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时事研读 查看内容

凌晨追热点、熬夜写大稿、出差连轴转,媒体人到底需要什么?

2025-11-8 14:46|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6| 评论: 0|来自: 传媒茶话会

摘要: 凌晨追热点、熬夜写大稿、出差连轴转,媒体人到底需要什么?

导读

凌晨三点改完第五版稿子,泡面还没泡开,咖啡已经空了两杯;

胃药和充电宝一样,塞在包里天天带;

连续跟拍一周,体检报告上的异常项比稿件里的金句还多;

……

这些发生在媒体人身上的真实场景,精准刻画了这个特殊群体的职业生存状态——以熬夜为常态,用咖啡提神,靠毅力硬扛,却在忙碌中悄然透支着健康。  

共性背后是媒体人的群体困境——他们需要更高效的营养支持,来弥补职业损耗。

而一杯牛奶,或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钥匙。作为营养密度较高的食物,牛奶不仅能快速补充能量,优质的蛋白质、合适的钙磷比等营养优势还可以帮助缓解媒体人的职业健康痛点。

今天(11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熟悉的陌生人”——牛奶,媒体人职业路上的隐形守护者

面对高耗能职业,

媒体人到底需要什么?

媒体人的工作状态属于“高强度脑力+间歇性体力+高压力情绪”复合模式,这让他们的三餐时间被压缩到“有空就吃”,身体长期处于“高消耗—低补充”的失衡状态。

 

这种职业特性,对身体健康和营养补充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特殊要求。   


需求一:脑力续航——优质蛋白与B族维生素,给大脑“充电”  


场景还原

凌晨1点要闻编辑汪洋还在跟稿子较劲,这是定好当天见报的头版头条,然而指尖在键盘上敲打却总在关键段落卡壳,大脑也像电量即将耗尽的电池运转速度明显减慢。眼睛干涩酸胀,盯着屏幕的视线逐渐模糊,后背僵硬得像焊在椅背上。


需求分析

作为媒体人的核心生产力工具,大脑的高效运转依赖两大基础:稳定的能量供应与充足的神经递质原料。

媒体人高强度工作时大脑依赖葡萄糖供能,但快节奏的工作让媒体人更倾向于选择高能量、低营养密度的食物去获取能量,比如吃快餐喝奶茶。这类食物容易引起血糖波动,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关键营养素摄入不足,比如蛋白质、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应对方案

1.早餐或者工作中加餐时选择全谷物食物、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全麦面包。吃优质蛋白质和低升糖食物有助于稳定血糖,提供更持久的能量。

2.牛奶中含有优质蛋白质、B族维生素,还有钙、钾、镁、锌和硒这些矿物质,可以帮助媒体人一键重启。并且,有研究发现,对于压力很大的打工人、从事久坐型职业的人,每天补充复合B族维生素可以减轻压力感[1]

3.每工作45分钟就停下来休息5分钟,这5分钟可以深呼吸,也可以站起来活动一下,让大脑和身体短暂休息,清空缓存。


需求二:营养支撑——钙+维生素D,对抗体力损耗  

场景还原

虽然媒体人的工作内容以脑力为主,但“体力消耗”也不容忽视。外采记者扛设备爬楼梯、蹲守现场数小时保持姿势不变,视频编辑长时间盯屏幕肩颈僵硬、抢突发新闻时体力消耗,这些都会加重骨骼和肌肉的压力,可能引发骨关节损伤和肌肉疲劳。骨关节和肌肉健康需要每位媒体人重视起来.

需求分析

100ml全脂牛奶含钙约100120mg,部分牛奶中还会强化添加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同时牛奶中还含有钾与镁元素。钾和镁能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预防因久坐导致的抽筋或肌肉紧张——这对需要长时间手持设备拍摄的记者尤为重要。此外,牛奶中的乳清蛋白含有一定量的支链氨基酸,能够促进运动后肌肉修复。

应对方案

1.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例如久坐、扛设备后要及时放松肌肉,可以自己拉伸或用泡沫轴放松。

2.日常加强锻炼,增强肌肉对关节的保护。可以尝试平板支撑、臀桥等动作强化核心力量以及臀部力量。

3.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比如将牛奶作为日常补给。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有利于肌肉和骨骼的健康。

4.一包牛奶通常250ml,轻巧、便携,在外跑新闻时也能随时随地补充营养。


需求三:情绪稳定——一杯好奶,一份从容

场景还原

担心漏题漏稿、害怕事实核查出错、截稿期将至KPI还没完成……媒体人的焦虑感渗透在每个工作日、每个细节,长期应激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还容易引发心悸、失眠、肌肉紧张等问题。

需求分析

钙可以参与调节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缺钙时情绪容易焦虑、急躁,呼吸浅而急,肌肉难以放松,容易抽筋,继而发生失眠。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钙与镁和钾一起在睡眠中充当神经调节剂,并在促进褪黑素分泌中发挥重要作用[2]

牛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比如钙、钾和镁,并且还含有一定量的色氨酸。这些都被认为是保证好心情和健康睡眠的关键营养素。

应对方案

1.媒体人感到焦躁想要吃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时候,可以选择用牛奶、酸奶或者坚果代替甜食,这类食物能平缓释放能量,避免血糖坐过山车。

2.相关报告显示,饮用不同感官特征的牛奶或酸奶时所激发的优势情绪属性不同,其中牛奶更能传递舒服、温和、平静、无负罪感、放松的情绪,而酸奶更能传递愉快的、满满能量的、甜蜜的、印象深刻的、开心幸福的、有活力的情绪。

3.压力大、思绪乱时可以尝试闭上眼睛,做冥想练习,清空脑子中混乱的情绪。

4.调整作息,保证高质量睡眠。入睡前一个半小时减少刷手机看电脑,做看书、拉伸等安静的活动。有入睡困难的媒体人,白天减少咖啡因的摄入,少喝咖啡、能量饮料。


02

为什么说牛奶是媒体人的

隐形职业助手

牛奶具备“全面营养+低负担”的特性,不可替代性强,且适配媒体人职业场景。  

1.牛奶不可替代性强

咖啡提神、能量饮料“续命”、奶茶调节心情……不少媒体人和这些饮品“一日不见,分外想念”,但需要提醒的是,过量摄入咖啡容易心悸、产生依赖,而奶茶糖分过高,午后饮用可能加重身体困倦。

牛奶则不同,它被科学家们称为“最接近完善的食品”。奶及奶制品营养丰富、全面,含有钙、蛋白质等2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联合蒙牛集团发布的《饮奶素养核心信息及释义》显示:适量摄入奶及奶制品有益于骨骼肌肉健康,降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奶类富含钙和优质蛋白质,酸奶可以改善便秘和乳糖不耐症。每天要吃够300500g的奶及奶制品。


2.特殊场景适配性更强  

  • 早班记者:一杯温热牛奶搭配一片全麦面包作为早餐,对早班记者来说是既方便又快捷的解决方案。温和的牛奶对肠胃友好,与全麦面包搭配能够快速补充身体所需的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为即将开启的高强度工作提供充足的能量。
  • 夜班编辑: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眼睛干涩疲惫,这时一杯温牛奶便能成为最好的慰藉。温润的牛奶有助于平复焦虑情绪,其丰富的钙质、维生素D以及优质蛋白还能为持续的脑力劳动提供多种必需营养。
  • 外采途中:记者奔波在外顾不上吃饭是常有的事,无论是在新闻现场,还是在机场、高铁站,随身携带一包牛奶便能成为应急营养补给,既能解决饮食不规律的营养缺口问题,还能缓解奔波的疲劳。

 

03

媒体人喝奶科学指南

怎么选?怎么喝?


牛奶是媒体人的“隐形守护者”,怎么喝才能最大化其价值呢?

关键在于“个性化匹配”——根据工作场景、身体状况、营养目标,选择最适合的类型与饮用方式。 

1.选对类型 

  • 日常办公:可选纯牛奶,全脂、低脂均可,冷藏、常温均可,都能随时随地补充营养。

常温奶采用超高温灭菌处理,常温条件下可以存放6个月,适合长期备在家里。低温奶采用巴氏杀菌工艺,是追求新鲜人群的首选,开封后当天喝完,喝不完需要冷藏保存。

  • 加班熬夜:可选高钙牛奶。每100ml牛奶的钙含量需要达到120mg才能够宣称是高钙牛奶。并且,高钙奶中还经常强化维生素DCBPMBP、酪蛋白磷酸肽等成分,主要目的都是促进钙的吸收。 
  • 乳糖不耐受人群:乳糖不耐受人群也要保证每日奶及奶制品摄入量。可以尝试少量多次饮用牛奶,或选择0乳糖、低乳糖奶及奶制品,如软牛奶、酸奶、奶酪等,以避免腹胀和腹泻。
  • 控脂人群:可选用低脂牛奶或脱脂牛奶,这类产品减脂肪或去脂肪,优质蛋白和钙等其他核心营养几乎被完整保留,依然是营养密度很高的饮品。

2.喝对时间 

  • 早餐(7:00-9:00):牛奶搭配全麦面包或燕麦,满足身体对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需求,启动代谢并维持上午的精力。 
  • 午后(15:00-16:00):血糖低谷期喝一杯牛奶,补充能量和营养,避免蛋糕等高糖零食导致的血糖骤升骤降。  
  • 睡前(21:00-22:00):饮用200ml温牛奶(40℃左右)舒缓情绪,但需注意乳糖不耐受人群可改喝无乳糖牛奶,或提前1小时饮用避免起夜。  

3.误区提醒

  • 长期只喝牛奶不吃其他食物可能导致营养单一,需搭配蔬果、谷物,均衡饮食。 
  • 大多数纸质包装牛奶不能直接放进微波炉加热,具体可以查看外包装上的说明。
  • 牛奶最好的加热方法是倒进容器里加热,如果使用热水浸泡的方式加热,建议水温不超过60℃。
  • 不建议用牛奶送服药物,建议间隔1小时以上。 
  • 喝了豆浆就不需要喝牛奶的说法是不对的。奶及奶制品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质,是钙的良好来源;而大豆制品种类多样,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大豆异黄酮等。所以奶制品和豆制品都需要摄入。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TDX09WGBcPuNp0u2bTakQ

编辑:杨泓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