体验也将更加真实自然,从而拓展至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这为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 03 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的优化思考 (一)组建具有网感的新媒体人才队伍 媒体融合千万条,人才培养第一条。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智媒时代,打造一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新闻栏目,加快组建一支具有网感的新媒体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 比如,安徽日报推出的《安徽时评》栏目,以“工作室+写作组”为基本生产单元。据初步统计,写作团队由华睿、梁爽、梅春霞等20多名资深编辑记者组成,其中华睿为安徽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评论员;梁爽为安徽日报特约评论员、安徽作家网作家、全国“金奖诗人”;梅春霞为安徽日报社高级编辑。他们均有很强的文字把控力,对新闻导向和评论尺度也有一定敏感性。他们通常对新闻内容只作简短叙述,将更大篇幅用于评论,视频时长和风格也更加多元化,极具个人风格和网感。 培养网感非一日之功,光靠“黄金3秒法则”“爆点前置法则”是不够的,还需要人才队伍足够下沉,真正与受众紧密相连、呼吸与共。为破解这一难题,亟须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采用“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重点加强采编播发、运营管理、技术应用等核心能力的融合训练。 通过持续的专业赋能,推动传统专注深度的I型人才向掌握全媒体技能矩阵、集深与博于一身的T型人才转变。 (二)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传统媒体影响力式微、新媒体平台强势崛起的行业变局中,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如何实现突围?经过持续探索,2024年,《头条我来说》栏目由贵州习酒特约冠名,到2025年7月,已经按计划完成200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逐步形成以内容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路径。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真正赢得当下受众?《头条我来说》的实践表明,在智媒时代,优质内容始终是赢得市场的立足之本,也是传统媒体破局的关键所在。 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应始终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以深度解读政策、精准把握舆情、创新表达方式为特色,在保持政治高度的同时增强传播温度。确保每期选题既体现时代脉搏,又贴近群众关切,以思想深度赢得受众认可。唯有实现内容品质与市场反馈的良性互动,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生态,最终实现市场转化。 04 结语 当前,媒介生态、传播格局及受众信息接收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传播规律,以更贴近受众的表达方式提升内容影响力,成为主流媒体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头条我来说》等栏目以用户为核心、互动为目标、创新为动力,通过创新议题设置、优化叙事语态、善用科技赋能等实践,在内容创新与价值引领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保持观点深度的同时,以轻量化、互动化的形式增强传播感染力,为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主流媒体在智媒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为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视频传播中心编导) 来源 | 全媒体探索(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10月号,原标题为《让头条“软着陆”:短视频新闻评论的生产创新》,参考文献略。) 值班编辑 | 胡炜
原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uNA7KbeKjjWt1-JgJW3Pg
编辑:张家乐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