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新闻传播学术期刊负责人齐聚清华 共话四大议题

2025-11-4 15:45|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8| 评论: 0|来自: 全球传媒学刊

摘要: 第六届新闻传播学术期刊发展高端研讨会11月2日在清华大学举办

第六届新闻传播学术期刊发展高端研讨会11月2日在清华大学举办,近二十位来自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主编和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主动策划、引导学科回应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人工智能赋能的创新实践;建设作者友好型期刊、培育青年学术力量;在跨学科融合中坚守主体性等四个议题举行了圆桌论坛。会议由《全球传媒学刊》主编陈昌凤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致欢迎辞。


首场圆桌论坛由《全球传媒学刊》副主编杭敏主持,主题聚焦于“人工智能赋能新闻传播学刊发展的创新实践”。《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胡正荣指出,当前技术已发展至较高层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规范性亦达历史高点,但学科发展的关键仍在于思想贡献。《现代传播》主编隋岩则提出,智能技术正加速期刊的发展,学界应注意把握期刊在智能技术助力下的成长节奏。随后,《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社长李游分享了刊物在人工智能的作者身份认定、人工智能工具融入期刊审校、成果传播等流程上的实践探索与潜在问题。《新华文摘》编审刘永红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审校与润色等环节确有助益,但其应定位于辅助、需与人工判断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期刊编辑部主任谢宝军则基于其主管的《电视研究》等三本期刊,表示期刊已围绕人工智能与视听实践的结合话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选题探索;至于在编辑工作过程中,则坚持以人工“笨办法”为主、以智能技术为辅的原则。


第二场圆桌论坛以“建设作者友好型期刊、培育青年学术力量”为主题,由《全球传媒学刊》轮值副主编戴佳主持。《新闻大学》主编张涛甫指出,期刊质量与学术生态密切相关,只有学术共同体整体水平提升,期刊才能展现高水准;因此,期刊应与优秀青年学者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并鼓励青年学者在特定领域进行结构性探索,更关注自身学术成长而非发表数量。《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介绍,据期刊近一年的刊文数据,第一作者中约六成为副高以下职称者,硕博研究生占比22%;他强调,期刊应始终坚持“认文不认人”的原则,既不歧视青年学者,也不忽视资深学者。《新闻与传播评论》主编姚曦表示,在收稿时可要求作者仅提供学校、单位信息,不收集职称与职务等信息,以避免潜在歧视。《新闻界》总编辑段吉平则重点介绍了刊物的“博士生新论”专栏,并建议青年学者珍惜“第一印象”,避免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或伪造参考文献;注意在特定领域持续深耕,从实践一线中发现问题。最后,《中国编辑》主编龙杰以“唇齿相依”形容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强调应以稿件质量为首要标准,注重发掘具备“天然学者”气质、以学术为终生志业的优秀学人。


第三场圆桌论坛以“主动设置议程,引导学科回应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为主题,由《全球传媒学刊》轮值副主编吴璟薇主持。《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指出,当前部分研究存在选题“不接地气”或“缺乏想象力”的问题,在方法层面存在定性访谈样本选择不当、定量研究模型与统计分析意义有限等不足;在表现形式上,通过过度引用进行“包装”的倾向亦需注意。《现代出版》主编曾白凌则提议,期刊应明确自身的学科服务边界,倡导“开门办刊”,将刊物建设为超越学科限制、服务知识生产的平台,并提出学术期刊的引导作用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目前在后两者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强调,当前新闻学理论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地回应和指导业界实践,鼓励刊物与作者围绕主流媒体系统变革等重大战略议题开展深入探索。《编辑之友》社长、主编李晶分享了刊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大节点上的主题策划经验,指出刊物在服务宣传思想文化体系、落实重大思想战略任务、建设自主知识体系等方面的多重定位。



最后一场圆桌论坛由《全球传媒学刊》轮值副主编陈梁主持,围绕“在跨学科融合中坚守新闻传播学科主体性”展开。《新闻与写作》主编李蕾以近期策划的健康传播专题为例指出,学术研究应保持问题驱动意识,聚焦并回应学科的“元问题”,同时提到通过期刊引导等方式促进学科知识的体系化建设,并强调学科独特的思想性与人文关怀。《中国出版》执行主编李淼认为,技术议题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学科边界,学科研究仍应立足新闻生产、信息流动、媒介运作与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互动等问题;可借鉴跨学科理论与方法,但最终应服务于新闻传播学自身。《南京社会科学》副总编虞淑娟则指出,作为综合性期刊的编辑,能明显感受到新闻传播学研究在不断“跨出去”的同时,越来越多外学科也在“跨进”新闻传播学领域;这种跨界交流体现了综合性刊物的包容优势,并介绍了其他几本同样具有良好包容度的综合类期刊。最后,《全球传媒学刊》副主编卢嘉分享了对跨学科研究的思考,认为方法层面应积极跨学科,以弥补新闻传播学在方法积累上的相对不足;在选题上则应坚持学科主体性,保持独立的问题意识,并注意“接地气”、与国际学刊的热点选题形成区分。


本届研讨会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全球传媒学刊》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者和学生参与了会议。自2019年以来,《全球传媒学刊》编辑部已成功举办六届新闻传播学术期刊发展高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深化学术互动与合作,共同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



来源:全球传媒学刊
编辑:杨泓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