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个哑谜,一是怕遭到攻击,二是怕被扣上“帽子”。
这几天,不少媒体人噤若寒蝉。
原因是知名财经媒体《第一财经》发布了一篇批评某车企的文章,遭到不少“网民”的攻击。
更令人震惊的是,甚至有人创建了#第一财经编辑未提及父母健在#的话题,诅咒媒体编辑。
此事件的诱因是日前发生在成都市天府大街的一起车祸。事件发生后,涉事负责人呼吁业界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
到了10月17日,该车企的公关部负责人又在微博对其车主遭遇网络攻击做出回应。
然而,在这条微博评论区,大量车企网(粉)民(丝)指责第一财经“公开诅咒小车车主”,甚至发起集体声讨。
以下是第一财经文章的核心观点:
智能电动汽车,不是一个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即使在“新四化”时代,汽车本质上依旧是一个将人安全地从A点送到B点的交通工具,产品逻辑和手机等3C产品完全不同,智能化技术的迭代、车规级纸巾盒、防晒玻璃、靓丽的外观颜色等等都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汽车的核心与关键要素。
手机出问题了影响的无非是用户体验,重启甚至换新就可以解决,但是汽车出问题,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甚至事关公共安全。
所以,汽车行业不能纯粹以市场和销量为导向,企业一定要有安全红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能造好车,更要杜绝洗脑式传播和过度营销,以防给消费者造成误解。
基于此,手机的成功之道本不应该复刻到汽车上。任何人进入汽车行业,都不只是有钱就行,而是应该常怀敬畏心。“3·29铜陵某品牌汽车爆燃事故”和“10·13成都某品牌汽车燃爆事故”都已经成为惨痛的教训。
这篇已经十万➕的文章,获得不少读者的好评。
然而当第一财经从安全与责任角度对某汽车提出质疑时,未曾想批评的话音未落,自身便沦为网络攻击的靶心。
大量网(粉)民(丝)涌入评论区指责其“带节奏”“恶意抹黑”,更有言论将其与“黑公关”关联,甚至要求该车企法务部发起起诉。
人民网也为此发表了评论。文章观点明确:有网络黑嘴“污蔑”车企,有关部门和平台应该整治。
文章说,近十年来,水军手段从简单炒作进化到专业化、规模化,技术更智能隐蔽。许多车企被迫参与舆论攻防,每年投入约10%预算甚至更多用于应对黑公关。
可以说,这些“黑公关”就是汽车行业的寄生虫。我国汽车行业近几年凭借新能源动力崛起,巨大的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目光,也催生了诸多商机。我们乐见汽车行业带动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但绝不能容忍一个以抹黑、造谣、攻击汽车企业为牟利手段的群体肆意滋生壮大。
面对“黑公关”的恶劣影响,除了相关部门的整治行动,更需要平台、车企以及广大网民共同发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格局。
平台应该加强对网络水军、“黑嘴”的监测、甄别与管控。一定要认识到,这并不是社会强加给平台的任务,而是平台本该履行的属地责任,是平台经济的逻辑基础和伦理要求。
其大意很明确,我们的巨大的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目光,也催生了诸多商机。我们乐见汽车行业带动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但绝不能容忍一个以抹黑、造谣、攻击汽车企业为牟利手段的群体肆意滋生壮大。
人民网说的自然没有错。然而,什么叫黑嘴?怎么定义黑嘴?怎么定义黑公关?
假如民众对某个产品或某企业的服务不满,在社交媒体吐槽甚至骂娘,算不算黑嘴?
假如媒体提出质疑,尺度有点大,算不算黑嘴?
这一点,浙江日报也有自己的观点。
刚刚,浙江日报刊发评论《切莫以“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文章观点也很明确。
此前,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公开表示,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最近,一辆汽车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致死交通事故,救援时车门无法打开,引发舆论关注。事故发生至今,厂商未对此事件做任何公开回应。但在10月16日的一场公开演讲的最后,该企业负责人没有回应公众关切,却呼吁业界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
上述评论中,文章所指“成都天府大道交通事故”与“该企业负责人没有回应公众关切,却呼吁业界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所指的是谁,并不难猜。
文章明确且严肃的指出:
网络黑嘴、黑公关,危害甚大,当然该打。但是,在公众没有得到相关企业对重要安全问题给出清晰有力回复的情况下,首先听到的却是打击黑公关的呼吁。这情形难免有些怪异。更值得提醒的是,企业在遇到安全隐患和质疑时,要注意避免把正常批评与黑公关混为一谈,不要偷换概念,以黑公关为名,转移公众对产品问题的关切。
文章还说:
在坚决反对“网络黑嘴”“黑公关”的同时,企业也需要警惕另一种错误倾向:将所有的舆论质疑都简单归咎于是“网络黑嘴”、是“黑公关”,以“受害者”心态回避真实问题,对公众合理关切采取“鸵鸟策略”。
一些批评本身是合理且正当的,若企业一味抵触甚至刻意污名化这些声音,为其扣上“网络黑嘴”“黑公关”的帽子,那就是在故意把水搅浑,转移焦点和注意力。如此玩弄话术、回避实质,公众恐怕只会更加反感。
若总把“网络黑嘴”“黑公关”当作“万能背锅侠”,沦为“被害妄想症患者”,陷入“错的都是别人,自己永远无辜”的思维定式,搞错侧重点,抓不到主要矛盾,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让企业失去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重要契机,更是在透支公众理解和社会信任。
“网络黑嘴”当闭嘴,但企业对社会的合理关切,则不能闭嘴。汽车遭遇事故后车门不能及时打开导致人员死亡,已经不止一起两起。公众所期待的,远不止于一份“门把手是否故障”的技术说明,更在于企业是否真正把用户安全置于首位,是否展现出改进技术与履行责任的诚意与决心。
以上是人民网与浙江日报的观点。
到底谁说的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们先回到第一财经因评论遭到该车企粉丝网暴的主题上。实际上,第一财经对小米汽车的关注并非无的放矢。此前,该媒体已曝光某新能源汽车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宣传争议——车主花费4.2万元选装的配件,实测既无法实现高效导流,也难以产生下压力,沦为“昂贵装饰品”,引发超300名车主联合维权要求退车。
后续其发布的评论文章中,“智能电动汽车不是大号手机加四个轮子”“汽车安全事关生死”等观点,本是基于行业常识的理性提醒,却意外触发了大规模网络反击。
从质疑报道权威性到臆测背后存在利益输送,攻击言论呈现出明显的情绪化与群体化特征,甚至有人翻出此前第一财经对其他企业的批评进行连带攻击。
这种攻击模式与最高检指出的“涉企网络暴力跨平台联动、水军推波助澜”特征高度吻合。
但与第一财经不同的是,澎湃新闻这篇文章,并没有点名该企业。
一位媒体人对此说,虽然文章只字未提xx,但字字都是xx。
作者之所以没有公开点名批评,看来也是怕:一是惹不起,二是粉丝太恐怖。
当媒体正常的监督报道需直面网络攻击风险,当理性评论因畏惧舆情而趋于保守,受损的终将是公众的知情权与行业的健康生态。
正如澎湃新闻在《舆论风波之后,企业可以“保持沉默”吗》中隐含的逻辑——舆论场需要理性对话而非情绪化攻击,无论是企业、媒体还是公众,都应在法治框架内表达观点。
该企业负责呼吁抵制网络水军的表态固然值得肯定,但真正的清朗空间,更需要对媒体监督的尊重与保护,让批评者无需畏惧攻击,让评论者不必选择沉默。
编辑:梅镕缨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