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时事研读 查看内容

每周好稿 | 见怪不怪的现象,需要赤裸裸的呈现

2025-10-28 01:05|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8| 评论: 0|来自: 磨稿子(公众号)

摘要: 每周好稿 | 见怪不怪的现象,需要赤裸裸的呈现
【案例】

每周好稿 | 见怪不怪的现象,需要赤裸裸的呈现

今天磨稿子推荐的几篇稿件,从选题到行文,说不上猛烈,也说不上细腻。几篇稿件给人的感觉是中正平和。但正是这种感觉,才给人一种稳如泰山的力量。我们新闻从业的过程中会发现,中正平和的去讲述一件事情,还能讲出其中的道理并让读者明白,这才是最难的事情。

独孤九剑说,无招胜有招,这也适用于新闻的表达。

丨标题:河南人苦,大旱中救活的玉米,现在都泡烂了

作者:何国胜 陈书扬
来源:南风窗
时间:2025-10-21

这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情沉重的报道,作为一名河南人,我的感受尤其深刻。今年秋播开始,河南发生大面积旱情影响播种;后来降雨增多、日照不够,庄稼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到了收获时节,又遇到40多天的连绵阴雨,导致玉米、花生等秋作物难以及时收获,滞留农田、泡水生芽、发霉变质、农民减收……南风窗的报道《河南人苦,大旱中救活的玉米,现在都泡烂了》,不仅走近河南农民、聚焦河南灾情,还对灾情背后的农业系统韧性不足、基础设施短板与农民生计韧性脆弱等问题进行探讨与反思,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虽然近期中央拨付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河南等地的应急救灾,河南当地也组织农机抢收、全力烘干,但估计依然会有不小的秋粮损失。事实上,即便是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河南农民卖掉一斤粮食也买不来一瓶矿泉水;河南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去南方打工一个月;虽然当今农业科技取得飞速发展,但不少河南农民依然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这种现实难题,对河南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一种打击,也在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本次灾情,不止存在于河南;农民的难题,也不止存在于北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我们最该考虑的内容。资深媒体人金明大


丨标题:什么?你才大一就来实习?

作者:王诗娴(实习生)
来源:冰点周刊
时间:2025-10-22


二十多年前,央视那位眉头总是紧锁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在他的书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实习生出现在他的办公室里,为所有的工作人员端茶倒水、跑前跑后,很得办公室同事的喜欢。他就问那个实习生,你大几了?得到的答复是大一。那个主持人二话不说把实习生赶了出去,并且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

二十多年后,同样的事情出现在了中青报冰点周刊的稿子里,大量的大一学生开始找各种机会去实习,并且这种现象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作为中青报这个以青年为主要目标受众群体的媒体来说,关注发生在校园内的各种现象应该就是他们的主业。而这篇题目为《什么?大一你就来实习!》的报道,所涉及的问题正应该是中青报关注的,因此,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现象,并派出了记者进行大范围的采访和报道,最终在冰点周刊上将该报道刊出。

当然,该篇报道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同时也在媒体圈里引起了一些非议和争论。主要的矛盾焦点就是国家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行政命令禁止刚读大一的学生就去实习,因此中青报以特稿的形式去报道这种现象是否有些小题大做,甚至是干预学生们的自由选择。

而在很多高校里,这篇报道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到处寻找实习机会的大一新生吐槽中青报管得太宽,而那些循规蹈矩在校读书的学子们则认为这是一种偷奸耍滑的乱象,国家应该从政策层面予以制止和引导。

从传媒学角度来说,不可否认的是,中青报的这篇报道在选题的确立上是成功的。毕竟这个选题不仅引发了很多校园里的激烈争论,同时也把过早实习过度实习的现象直接摆在公众面前,让全社会乃至政策的制定者去关注、去思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报道的选题确立是相当成功的。

而在采访和写作的层面上,记者不仅大范围选取了多个高校的多名学生作为采访对象,同时深入地分析了这种过早实习、过度实习的初衷。指出了很多过早实习的学生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履历上能够拥有更多的经验,以便在不久的将来毕业应聘时,能够比那些老老实实等到大四再出去实习的同学更加有竞争的优势。

通过这篇报道不难看出,二十多年前那些大一实习的孩子们是为了在目标单位混个脸熟,以便将来毕业时能够顺利进入。二十多年后的这些孩子们则是为了更好地丰富自己将来的简历,把自己的起跑线比别人向前推进三十米,好能跑赢那些老实本分的好友同窗。

不得不说,中青报的这篇报道在采写时记者和编辑还是努力地在保持着客观公正的,因为他们只是把这些原本应该单纯简单的学生们那些不简单的想法和动机陈述出来,而没有对此进行任何的评价,乃至文章结尾处的专家点评都仿佛有意地在云淡风轻,故意不去把话说破。相信很多读者在看完这篇报道后,都会脱口而出这样的一句:这不就是鸡贼嘛!

好的报道就应该是这样,我说现象,公众评价。至于怎么评价,那可就不是媒体考虑的问题了。因为,把被很多人见怪不怪的现象就那样赤裸裸的摆在公众面前,这就是媒体存在的责任和价值。(资深媒体人王洪禹)


丨标题:大不了一起被辞退,一对南大教师的冒险

作者:赵宇彤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25-10-22


冒险的居然是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文章看似是歌颂了一对青年人物,其实是在嘲讽当今的高校教学。不点名,不签到,不强制到场,可以听网课,但还是座无虚席这其实才应该是高校教学的状态。有网友在文章下面评论说,这样的情况重点不是在老师,而是教务处能不插手教学事务。这就引发了一个话题,学生到底为什么而学,老师到底为什么而教。

其实,两位年轻高校教师教授的东西太过专业,我这个纯文科生也没太看懂。但他们教授的,我却能够体会得到。比如持续学习的能力很重要”“不要迷信权威等等。

从报道的角度来说,《中国科学报》的读者应该是科技方面的专业人士为主,他们应该是可以理解文中那些专业的内容。而我作为非科技专业人士,能读懂其中的,那就说明这篇报道在雅俗共赏方面是成功的。

专业性很强的报道,最怕的就是让小白读不下去,我能读下去,并不是因为我要点评这篇稿件,而是因为稿件中时而出现的观点,吸引着我。(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子渊)


丨标题:他们在洪水中,搭起去买菜的桥

作者:徐巧丽
来源:极昼工作室
时间:2025-10-23


本文写的是一个空心化严重的农村乡镇如何习惯在未退的洪水中生活,细节非常丰富。然而问题也在这里。表现维度过于单一,只有村民的生活。科学,政府,统计数据,更广阔的第三方视角,统统缺位。也没有时间维度的观察:这场水暴露了什么从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未来又会怎样改变当地的生活?写作不仅要有这样平视的犬视角,还需要有一定的鸟视角,也就是跳出细节去换位思考一下。(资深媒体人冯翔)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