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保卫:十年再起步 续写再辉煌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5年 学术年会发言
各位领导、嘉宾、老师、同学: 感谢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和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我参加今天的会议,共同见证年鉴第十卷(2025年卷)的出版。记得年鉴2016年第一卷出版时举办的第-次会议也是在沈阳,当时会议邀请了8位70岁以上的老教授,号称“八老”,当时我71岁,是8人中最年轻的一个。这次来到会上一看,8人中就来了我一个,成为年龄最大的不禁有些感慨! 会前,我应邀为年鉴第十卷出版题了个词: 年鉴十年,成果辉煌; 服务高校,推进教育; 滋养学术,助力科研; 再创佳绩,更上层楼。 年鉴出版了10卷,一路走来很不容易!感谢张昆主编带领的编撰团队的出色工作,为我们奉献了这样一部史料价值高、学术含量大的厚重出版物。这是你们为全国新闻与传播院校做的一件大好事,它的出版对推进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助力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感谢张昆教授,感谢年鉴团队,也感谢承办2016年第一卷和2025年第十卷出版研讨会的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程丽红院长及其工作团队! 我已年过80,近来已很少到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了。但这次接到张昆主编和程丽红院长的邀请,我还是来了,因为参加这次会议,对我来说有些特殊意义。 我为参加此次会议作了个定位:会会朋友,忆忆往事,想想未来。 借此机会“会会朋友”,是我的第一个心愿。我期待能够在会上见见2016年到会的“八老”中的健在者;会会这几十年来与我一同走过保卫创新发展新闻学道路的同行朋友,特别是在我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全国新闻学会会长,以及主持全国新闻学和传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和担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期间,支持和帮助过我的领导和朋友;也结识一下参加会议的年轻的老师同学。
这次来沈阳,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再看看作为我的“第三故乡”的辽宁。1970年我大学本科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地点是在辽宁大连。当时,我被分配到大连五十六中当了8年老师,期间还在1974年担任大连知识青年带队干部,在昭乌达盟(现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白音查干公社红旗大队度过了一年的草原牧区生活。那8年虽然没能当上记者,很不情愿,但出于对学生和家长的责任感,工作还是尽心尽力的。努力工作的结果换来了学生的认可和组织的肯定,我被评为市、区优秀教师,被选为共青团书记,还被任命为副校长。尽管如此,我一直在为重温“记者梦”做准备。那些年我一直坚持练笔、写稿、拍照片,还举办过摄影展览,积累业务经验,提升理论水平,迎接祖国挑选。1978年国家恢复高校招生,我瞅准机会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辽宁是我从学生变为教师的地方,也是我从教师又变回学生的地方,是我中断新闻梦想的地方,也是我重拾新闻理想的地方,可以说给我留下了太多记忆! 我还记得2002年我从新华社调入母校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后,在外地主办的第一个学术会议,就是2004年7月18日在沈阳举行的“新闻传播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学术研讨会”。作为从辽宁走出去的学者,我希望能为辽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发展振兴做些事情。这个会当时就是与辽宁大学新闻系共同举办的,文然老师为此做了很多工作。 借此机会“忆忆往事”,是我的又一个心愿。首先我想跟年鉴工作团队的朋友们一起回忆年鉴从第一卷到第十卷所经历的往事。应该说工作很辛苦,但成绩多,贡献大,效果好,不到十年便发展成为全国新闻学和传播学领域一家品牌出版物,真了不起! 其次,是想跟与会的各位朋友,特别是经历过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的老朋友,回忆一下新闻教育和学科建设这些年所走过的改革发展风雨历程,总结一下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是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走入“新时期”的。1978年当我重返母校读研时,亲身感受到了科学的春天带给知识分子的激情喜悦和责任担当,切身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对新闻教育改革所提供的机遇和动力。1981年在风卷云起的改革大潮中,我研究生毕业走上了新闻教育讲台,由此开始了我的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之路。这些年,我目睹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所经历的大变化、大发展。作为这段历程的参与者、见证者,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在总结经验、传承传统、引导后人方面再做些工作。 去年是我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60周年,我们学院为我举办了一个“郑保卫教授追梦新闻60年座谈会”。我在发言中总结了自己几十年中“三进人大”,从启梦、筑梦到圆梦、续梦(指2017年在人大已经圆梦后又受聘广西大学特聘荣誉教授兼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历程,十分感慨。我在发言中谈到:我总在想,作为一个学者如果能将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学术追求融入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宏伟事业之中,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 我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庆幸自己能够目睹我们的党历经百年风雨,领导国家和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一切敌人,从胜利走向胜利,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壮举。而自己能够置身这一盛世之中,并且能够贡献一份力量,真是太幸运了! 借此机会“想想未来”,是我的最重要的一个心愿。回忆往事,是为了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是为了面向未来,继续前进。把新闻学和传播学做强做大,让其成果更多,内涵更深,影响更大,真正成为一门“显学”,这是我们新闻学和传播学学者的热切企盼。
对新闻学来说,我觉得需要做到“不忘本、不停步、不迷途”。 所谓“不忘本”,就是要以“新闻为本”,坚持“新闻立学、新闻立院、新闻立会”。新闻学之本自然就是“新闻”,但作为“本中之本”的应该是“新闻史论”,即新闻理论和新闻史。我们要引导学生筑牢新闻学的理论功底,打好新闻史的坚实基础。中国新闻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作为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应该引导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让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励志、导向,把自己锻炼成为思想过硬、作风良好、业务精湛,党和人民放心的优秀新闻人才。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打好新闻史的坚实基础,尤其要熟悉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历史经验、工作传统,有哪些思想成果和理论建树,更要掌握如何学习它、传承它、借鉴它、发扬光大它! 所谓“不停步”,就是要适应新时代我国新闻事业和新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和系统性变革要求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要在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上多下功夫。要努力做到与国家建设同步,与人民需求同步,与传媒改革同步,与全球竞争同步,更重要的是要为上述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在此背景下,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教育深化改革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加快创新发展。 所谓“不迷途”,就是要坚持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牢牢把握新闻教育、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政治方向,尤其要保持政治定力和学术自信,警惕“新闻无学论”质疑、矮化、贬损中国新闻学的种种奇谈怪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理直气壮地保卫创新发展新闻学。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新闻学中一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观点,努力做到对外来文化及学术观点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做盲目的追随者。 对于传播学来说,我觉得需要做到“立足中国土、提升学术性、实现本土化”。 所谓“立足中国土”,就是要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回答“中国之问”,解决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信息传播要求和期盼中的现实问题,避免用西方传播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观点或“模式”硬套中国实际。 所谓“提升学术性”,就是要把一些信息传播中的现象、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出学术成果,减少用简单的方法,论证复杂的问题,得出浅显的结论。 所谓“实现本土化”,就是要使西方传入的传播学理论解决“水土不服”问题,进而创造出适合我国需要的本土化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信息与新闻传播的生动实践。 躬逢盛会,见证年鉴十期出版盛事,殷切期待年鉴的朋友们: 十年再起步,续写新辉煌! 说明:此文根据会议发言整理,增加了一些因时间限制而未及谈到的内容。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特聘君武荣誉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副秘书长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科专家,教育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理论》首席专家。曾任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
原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w_DxVkgP8__tVP3Ka7pvw?scene=1&click_id=2
编辑:张家乐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