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0月29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宣传选树活动名单公示,新华社耶路撒冷分社首席记者、主任记者王卓伦入选。 王卓伦2014年入职新华社国内部,2021年起派驻海外,至今已在中东艰苦和战乱地区工作将近五年,其中四年在战火频发的巴以地区。 炮弹从空中密集划过、爆炸声不断、频繁地响起空袭警报……这些危险场景对于常驻巴以地区的王卓伦来说,早就习以为常。 她报道过持刀、持枪、驾车袭击及公交车爆炸案,经历过数轮巴以交火。 2023年,传媒茶话会曾专访王卓伦,她和我们分享了她经历的战地故事。 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其规模和强度堪称几十年罕见。 10月7日清晨,王卓伦被手机上的战事新闻推送惊醒。 窗外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防空警报。她冲向阳台,用手机记录下空荡的街道和刺耳的警报声。 不久,远处传来爆炸声,黑烟升腾而起——这是火箭弹袭击后的痕迹。当天,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了5000枚火箭弹,并派武装人员越过边境,劫持约240名人质。 由于外国记者无法进入加沙地带,中国记者能抵达的最前线就是加沙边境的以色列一侧。 在没有安保、没有司机,大多数时候甚至没有摄像的情况下,王卓伦独自驾车奔赴前线。每次出发,她都会将防弹头盔和防弹衣放在副驾驶位置。尽管导航软件不断警告“目的地非常危险”,她依然义无反顾。 10月16日,冲突爆发第10天,王卓伦作为唯一的中国记者,在加沙边境的地下防空洞参加了一场特别发布会。狭小的空间里挤满了来自各国的记者,他们都穿着厚重的防弹装备。以色列政府要求记者签署“生死契”——如有危险概不负责,而这样的文件王卓伦已经签过多次。 在斯代罗特警察局废墟上,王卓伦进行了中英文出镜报道。这里曾是哈马斯与以色列军队激烈交火的战场,经过20小时激战后,以军爆破摧毁了建筑。她在碎石遍布的废墟上自拍报道,三脚架多次倒塌,相机险些摔坏。厚重的防弹装备让她行动困难,一天未进食的她录完视频后几乎晕倒。
几天后,当王卓伦试图再次探访这座城市时,在高速路口被士兵拦下。她调转车头继续在几乎无人的边境地区行驶,手机上的防空警报不断响起。在边境,她拍到了大量集结的装甲车——这预示着以军即将发动地面进攻。几天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第二阶段战争”开始。 在贝埃里村,王卓伦看到满目疮痍的景象:弹孔密布的墙壁、烧焦的痕迹、严重损毁的房屋。在一处残破民居的破碎窗玻璃后,她发现一个几乎完好的全家福照片——照片里的人们笑容灿烂,而如今已家破人亡。 “战争无情残酷,战地记者亲眼见证这些伤害,心理难免受到冲击。”王卓伦说,“但记者的首要任务是真实、准确、客观地报道,而不是抒情或博眼球”。她一次次收拾情绪,在镜头前保持专业,用文字和影像向世界传递最前线的真相。在这个没有安保、没有团队支撑的战场上,她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在“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推荐人选公示材料中,王卓伦的简介是: 面对高强度的安全风险和极端复杂局势,王卓伦长期坚守战地前线,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有作为”为信念与目标,一次次用文字和镜头穿越战火前线,彰显大国记者的使命担当和全球情怀,在多个国际重大突发事件中抢占国际新闻话语权,响亮发出中国战地记者最强音,不断开创中国新闻工作者在战地报道和国际传播领域的新局面。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