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新闻网视频号粉丝突破1000万,团队负责人姚为、翟璐向中国记协“文有新风”来稿,分享运营经验和思考。
本文作者:姚为 翟璐
10月16日,中国新闻网视频号粉丝突破1000万。
近两年,我们持续发力,运营团队从4人扩充至7人,采用“速度、角度、温度、态度、深度”的“五维工作法”,将新闻素材转化为传播热点,1年内增粉超600万,累计播放量超80亿,成绩斐然。
1 速度:分秒必争的精准响应
“中新速度”是我们的名片,如何做到又快又准?
快讯编辑组坚守“10分钟定律”:接到新闻线索后,10分钟内完成视频剪辑并发布。同时,“采编审发”全流程的极限优化进一步压缩时间成本,让重要新闻以最快速度抵达用户。这种配合方式既考验编辑的专业能力,也对团队协作提出较高要求。
今年,三孩生育政策发布会备受瞩目。“育儿补贴不分城乡、民族、区域,也不分一孩、二孩或者三孩”的重磅信息公布后,快讯组及时响应,10分钟内完成视频制作,收获2200万播放量、近70万互动量。
为确保信息获取快且全面,团队搭建跨时区的7×24小时值守体系。无论全球何时何地发生重大事件,值守人员都能第一时间启动制作流程。
今年年初,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白宫发生激烈争吵引发广泛关注,得益于团队的高效响应机制,我们第一时间发现“徐德智在联合国”账号发布的争吵全程视频,迅速制作、转发,满足大众对热点事件的知情权与好奇心,播放量突破2100万。
2
角度:贴近用户的选题视角
与许多媒体不同,面对热点,我们增加了一道“热点与用户有什么关系”的追问,从用户视角出发,用小细节撬动大共鸣。
九三阅兵直播中,有网友发现“‘1945’车牌的检阅车空着”这一细节,我们迅速调取素材、提炼重点、放大空车画面,配上“轻舟已过万重山”音频和网友评论,巧妙勾连起大众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作品打动近3000万网友,成为中新网视频号阅兵报道中的“黑马”。
选题过程中,我们发现用户对“技术与文化的结合”很感兴趣。于是,我们用网友运用AI技术制作的素材,梳理编辑了《课本上的人物“复活了”》,引起广泛共鸣。作品播放量突破4000万,单条涨粉11万。
以用户为中心,才能不断发现用户关心、爱看的内容,让我们创作出更有创意、更具传播力的作品。
3
温度:触动人心的情感传递
我们认为,新闻不止播报事实信息,也承载温情、滋养心灵。
团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天梳理海量素材时,需优先标记蕴含真实情感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炼细节、剪辑制作。
今年高考季,一则关于考生在考场外跪谢无腿父亲的视频引发关注。我们发现这条视频线索后,并未草率转载,而是第一时间联系当事人进行采访,既把控新闻真实,又丰富视频内容、注入鲜活情感。
素材处理过程中,我们不渲染悲情,不强行煽情,不消费父亲身体状况,仅加上轻柔的背景音乐,用真实画面打动人心。该视频成为高考季传播热点,再一次证明: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创作文化类内容时,我们同样注重温度的传递。
视频《“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笔下的诗词具象化了!》,将网友拍摄的江西望仙谷画面与诗词、歌曲相结合,让观众在美景里体会生活中的“小确幸”。
真实、细腻的情感表达,让我们能够触动观众内心,也让作品更具感染力。
4
态度:回应关切的理性表达
中新网视频号“态度类”爆款的生产逻辑是:摒弃情绪宣泄,援引权威信源,回应核心问题,引发深层思考。
我们转载《人民日报》关于干部容错的评论,用权威观点为实干者撑腰;针对“逮着能干者一直用”的现象,我们援引《中国组织人事报》“这是工作分配上的懒政”论断,剖析问题、传播观点、引导舆论。
这种“捕捉困惑、对接权威、理性解读”的制作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账号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5
深度:挖掘本质的深度剖析
新闻的“速度”是骨架,“深度”是灵魂。我们不仅传递信息本身,更致力于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深度栏目《具象》将镜头对准普通人,深入挖掘人物背后不为人知的坚守。
在讲述16岁短跑少女陈妤颉的故事时,我们不仅展现她在赛场上的亮眼成绩,还通过深度采访,记录她日常训练的艰辛、面对挫折的坚韧,以及家人、教练的支持。这些细节让一个“天才少女”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向观众传递青春的力量与奋斗的意义。
从速度把控、角度创新,到情感共鸣、理性表态,这套扎根案例、聚焦细节的工作方法,为我们的作品赋予专业底色、注入传播活力,进而赢得千万粉丝的信任。
感恩有你,成为这千万分之一。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
编辑:梅镕缨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