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网“青椒评论”已完成2025年9月份统计分析工作。红网理论评论中心按程序初选作品,特邀山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庞慧敏,评出9月优胜佳作。现综合9月优胜作品、评委点评、高校参与情况、投稿量等信息,发布本简报。
对于本月优胜作品,庞慧敏教授依次进行了点评。 作者:孙佳硕(山东大学) 点评:该时评能够抓住社会热点,评论观点鲜明,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以保研季落幕切入,充分体现了时评的接近性、时效性,通过勾勒“保研者”与“非保研者”的舆论反差,引出的核心问题。在论证过程中,能够历史与当下结合剖析“唯保研”现象的根源,逻辑性较好,数据引用具有说服力。特别是时评引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实现的观点,将讨论提升到人生选择与价值创造维度,体现作者具有一定的思维高度。文章最后提出学校、媒体、社会协同发力的建议,具有建议性。
全文语言流畅,情理交融,提出“教育应有的温度”与“社会应有的理性”相结合,导向积极,是一篇优秀评论。 作者:黎明慧(广西大学) 点评:文章能够抓住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剖析,没有停留在“预制菜好坏”之争,而是将焦点提升到消费者权益、行业透明度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共议题层面,可见作者对问题的思考深度,体现了社会价值。文章结构清晰,从知情权、食品安全到价格公道,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论据扎实,举证到位,有力地支撑了观点,揭露了行业存在的“定义游戏”和“合规即安全”的认知错位。文章最后呼吁强制性的信息透明和监管跟进,体现了作者的建设性思考。 该时评的亮点是,将个案争议转化为推动行业规范建设的公共讨论,对警示消费者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韩子杰(重庆大学) 点评:该时评关注校园欺凌事件,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其最突出的优点是没有停留于个案的分析,而是聚焦于“出事就查”这一普遍现象,直指“被动响应而非主动预防”,这一校园安全治理的核心短板,将个案上升至制度建设,具有深度。文章结构层层递进,从事件回顾到对官方处理的客观评价,再通过家属反映的细节自然引出关键追问,最终落脚于建立常态化预防机制和深化矫治教育的必要性,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 文章论据运用得当,既有积极肯定,又能直指现有机制的漏洞,具有理性思考,说服力强。最后提出的解决方案系统且具体,涵盖了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各方责任,特别强调了矫治教育不能“一送了之”,触及了根除欺凌的育人本质,体现了思考的深度与强烈的人文关怀。 作者:徐孙雅钏(湖南工业大学) 点评:该时评选题巧妙,成功地将名人轶事转化为公共教育议题,具有趣味性和思想深度。 文章通过作家教不了孩子写作文这一巨大反差,层层深入揭示了应试教育规则与自由创作精神之间的根本矛盾,论述结构清晰:首先点明“作家的笔”与“考场的笔”目标不同,继而引入“易子而教”的传统智慧,合理解释了马伯庸的选择,最后升华至对写作教育“异化”的批判,逻辑完整。 论证上旁征博引,既有《论语》《孟子》的智慧作为理论支撑,又引用了具体的调研数据来佐证现代亲子教育困境,使论点扎实可信。最后直指当前语文教育的痛点:写作沦为应试工具,学生缺乏真实体现与表达欲望。如能在结尾处对如何改善写作教育提出展望,则更具有价值。 总体来说,该时评已达到发人深省的作用。 作者:谢美慧(南昌大学) 点评:该时评最突出的优点在于立论高远,分析具有深度。文章没有停留在对倡议书本身的简单褒贬,而是敏锐地抓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核心矛盾,精准切入政策落地两大关键问题:教师的“增效之困”与家长的“温情之难”,显示出作者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 论证过程扎实有力,不仅引用了实证调查数据,还援引了学者观点,体现了基于事实的理性分析能力。而且,论证中巧妙地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内敛文化”和弗洛姆“爱的艺术”理论,将问题从简单的“做不到”提升至“文化适应”与“能力缺乏”的层面,见解深刻。 该时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遵循“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给出对策”的结构,层层递进,过渡自然,并提出了为教师减负松绑、为家长引路补课、建立动态沟通机制等具体可行的建议,体现了作者的建设性思考。 整篇语言精炼,措辞精准,显示了作者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青椒书评|翻开《时代面孔》,我们期待怎样的记者 作者:李新华(黑龙江大学) 点评:书评精准抓住了该书的核心价值,叩问了当代新闻业的本质与困境,具有思想深度与现实关怀。评论通过“我们期待怎样的记者”这一根本问题,将本书的评析上升为对整个行业精神的呼唤,格局宏大。 文章论证过程扎实有力,层次分明,以“回归真实”“回归深入”“回归公众”三个维度搭建框架,层层深入,每个部分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释,使论点有血有肉,避免了空泛说教。文章结尾将《时代面孔》的价值总结为“过去的脚印”与“未来的路”,凝炼且富有哲理,升华了主题。语言流畅,简洁,体现了作者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评委说 本期特别邀请了山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庞慧敏担任评委。
9月青椒评委山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庞慧敏 庞慧敏,山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山西省学科评议组人文社科组专家。从2022年开始在学院公众号策划“新”锐评栏目,择优转载学生在媒体发表的评论作品。同时策划“新”访谈栏目,挖掘优秀学生作者并组织学生进行访谈,分享评论创作经验,在学院的新闻评论实践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Q 红辣椒评论:能否从整体上概括下,9月红网“青椒评论”作品有什么亮点,又有哪些不足?您的建议又是什么? 庞慧敏教授:9月红网“青椒评论”作品的选题很丰富,体现了青年视角、社会议题以及青年话语的特点,不仅符合“青椒评论”的定位,也体现了大学生对于公共议题的深入解读和社会担当。 不过,整体上看,作品较多侧重于对社会现象形成原因和问题的剖析,对于到底该如何解决,容易形成比较宽泛且模式化的表达,整体也比较简略。今后可以在建设性解决方案方面多一些分析和思考。 Q 红辣椒评论:我们发现一些大学生评论的论点往往很新颖,但论证过程却显得苍白或者说套路化。在您看来,一个好的论证,通常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又如何让论点立得住? 庞慧敏教授: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等发表意见和看法总体而言表现得比较活跃,这是很好的一种现象,说明青年一代不仅对社会事务很关注,而且有很强的参与感。不过由于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深入,掌握的相关材料不是特别充分,因此会使论证有些无力或陷入一种套路化表述中。 好论证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论点要清晰明确,这是需要在论证中一以贯之的主张,而不是模糊的自我感受。二是论据要可靠且针对性强,论据的来源可以多样化。三是论证要有逻辑性,每个人分析问题的思路可能不同,但都要做到逻辑自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者需要有追求好论证的意识,这样写出来的评论就会有很大区别度。 Q 红辣椒评论:在显得有些情绪化的舆论场中,一篇好的评论如何在顺应公众情绪进行传播的同时,又能坚守理性分析的核心,避免走向“煽情”或“说教”的误区? 庞慧敏教授:这个问题也是当前新闻评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好的评论就要在顺应公众情绪与坚持理性分析中找到平衡,当然,这个度并不好掌握。为了避免走入“煽情”或“说教”等极端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公众情绪,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和公众共情,进而了解情绪背后的各种社会诉求。当我们找到这种诉求,也就可以确定评论分析的核心点,从而将感性的情绪拉回到理性的分析中。所以,好的评论不会回避公众情绪,而是会借由这种情绪去瞄准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关键议题。 Q 红辣椒评论:“以偏概全”是大学生评论中最常见的逻辑陷阱之一。除了提醒评论作者要全面看问题,写作者在构思和表达时,有哪些方法,可以主动避免这个误区? 庞慧敏教授:“以偏概全”是同学们在初学新闻评论写作时常见的一个问题,也是影响观点公正性和说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避免这个误区,需要作者在思维方式、信息搜集以及论证过程等方面下功夫。 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信息搜集的重要性,因为对于初学评论写作的同学来说,这一点相对容易做到。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或一个领域知之甚少时,大概率会将偶然事件当做普遍事件来评判。但是,当我们对这件事情或这个领域的了解越来越多时,自己就会发现先前判断中的问题进而修正。 因此,写作前不要一有评论的欲望就动笔,而是尽可能多地查阅相关信息,尤其要注意权威信息、不同利益主体等的观点等,追求信息的多元性和事实的完整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以偏概全”的问题。 Q 红辣椒评论:大学生选题富有鲜明的特色,如关注“情绪价值”“首尔病”等话题,您如何评价这种趋势?从身边发现选题的同时该如何突破圈层,展现评论更大的公共价值? 庞慧敏教授:大学生群体很善于从青年文化层面发现选题进行评论,不仅表现了他们对这类选题的敏感性和关注度,同时也体现了他们作为其中一员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大学生进一步拓展了媒体评论选题的领域,使得评论能够及时反映青年群体关心的话题,也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但如果作者的视野不够开阔,即只看到评论话题对自己以及部分青年人的意义,而不了解是否有更大更广泛的意义,那么这类选题也可能会限制在校园层面,难以实现其公共价值。 因此,要想让选题突破“圈层限制”,作者就要进一步培养自己对国家大事、社会公共事务的认知度和敏感度,从而在选题以及分析问题时,可以将小切口与大主题联系起来,进而让自己的选题与更广泛的读者产生共鸣。 Q 红辣椒评论:您如何评价面向青年大学生的“青椒评论”,有何建议? 庞慧敏教授:红网的“青椒评论”是国内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知名的评论品牌,也是青年大学生进行观点表达进而实现自我认知与成长的重要平台,有很多大学生从中受益。所以,非常感谢红网给大学生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以及多样的活动形式,无论是“评论之星”大赛,还是“青椒计划”以及“青椒训练营”等,都帮助他们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也成为高校评论教学的重要实践平台。 我们可以看到“青椒评论”一直在创新,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今后可以继续加强对评论创作指导方面内容的理论转化,使栏目成为将学生群体自我写作实践与高校实践教学之间有效衔接的重要桥梁。 来源:红辣椒评论(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