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标题:卧底论文代写代发“工厂”①|负责人称去年发表13万篇论文赚8000万,非关系稿不会被录用 作者:杨雨奇 罗梦婕 来源:红星新闻 时间:2025-10-13 丨标题:卧底论文代写代发“工厂”②丨任意编造写手学历,自称与生物实验室合作可做临床数据 作者:杨雨奇 罗丹妮 来源:红星新闻 时间:2025-10-13 记者没有满足于外围采访和二手资料,而是采取了一种高难度、高风险的调查方式,直接卧底进入两家论文中介机构。这种“潜入式”调查直击要害,使得记者能够获取一手内部资料,记录真实对话与培训内容,从销售话术、地推获客,到与“写手”沟通、规避监管的隔离模式……记者揭示了产业链的每一个隐秘环节,并通过清晰的结构、扎实的叙事和深度的公共关切,将一个严重影响社会诚信和公共利益的黑灰产业链暴露在公众面前。(知名媒体人韩福东) 记者隐瞒身份与目的,突破到采访对象的内部,采访内容也因第一人称带来的真实感,显得尤为珍贵。 红星新闻10月13日发布的“论文工厂卧底调查”,即是如此。通过这种“潜入式”的调查采访,红星新闻揭示了代写、代发论文产业链上的隐秘环节,将其暴露在公众面前。 红星新闻记者如何“潜入”论文机构内部的?采访过程中遭遇过哪些惊心动魄的事件?以下是“磨稿子”和记者杨雨奇的对话。 丨作者简介 杨雨奇,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深度调查中心记者。代表作:缅甸7.9级地震现场报道、辽西抗旱井调查、临沂贩婴案调查、“小区住十万个骨灰盒”调查等。
问 线索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 杨雨奇:稿子最近发出来,但操作大概是从5月开始。那段时间,关于学术造假、学术不端的报道集中爆发,例如董小姐、协和4+4,还有妇科论文中出现男患比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也发有关于学术不端、买卖论文数据的通报,那段时间类似现象集中爆发。所以,我们就想做一个关于这种学术黑工厂利益链条的选题。 刚开始我们也没有想去卧底,当时找了很多期刊,以买家的身份去跟他们聊,但是,聊完以后还是雾蒙蒙的感觉,像隔了一层纱,没把其中的端倪说透。举个例子,比如我以消费者身份询价,对方会说收几万块就包发一篇SCI,但他们怎么发,怎么规避风险,中介不会直接告诉买家,甚至是否真的能发,我们也无法确定。既然拿不准,我们就决定卧底进去,把这个链条正儿八经走一下,看看他们到底是骗钱,还是真能发稿,内部运作方式又是什么样,这才有了这个选题。 问 当时你是以什么身份进去的? 杨雨奇:在boss直聘上应聘。我当时也很震惊这些企业他要招写手,招论文销售,是堂而皇之的在招聘软件上公开发布招聘信息。 应聘的岗位不是论文写手,因为写手有背景要求,得是医学硕士或博士,或要求看写手写过的医学论文,这个东西我们短时间内很难训练实现,所以选择了门槛更低的论文销售人员。 为什么选择这两家公司卧底?第一家是面试时,对方跟我说公司去年赚了8000多万,不仅听上去算是比较正规的公司,体量也很大。第二家公司是,他们说自己只做高端客户群体,发国家级期刊甚至能发SCI,还提到机构还有合作的生物实验室,目的就是为买家提供论文造假数据。 我觉得这两个公司是比较典型的,所以应聘进了这两家公司。 问 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去采访,包括前期准备? 杨雨奇:对于卧底采访来说,因为过去有着比较充分的暗访经验,所以中间过程反而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前期怎么准备才能卧底进去,最后怎么打掩护才能脱身出来。 我前期准备工作就用了大概一个多星期。 这种应聘首先包装身份,像工作履历,工作内容细节等等,这些都要精心准备,简历里虚构的工作经历,我们要真的去和这个行业从业者学,掌握细节才行。 另外就是生活信息,比如招聘时必然会问为什么来重庆工作?过去工作细节。还得在短时间内背下你新开的手机号,新的虚拟家庭住址。这些细节都要提前把答案想好,才能在招聘和入职后应对自如。 我在面试第一家公司时,对方就问“你家小区旁边是不是有个什么地方”之类的,幸好我这些工作全做了,告诉他小区旁边是什么,距离地铁站有多远,好像我真的就住在那个地方。 感觉就是,戏要做全套,“撒一个谎就得用很多个谎来圆”。 问 脱身方式也需要提前计划好吗? 杨雨奇:因为不能让对象怀疑。从卧底工作结束到回来整理材料,到写稿,再到发稿,我们不知道这个周期有多长。一旦被发现,人身安全可能会受到威胁,或者是对方察觉到不对就跑路了,那我们工作就会陷入被动。 问 前期准备工作这么充分,卧底期间,有没有遇到比较惊险的事情? 杨雨奇:有两次,差一点就被别人发现我是记者了。 一次是在新人培训时,带教老师要在我们电脑上检查作业,当时,他错手点开了我们报社的发稿后台,我一下子都懵了,立刻把电脑抢过来才避免了露馅儿。 还有一次是在作为销售联络客户,我们想拿到工作人员的聊天话术,所以我就麻烦公司同事用我的手机来和客户聊天。结果聊天过程中,我们报社打来电话,显示的名称是成都商报社,我灵机一动说是诈骗电话混过去了。 其实卧底过程中,你既不能表现得太好也不能太差。太差会被辞退,那卧底工作无法完成;太好又容易惹眼,所以要去衡量这个度。但过程中你不仅要干公司里的业务,同时还要搜集证据完成卧底工作,这个过程还是很有挑战性。 问 在你看来,哪种选题需要用卧底形式去采访? 杨雨奇:暗访深入不进去,记者对整个事件没有百分百把握的时候,可能就需要记者去做卧底了。 像论文这篇稿子,采访销售时他们会说可以发论文,多少钱。但是,是骗钱还是真的能发,怎么发,这些问题暗访都解决不了。只有进去这个机构里面看,他们到底跟哪些期刊合作,有没有发过这种稿子,眼见为实。 问 这次的选题分成了两篇报道来发布,为什么这么设计? 杨雨奇:卧底一个月,拿到的核心内容很多,所以文字就会多。其实这两篇稿子已经是压缩得不能再缩了,很多细节描写被删掉了。如果把两部分的内容合在一篇的话,可能要七八千字了,体量太大。 问 这两篇报道中都有其他记者参与,你们之间是怎么分工合作的? 杨雨奇:罗丹妮和罗梦婕,两位老师都是我们部门的骨干记者,这次任务主要是配合我完成后期采访,他们假扮买家来拿到实打实的代写、代发全部环节证据。 因为这些论文机构非常小心,写手、销售、发布,渠道全部都是分开管控,这三部分人员分别在三个地方办公,互相不认识。如果没有同事的配合,我作为销售,甚至不知道写手在哪儿办公。 问 回看这篇稿件,你有没有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 杨雨奇:第二家卧底机构的实验室,我始终没有挖出来。实验室就是论文机构拿来做临床数据的,比如说这个药的临床对比。 我很想知道这个实验室在哪里,叫什么名字,但对方死活都不说,只知道投资了1000万,这是我觉得比较遗憾的一点。 第二个遗憾的点,我们知道论文机构会和期刊杂志社一些内部人员勾结,但他们是如何联系的,有着怎样的利益输送。这个点我们还是没有深挖出来。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