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西洋月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很直接:《反社交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乍一听挺矛盾的——社交媒体不就是用来社交的吗,怎么还“反社交”了? 但读完你会发现,作者Damon Beres说的,可能是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的最魔幻的现实。 ![]() 01 从刷朋友圈到跟AI聊天 还记得当年扎克伯格怎么介绍Facebook的吗?“破冰神器”,帮大家交朋友。听起来多美好,现实却是:十几年下来,我们跟朋友线下见面聊天越来越少,美国人平均朋友数不到三个(数据有点争议,但趋势明显)。每天刷屏刷到手酸,点一堆赞,却还是觉得空虚。 你以为这就是故事的结局?不,科技公司给出了新方案:既然你们觉得在社媒互动太累,那就跟AI聊天吧。 AI伴侣的兴起,比如ChatGPT、Google的Gemini,或者xAI的那些虚拟女孩,不是简单工具,而是超级会哄人的“舔狗”。它们7*24在线,给你肯定、建议,从不嫌你烦。 完美的朋友,对吧?问题也出在这儿。 02 太完美的朋友,反而是个陷阱 文章里引用了斯坦福大学一位心理学家Nina Vasan的话,她说这些AI聊天机器人创造了一个“无摩擦的社交泡泡”。 什么意思?就是太顺了,顺到不真实。 作者举例,有个离婚的哥们儿21天内跟ChatGPT聊了300小时,还觉得自己发明了新数学;优步前老板特拉维斯·卡兰尼克也说差点搞出量子物理突破。 但想想你跟真人聊天是什么样的:朋友听你抱怨半小时,可能会说“哎呀我得走了”;你说个冷笑话,对方可能根本不会笑;你分享个观点,别人可能直接反驳你。 这些时刻不舒服吗?当然不舒服。但恰恰是这些”不舒服”,让我们学会了妥协、理解、换位思考。 更可怕的是,AI开始入侵亲密关系。扎克伯格想把AI做成“虚拟女友或治疗师”,随时视频聊天,还会眨眼微笑。Meta、Instagram这些App已经在里面塞机器人了,你刷着刷着就弹出聊天框。 xAI的Ani是个动漫风的金发妹子,用暧昧话撩人,聊得嗨了还会“脱衣服”露虚拟胸部(通过心形积分奖励)。要是机器人“记忆”没了,用户哭得像丢了真人一样。 ![]() 时刻顺着你的“朋友”,听起来爽,但长期下去呢? 03 孩子们可能再也学不会失败 Vasan说了句更可怕的话:如果孩子们从小就习惯跟AI互动,“他们可能永远学不会失败,学不会创造力。” “新技术总在重塑社交,尤其是小孩。”这不是危言耸听。 谷歌的Gemini有小孩版,Curio的毛绒玩具Grem从3岁起就“陪聊”。爸妈用ChatGPT编睡前故事,全面渗透进小孩的生活。 小孩子本应怎么长大?不就是在跌跌撞撞中学的吗?跟小伙伴吵架又和好,被拒绝了难过但继续尝试,说错话被纠正然后改进。 但如果他有个AI朋友,永远不跟他吵架,永远接受他的一切,永远让他觉得自己是对的——那他怎么学会处理冲突?怎么培养同理心?怎么知道真实的世界不是围着他转的? 我们这代人还好,至少童年时期经历过真实的社交。但下一代呢?如果他们的第一个“朋友”就是AI,长大后还能不能跟真人好好相处? 04 硅谷的老毛病:用技术解决问题 文章里提到硅谷有个逻辑:遇到问题就用更多技术去解决。 社交媒体让人焦虑?那就做个AI来陪你聊天。 AI让人更孤独?那就做个更智能的AI。 这就像一个人喝酒喝出胃病了,医生说:“那你喝更好的酒吧。”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技术不够好,而在于把人际关系当成了一个可以“优化”的技术问题。 真正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需要时间,需要付出,需要承受风险的。你帮朋友搬家,累得半死,但关系更近了;你们吵了一架,难受了几天,但和好后更理解彼此了。 这些“不方便”,恰恰也是关系的本质。 AI把这些都“优化”掉了,同时也把关系本身优化掉了。你得到的只是一个永远陪你的程序,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说现代关系像液体,流动又脆弱,AI把这推到极致——随时重启,不用负责。 科技伦理专家特里斯坦·哈里斯吐槽,AI公司投几百亿美金,就为让你天天回来刷(返回率),不是为你的幸福。 05 镜厅里的世界观 文章中用了个很棒的比喻:“镜厅”。 在镜厅里,你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倒影。360度,无死角,全是你。听起来挺自恋的,但更可怕的是——你的世界观永远不会被挑战。 当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镜厅里,只跟认同自己的AI对话,会发生什么? 我们已经在社交媒体时代看到了一部分答案:信息茧房,观点极端化,越来越难跟意见不同的人对话。 但AI聊天机器人会把这个问题推向极致。至少在社交媒体上,你还会偶尔看到反对的声音;但在你的私人AI那里,永远只有认同。 长此以往,我们还怎么形成共识?社会还怎么运转? 当然,作者不是一棍子打死AI。有些像Anthropic的Claude,设计得少点拍马屁,能断掉有害对话,或许能帮上忙,比如辅助治疗或查资料。 但主流AI是反社交的:它学你的一切,却不让你学别人。结果呢?大家活在“镜厅”,观点永不被挑战,社会更分裂。 文章结尾喊大家“找个真人朋友”,听起来老土,但超有道理。它在说:技术再牛,也别丢了人性。 06 选择权还在我们手里 技术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用它,以及我们是否还记得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一个永远不会让你失望的AI朋友,真的比偶尔让你失望但真心关心你的真人更好吗? 一段高效流畅的AI对话,真的比笨拙但真诚的人际互动更有价值吗? 当技术可以满足我们所有表面需求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分辨什么是真正的人的需求? 文章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当那些AI聊天机器人对你招手,承诺给你完美的陪伴时,记得问问自己—— 真正让你记住的那些时刻,是不是恰恰是那些不完美的时刻? 这些不方便、不高效、不完美的时刻,才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 这篇文章像个闹钟,吵醒我们:当机器人成为伴侣,人类会成为啥?诗人约翰·多恩说“没人是孤岛”,但在AI镜厅里,我们正慢慢变成孤岛。 或许,保持警醒,理性对待AI工具,拒绝进入或者至少不要时刻待在镜厅,常常感受这个混乱但真实的世界,才是我们能为自己和下一代做的最好的事。 毕竟,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可能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来源:蹲守猎人的猎物(微信公众号) 编辑:何璇祺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