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8月全媒之星公布!看看他们有哪些融合创新“妙招”

2025-10-31 01:44|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6| 评论: 0|来自: 北京日报嘚吧嘚(公众号)

摘要: 8月全媒之星公布!看看他们有哪些融合创新“妙招”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
根据《北京日报社关于“全媒体之星”的评选办法》,2025年8月在采编人员中产生30名月度“全媒体之星”,快来看看都是谁吧——


祝贺这30位小伙伴,我们邀请了其中的三位,为我们分享新闻背后的故事——

跟着T116路找到副中心报道的“小切口”地区新闻部 陈强
北京城市副中心,我已经跑了6年。这几年在副中心采访,寻找“小切口”,已经成了我的习惯。
确定采写副中心公交线路优化的选题时,我问自己:公交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但单纯罗列站点、里程,读者看不到这座城市背后的温度。如何避免把“线路调整”写成枯燥的政策解读、成就报道?
采访前,北京公交集团给了一份T116路的调整清单:2019年接驳地铁、2020年加绿心公园站、2021年通环球影城……材料写得很清晰,但少了“人”的痕迹。我决定先找线路的亲历者,有位采访对象提到“每次调整都跟着文旅项目走”,这句话让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核心逻辑?线路不是凭空变的,而是和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但怎么让这个逻辑更生动?我想到要找具体的“节点故事”:绿心公园开园时同步开通公交,乘客是不是真的更方便了?环球影城那站,能不能写出“下公交就到入口”的便捷感?
于是我坐了一趟完整的T116路。从地铁土桥站出发,到环球度假区站时,我听到车厢里的乘务管理员对乘客说:“上二楼就是城市大道”;路过三大文化设施,我回忆起采访三星堆展览时,公交车站到博物馆入口的人流……我意识到——T116路的7次调整,紧跟文旅项目进度,这不就是副中心文旅发展的“时间轴”吗?当然,作为副中心跑口记者,“大变样”的通州,我也是亲历者。
副中心版头条体量很大,公交选题找到“小切口”后,我还有个纠结点:要不要写通学公交、通医公交这些内容?最初,我感觉这会偏离T116路的主线,但采访中发现,智能调度中心、新能源车、站牌更新,这些都是副中心公交服务升级的一部分。T116路是“小切口”,而这些延伸内容能让“城市服务协同”的主题更丰满——从文旅专线到通学、通医公交,本质上都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调整。最后决定把它们放在“相关新闻”里,既不冲淡主线,又能展现更完整的发展图景。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4144\wps7.png
动笔时,我特意把T116路驾驶员张伟的视角放在前面。他从旅游大巴司机转行开公交,见证了化工厂变绿心、村庄变环球影城,这种“个人叙事”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而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的“政策解读”、乘客的“真实反馈”,则用来支撑“线路跟着城市走”的核心观点。最后写“记者手记”时,我没再重复数据,而是聚焦“交通如何让风景可达”——T116路不只是运输工具,更是连接市民与文旅资源的“纽带”,这才是稿件想传递的深层价值。
我把自己关在自习室的小隔间里,这篇将近3000字的稿子,2小时一气呵成。现在回头看,这篇稿件的采写关键,是从“线路调整”这个小切口,找到了“人、城市、服务”的连接点。没有张伟的“方向盘视角”,没有乘客的“方便了”,再精准的调整数据,也撑不起一篇有温度的报道。
融合报道让工业旅游别开生面经济新闻部 孙杰
在“钢铁丛林”来张定格照、一张图证明你在798、瞧瞧机械臂60秒灌装500瓶国民汽水、见证机器人76秒将钢板组装成整车……工业旅游如何从小众探索走向大众潮流?8月份,我们的“奇妙工业之旅”系列推出,带读者打卡领略“京工潮旅”的魅力。
工业旅游并不是新内容、新话题。查询资料发现,北京提出并推进这一旅游形式,已有近20年时间。只不过未能形成气候,还局限于小圈子。最近两年,工业旅游受到新一轮的关注,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普通游客的体验。我们希望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把这一新变化记录下来。
时代在变,记录的形式自然也要跟着转变。相较于传统主题报道,这次“奇妙工业之旅”是我们进行融合报道的一次探索。报纸上的文字只是“基础版”,我们还把内容与融媒体工作室的“建筑N次方”短视频栏目有机融合,形成“升级版”。这样一来,读者或受众既能看到精致凝练的文字,也能非常直观地跟着镜头去打卡,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以文字记者自居的我们,也在寻求报道形式和理念的突破,让自己变成短视频内容的生产者。部门领导带着我们,碰撞想法、找准角度,更具网感的呈现,一点点不断打破传统的边界。
深度打磨和反复修改,凝练、简洁、带着鲜活现场感的文字,就成为优质短视频内容产出的源头。文字稿有时间跨度,胜在有张力、带着思考,意涵更加丰富。短视频更追求直观生动的视觉冲击力,沉浸式体验。
因此,在将文字稿转化为视频脚本时,就要做好一定的筛选和取舍。哪些去哪些留,哪些更适合短视频进一步“放大”呈现,哪些通过主播互动会更出彩,都要仔细考量并在脚本中充分设计。
比如《中华老字号赶潮谋创新》《两座超级工厂见证北京智造》,报纸上的文字稿“信息量”远远更大,而短视频仅仅抓住其中的几个片段,如将镜头对准高速运转的汽水生产流水线、沉浸式动手体验的DIY,或者是冲压、车身车间里机器人打工的某一工序,就能在一瞬间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
从报道效果看,文字与视频各有千秋,所以做好融合报道,其实就是各取所长的过程。融合的新探索,加深了理念上的认同,也就必然会加快行动上的转变。

一场从古迹到童心的文化接力五色土编辑部 白杏珏
当“孔庙和国子监寻宝记”系列视频定格在老师和孩子们的笑容时,我的心中感慨万千。我深知,每一个精彩镜头的背后,是北晚作文融媒体工作室精心筹备、细致沟通、反复打磨的结果。
暑期,正值孩子探索博物馆的黄金时期。经多方沟通,北晚作文融媒体工作室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社教部达成合作。然而,如何将孔庙国子监七百年历史的深厚底蕴,转化为孩子们能看懂也爱看的语言与画面,是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
本次视频拍摄,分为专业老师讲解和学生讲解两部分,力求有多面视角。其中,学生讲解特别联系语文名师推荐优秀学生代表,讲稿由工作室提供。在策划时,我们考虑到孩子的兴趣,设计采用“寻宝”的形式,串联起不同地点和知识点。在这一思路下,我和姜宝君老师开启了一场“从专业到童趣”的文字转化工程。资料收集阶段,我们不仅查阅了大量关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资料,更多次请教博物馆社教部的专业老师,为视频脚本构建坚实的内容骨架。在拍摄前,我们还前往孔庙和国子监调研,在大成门、进士题名碑前感受视觉焦点,并与社教部老师沟通当天拍摄线路。
最终的视频讲解稿可谓“三易其稿”,首先追求知识的准确性,而后融入现场观察的细节,并结合孩子知识背景特点,适当简化表达,由孩子试读后再调整部分语句。专业讲解部分,我们也与社教部老师沟通,建议其减少专业术语和宏大话题,重点讲解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此外,我们也组织了多位同学作为现场学员,并与老师沟通互动问题,让视频拍摄时能有更多生动的画面内容。
录制当天,现场的气氛热烈而有序。当专业老师站在辟雍殿前,我们设计的情节不再是单向讲解,而“皇帝怎么上课”这些由孩子好奇心驱动的问题,使得讲解比预想更为生动。在上午老师带领的集体活动拍摄结束后,特邀小讲解员进行了单独拍摄。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和上午的实景学习,小讲解员录制相当成功,童真童趣的表达,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亲可爱。
最终连续推出的中视频与短视频,专业老师的深度解读与孩子们的活泼讲解相映成趣,深受好评。这一次的经历,也让我明白,文字与视频、线上与线下,终归是互为表里,有了文字与线下的坚实基础,才有线上视频的生动内容。



来源:北京日报嘚吧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