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11月4日,孙玉胜先生在香港教育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媒体素养”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此文根据演讲整理而成。 孙玉胜指出:视频是传播的最高形态,未来也不会变化。而视频媒介的生命力和传播优势,就在于其传播过程中的真实和真实感。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要因为现在AI有强大的视频生成能力,就不重视现实和现场而去更关注和渴望虚拟的AI生成,这是荒谬的。 ![]() 孙玉胜,凤凰卫视集团执行董事兼总编辑,凤凰网董事长、CEO。曾在中央电视台任职逾30年,担任新闻中心主任、副总编辑、副台长等职务,是《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栏目的操盘者。他获得了首届“韬奋新闻奖”,也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并于2017年当选为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亚广联)副主席。 他的著作《十年》记录了中国电视改革进程,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为业界人士及诸多新闻传播院校的必读书。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2960/wps9.jpg 以下为演讲正文: 感谢香港教大组织这样一个国际会议,研讨媒体领域的AI的问题。对于AI,我觉得大家有焦虑、有恐慌,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AI现在很热,甚至到了AI崇拜的地步,但我认为这种过热的现象是暂时的,被神化的AI很快就会回归常态。 为什么?因为前些年区块链这个概念也很热,三年前元宇宙这个概念也是热得一塌糊涂,但目前“元宇宙”似乎在大众视野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AI与新闻真实性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媒体素养”,在这方面,除了跟踪学习、沟通研讨、创新应用,我没有更多的论述。 对AI的应用,当然是越早越好。2007年,乔布斯就把这项技术用在了初创的苹果手机上,不仅开行业之先,而且影响深远。 从电视媒体业界这个角度来看,AI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确实解决了很大问题。去年凤凰卫视香港台进入本地免费电视85台,香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进免费电视必须有繁体字幕,所有节目包括实时播出的新闻节目都是如此。幸亏有AI,上字幕变得非常方便,而且节约成本。 视频生成方面,凤凰卫视用得不多,为什么? 一是目前生成的视频效果一般,更重要的原因是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相悖。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相悖的,还有AI主播。对AI主播这件事,我一直是不以为然。我不知道各位老师和同学,包括专家学者的意见如何,我在央视管理过很多新媒体部门,央视新闻、央视频、央视网、CGTN新媒体,在凤凰卫视集团我兼凤凰网的董事长和CEO,我从来没有提出尝试虚拟主播的要求,他们提出要求,我也是否决。因为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噱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现在,我发现这种坚持并不孤单。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资料,英国电视四台今年的10月20日起用了一位新主播,主持一个时事系列节目《快讯》。其中探讨了“AI会夺走我的工作吗?”这样一个主题,节目调查了AI如何改变了一些行业的工作场景。 这位叫艾莎·加本的主播在节目最后告诉观众:我不存在,我的声音和形象是AI合成的。 节目主编随后马上发了一个声明说:电视四台不会把使用AI主持人当作一种惯例,相反,我们对新闻和时事的关注重点是——优质,经过事实核实,及时公正而且可信的新闻,AI无法做到这一点。据说这是整个英国的电视台第一次使用AI主播,他们对此始终保持谨慎态度。 AI改变不了当下传播形态和格局 我一直认为视频是传播的最高形态,未来也不会改变!这是我的一个结论。 视频形态本身在不断进化,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爆火之后,我见到张一鸣,我就跟他说我不相信抖音永远只做短视频,据说现在抖音也有15分钟的长视频。最新的资料显示,视频播客正在流行并开始变热,视频播客都是长视频,甚至是超长视频。因此,把移动互联网传播特征定义为就是短视频、碎片化的说法,可能就要过时了。 视频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制造明星,电影是如此,电视更是造星的机器,视频社交媒体造星的速度和力度空前。视频社交媒体不仅是造星,而且是造神。 比如说现在火热的台湾“馆长”,他在岛内舆论中的破壁效应,对两岸关系及对“台湾人就是中国人”的定义影响巨大。 我昨天在澳门还参加了一个凤凰网的活动,见到台湾的一个挺有名的媒体老总,我跟他说,陈之汉在国民党反击“大罢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而且不只是大罢免,还包括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陈之汉的民间号召力是不可忽视的。再一个就是文化范儿的董宇辉,带货年销售100多亿元,去年个人收入28亿元,这就是视频社交媒体造星的结果! 视频媒介制造了明星,反过来又离不开他们,二者相互激荡,不断卷入更多的受众,传播力和影响力快速叠加放大,一浪高过一浪,直至成为流量引擎。 说了这么多,回应标题之问:AI改变不了现在这种媒介传播形态和格局。 我的判断依据是:一个视频,不管用了多少AI,用了多高级的AI,它仍然是一个视频,它还是该去哪儿去哪儿,是去传统媒体,还是去新兴媒体;去抖音,还是去小红书,还是去腾讯视频号。渠道没变,平台没变。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 孙玉胜 我倒反认为改变媒介格局的是上一个智能——智能手机。虽然两个智能不是一回事儿,但我至今觉得,智能手机在传播史上的地位,被业界和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忽略了。因为我很少看到这方面的论述,尤其是2007年—2010年这个极其重要的节点。 2007年是苹果手机的元年,刚才我提到了乔布斯率先使用了多点触控技术,iPhone一上市就引起轰动,机械按键没有了,手机表面变成一块完整的屏幕,我觉得这个意义重大。 我是电视记者出身,1984年入职。当时的电视台基本上是靠三大件吃饭:摄像机,录像机,回到台里用编辑机编节目。节目播出后,老百姓家里的电视机,学名叫接收机。那时候电视的影响很大,内地曾流传一个现象或笑话,很多机构开会搞活动,没有电视记者在场,怎么能开始呢?! 刚才我说的是2007年苹果手机诞生,2010年iPhone4上市,它的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强大的镜头。乔布斯不是有句话么?要让普通人拍出专业级的照片。iPhone4相当于集电视的摄像机、录像机、编辑机和接收机,四机于一手。手机有了这种强大功能,它对电视的碾压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但乔布斯的这句名言也说明他只看到了拍照的效果,而没有提及让普通人拍出专业级影片的效果,所以乔布斯的认知也是有限的。 现在看的话,不是拍照片这个功能重要,而是它能拍摄活动影像的那个功能最重要,正是这个功能才对媒介传播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更多手机品牌效仿苹果,使普通大众成为了内容的生产者,大规模上传的时代开始了,真正的自媒体来临了,视频社交媒体崛起了,新的媒体生态诞生了,这是传播格局的重大的变化。 目前知名的视频社交媒体,基本都是在2010年之后诞生的:快手2011年,小红书2013年,抖音2016年。油管诞生于2005年,但早期的时候,油管被英国很多著名电视台的高管批评为“寄生虫”。因为当时原创视频很少,很多上传者就把电视台的一些节目片段上传给油管。油管视频上传爆发式增长的第一年是2012年,之后一骑绝尘,现在是世界最大的视频社交平台,月活25亿。 人工智能对国防、医疗等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有了AI,传媒业的内容生产也变得更高效、更便捷、更丰富,甚至交互方式也会迭代更快,这些都毋庸置疑。在媒介传播形态和格局方面也会有演进和变化,但不会天翻地覆,因为已有的传播基础设施不会改变。 我昨天晚上刷到了一条新闻,马斯克说5年内手机和App将消失,没看到他的上下文说的是什么,但仅从字面理解这个判断显然是太激进了,在新的载体和介质出现之前,这个论断不符合逻辑。 鉴别AI内容真伪, 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媒体素养 我们再谈一下素养。 AI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可能有图像就有真相的时代要终结了,即使不是终结,至少也面临重大危机,因为你看到一个很真实的图像,它可能是AI生成的。所以,怎么样识别AI就是我们应有的一种重要素养。这有伦理的问题,也有鉴别能力问题。 今年6月,北京处罚了首例利用AI发布虚假广告案,广告涉及央视著名的《新闻联播》主播李梓萌,就是一个公司把李梓萌虚拟化了,声音是她的,图像是她的,你看起来就是她,直播带货卖鱼油,而且真有人下单。 我不知道大家看过《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写的《智人之上》没有,他披露了一个真相,就是前几年缅甸大规模的暴力驱逐迫害罗兴亚人事件,后来事实证明,主要原因是有几个人在制造仇恨的虚假信息,当这些信息遇到算法的时候,就被无限地放大,最后酿成了悲剧。因为算法只管推荐,不管内容的真假,现在还有120万的罗兴亚人无家可归。赫拉利说,当时在缅甸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脸书。脸书曾做过一个几百万用户的调查,就是什么内容能提高受众的参与度,调查的结果是传播愤怒、传播仇恨、传播恐惧参与度最高,于是脸书就把这个结论当作了算法的目标。赫拉利说“这是一个致命的决定”。 这个案例还是2016年的事,那时候的AI还不像现在这么强劲,未来再有这种情况,通过AI制作这样的信息,我觉得结果只会更严重。AI可以以假乱真,而AI算法又有偏好,这就变得非常可怕。因此如何鉴别AI生成视频的真伪,特别是深伪,就应该成为一种AI时代的媒体素养,而且十分迫切。 当然,这种鉴别我们不能靠受众,不能靠我们编辑的生物智能,而应该靠人工智能来完成。 不管AI如何演进,我永远相信真实的力量。从事电视工作40多年,我坚定地认为,视频媒介的生命力和传播优势就在于其传播过程中的真实和真实感。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要因为现在AI有强大的视频生成能力,就不重视现实和现场而去更关注和渴望虚拟的AI生成,我觉得这是荒谬的。真实和真实感应该是人性认知的基本共识,连电视娱乐节目都早已现场化和真人秀化多年了,并且经久不衰,何况其他!AI对媒体的影响我们当然要响应和应对,但也要冷静,不能人云亦云,失去独立思考和基本判断能力。AI机器人不是越像人越好,真正有实力的机器人肯定不像人,这是简单逻辑,但现在就是这个方面似乎正偏离主航道。 我曾把今天的演讲题目提交给了AI,一字不差。DeepSeek吐给我的分析思考是肯定会改变,斩钉截铁,这与我的结论不一样,请问大家相信谁呢? (本文根据作者原稿和录音整理而成,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何璇祺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