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届评选,共有344件作品被审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置意见:建议不获奖的76件,不获一等奖的175件,不获一、二等奖的93件,三部分相加占全部参评作品的1/4。对比近几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差错检出率,最高是第28届55.5%,最低是第31届17.97%,本届评选差错检出率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但是,考虑到这是中国新闻奖评选,代表了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水平,能够闯入定评,已经是百里挑一、好中选优的结果了,居然还有1/4的作品存在各种各样的瑕疵硬伤,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审出的问题主要有八大类:不符合法律法规、导向欠妥、不符合宣传口径、事实性差错、语言文字差错、表述差错、技术性差错和其他差错。其中,占比最多的是语言文字类差错,占45.2%,其次是表述性差错,占29.7%,第三是其他差错。严格意义讲,所有这些差错没有一处是可以原谅、值得同情的。特别是事实性差错,审核委员会主任在通报中用了“毫不留情,一票否决”的提法,包括人名错误、机构名称错误、地名错误、事实错误、时间错误等,这些差错看似微不足道,却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事实性差错。 有一件作品说“北纬25度到30度之间是种植咖啡的黄金地段,处于这一纬度的越南、巴西就是优质咖啡的种植地”。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巴西怎么会在北纬呢?它不是在南半球的吗?咖啡应该主要种植在赤道南北纬25度区域,这篇报道少了一个“南”字,造成事实性差错。还有的作品把“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误写成“复旦大学科技考古学院”,有的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误写成“世界教科文组织”,有的将“营教导员”写成“营指导员”等等。 为什么中国新闻奖评选对事实性差错采取零容忍态度? 中国记协主席何平在首次全体评委会上阐述了真实性与新闻评奖的关系。他说,必须明确我们评的是中国新闻奖,而不是一般的新闻作品。要坚守新闻真实性这一底线,决不能降格以求,决不能得过且过。任何杜撰的、编造的、导演的、虚构的、南辕北辙的,都与新闻无关,与中国新闻奖评选无缘。从这个角度讲,没有“瑕不掩瑜”这个说法。只有在严格的审视和标准下,才能真正产生经得起检验的精品佳作。实事求是地说,有些作品在主题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效果等方面还是不错的,但因为新闻要素不全、文字表述不当、文法句法不通,甚至是一些很低级错误导致事实性差错而落选,这很可惜,说明我们的作风建设还有问题,“三审三校”还没有落实到位。(摘自“江苏记协”公众号)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何璇祺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