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记者节,国內各大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如期上线了一批庆祝短视频:记者们出镜谈初心、演职场短剧、晒采访日常,热闹非凡。但尴尬的是,这些作品大多陷入“内部转载刷屏,外部无人问津”的窘境,点赞数停留在个位数、十位数,还基本都是内部工作人员的点击之功,与媒体所追求的广泛传播效果相去甚远。以“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为天职的记者群体,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本该广受民众追捧爱戴;记者节也本该是连接媒体人与公众的难得桥梁,可如今,它却沦为行业内部的“自嗨派对”,其背后症结令人深思。 传播视角的自我闭环,是这场自娱自乐的直接诱因。 多数庆祝短视频始终围绕“记者的辛苦”展开:熬夜写稿、突发任务、风吹日晒的日常,成为反复呈现的叙事模板。这些场景能让同行短暂共情,却难以打动普通公众——老百姓评判记者的价值,从不是看他们有多累,而是看他们的报道是否回应了关切、是否推动了改变。范敬宜先生曾叮嘱“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当短视频里满是“我们坚守岗位”的自我标榜,却少见“我们为群众解决了什么问题”的实在案例,自然无法引发公众共鸣。就像有群众所言,记者的核心价值是“深入群众实事求是报道”“关心民生大事”,而这些恰恰是多数庆祝内容的缺席项。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职业记者的“把关人”角色被稀释,“无冕之王”的光环逐渐褪去,沦为三百六十行中的普通一员。当AI能快速生成稿件、自媒体能即时发布现场信息,公众难免疑惑:职业记者的独特价值何在?柴静曾说“没有对人的真正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不求解问题,就不会成为好记者”,遗憾的是,记者节的庆祝内容没能有效回应这个疑问。短视频里的职场短剧流于表面,感言式表达空洞无物,既没有展现记者在信息洪流中打捞真相的专业能力,也没有凸显在复杂舆情中澄清谬误的责任担当。反观少数成功破圈的案例,无论是访谈资深记者的“薪传”系列,还是聚焦民生议题的深度报道衍生内容,无一不是通过具象化的专业实践,让公众看到“AI无法替代的现场感知、数据背后的社会肌理、永不褪色的良知担当”。 新媒体时代的公众早已不满足于单向的宣传式内容,而很多媒体的庆祝短视频仍带着浓厚的“汇报”色彩:罗列发稿数量、表彰内部先进、演绎理想化的职场场景,更像是给行业内部看的“成绩单”,而非给公众看的“价值展示”。詹姆士·凯瑞说“新闻的灵魂是公众,没有公众,新闻便无意义”,部分作品甚至陷入形式主义误区,让记者像“猴子一样演视频短剧”,不仅没能传递职业荣誉感,反而引发内部反感和外部疏离。对比教师节的尊师重教共识、护士节的生命守护共情,记者节缺乏能引发全民共鸣的价值锚点——当媒体只沉浸在自我感动中,忽略了公众对“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报道的期待,自然难以获得外界的主动点赞。 当“记者门槛太低”的质疑存在、职业吸引力下滑、公众认可度不足,一场脱离公众视角的内部庆祝,只会进一步拉大同新闻人与老百姓的距离。“新闻是历史的底稿,见证时代是记者的荣光”,其实记者节的传播不必追求花哨形式,那些深入乡村振兴一线的蹲点报道、揭露行业乱象的调查新闻、在灾害现场传递希望的直播画面,才是最动人的节日注脚;那些被解决的民生难题、被推动的社会进步、被守护的公平正义,才是最有力的价值证明。 与其徒糜精力制作自娱自乐的短视频,不如把镜头对准公众关切,用扎实的报道回应期待;与其执着于内部的点赞转发,不如用专业能力赢得社会的真正尊重。当记者节的庆祝内容,能让公众看到“铁肩担道义”的坚守、“妙手著文章”的专业,当记者的价值能通过每一篇监督报道被感知、被铭记,这个节日自然会走出内部闭环,赢得应有的喝彩与敬意。毕竟,新闻人的勋章从不是同行的赞美,而是“刻在群众口碑里,藏在被推动的改变中”的公众信赖。 来源:壶天阁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EgCx_y9q-9OJiE4hbSArQ 编辑:杨泓艳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