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科无用论”总会在某个时候,如沉渣泛起,也不知加重了多少青年学子的忧虑。 而文科内外,的确也是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时候不仅没有认识到“文科无用论”的本质根源,而且也无形之中助长了这种论调的嚣张。 一方面,大学裁撤文科的新闻屡见不鲜,时而冒出来。国外也是如此,哈佛大学取消的几十门课程多为文科方向的,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剑桥大学等这些高校也在削减文科专业,其他国家的高校也有类似的现象。这具有官方色彩的“信号”是非常明显的。 再加上,文科不尽如人意的就业状况,除了去卷考公考编的赛道,其他选择的渠道越来越窄,许多文科生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感觉自己选错了方向。 另一方面,在数字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一切都数字化了。 以前写一篇文章、材料、报告,或进行撰写一个策划,可能是文科生比较擅长的,如今Deepseek们却只要几秒钟就能完美输出。如今业界一些人的保守估算,AI生成的“评论”,胜过95%以上的评论写作者。一时之间,喜忧参半。搞文学创作,更是如此,“胡乱编造”是生成式AI的“强项”,AI生成的“小说”,彻底颠覆了一个行业。 这些表面上的问题,模糊了问题的本质。 文科真的无用吗?除了极少数蹭流量的网红,主流观点还是看到了文科不可或缺的价值。在理性探讨文科价值的基础上,共识应是加深了——文科无用论是彻彻底底的伪命题。 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京都大学特聘教授北川进,在回顾自己的研究之路时,提到自己曾读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撰写的《天才的世界》系列三部曲。这书中介绍了老庄思想的“无用之用”。正所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亦有其用”。他深受这些思想的启发,走上了研究之路。 这不知会不会促进那些“实用主义至上者”的反思,但类似于此的案例,至少反映了文科价值的重要性依然不言而喻。 而且在高校新闻学界,我所接触的老师们,无论文理,都表示出对文科的重视,没有被一些网络论调所裹挟。 当然,值得反思的问题是:为何许多人还是非常认可“文科无用论”,甚至影响了填报志愿?文科无用或者式微了,这一度成为普遍的认识,除了一些网红的煽动,当然还有文科教学及社会整体心态方面的原因。 那“文科无用论”沉渣泛起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一是文科教学的理念方法问题。现在的文科教育,多依然于知识灌输层面,数不清甚至难以记住名称的课程,一堂课接一堂课,不是“早八”就是“晚九”,搞得比上班都忙都累。课堂只会教学生们去思考某一个问题,却忽略了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没有提供一定量的训练。被动付出了精力与时间,也没有多少用处。 如评论教学,若是列出无数种所谓的评论定义,评论的论据有多少类,论证的方法有多少种。课堂灌输的这些死知识,没法去记,记住也不见得有多大用,主要是把人搞懵了,看见“评论”二字想离得远远的。没有多少批判性思维训练,没有引导真正去实践写作,文科自然就没有用了。 二是文科生自身认知的问题。许多学子刷短视频,看爽剧,沉浸于追娱乐奶油小生,过于沉迷于这些浅层次的感官刺激,思考能力自然而然就退化了。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而写出来的文字语病错字一大遍。一些同学也承认,他们写作能力的顶峰是写高考作文时,高考一结束,文字能力随之一路下滑。 最不利的情况是,文科生因为“觉得无用”,不断陷入自我矮化的深渊,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追求,用自己的短处去迎合市场。离开了作为人的价值的挖掘,一切终将归于零。 当然,社会也存在着一些对文科的偏见,再加上人工智能的深入普及,尤其是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表面上的确淘汰了许多文科生。 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不管怎么样,这些根源上的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文科的价值,也偏离了文科生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文科所培养的核心能力,是批判性思维,是认识社会、理解世界、回应现实的判断力。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在今年秋季开学的致词中提到的,理想的新闻传播教育,不是把学生困守在大学的围墙内,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短线的技能集训,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要把学生带到热气腾腾的世界,带到热辣滚烫的新闻现场,并能用所学的知识理论,找到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呈现世界的路径与方法。——这不仅传递了教育的理念,也道出了文科的价值。尽管新闻学科是文科的一部分,却也反映了学界业界对文科生能力素养培育的普遍共识。 许多文科生的问题在于,仅仅将文科当成一个工具,却没有用好这个工具。没有搞清楚,文科有用无用,这个“用处”究竟是什么,被实用主义冲昏了头脑。 我始终认为,解决文科困境的方法,无非就是找到“高质量输出”的基本方法及路径,不断去输出你的认知、观点。这个“知识输出”的过程,不仅仅会倒逼不断去阅读积累、主动学习,而且会全面优化知识体系,抵达一个更专业更敏锐去思考问题的高度。 所谓“高质量输出”,也就是输出认识、观点、技能,在输出过程中实现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提升。同时,也在于高效率链接,在于学科知识交叉应用。凡是学会“高质量输出”,不愁找不到用武之地,一定会脱颖而出。 不会“高质量输出”,连生成式AI都不用好,无法理顺文章的逻辑,无法形成价值判断力,只会被不靠谱的且些胡编乱造的生成式AI牵着鼻子走。这些思考不能自理者,被生成式AI直接淘汰掉是迟早的事。 所以说,“高质量输出”是文科生核心竞争力的养成过程,是形成文科生“品牌优势”的唯一出路。我们也看到,有些人确实也在写,只不过闷着头写一些“抽屉文学”或“个人叙事”,最多只能算处于一种“半输出状态”。 而评论写作,应是一个必要且十分有效的“高质量输出”的手段。只不过在实用主义极度膨胀之下,评论写作的价值更是一直被普遍低估。 所以,一定要坚信,“高质量输出”,就是文科的最大底气。至于“高质量输出”的方法,那就是一个字“写”,怎么写? 一要模仿写。写作之初,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评论家,尝试着去理解去模仿,包括文章的结构、措辞、风格,找到写作的感觉。针对同一个话题,人家是怎么表达构思的,为何写得那么好?在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这对许多写作者来说,是必经的一步。 评论写作,的确有一些风格可以去借鉴学习。自古至今,论说类的文章佳作太多了,从《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到王芸生的《我们在割稻子》,再到新闻评论职业化写作新阶段冒出的大量评论精品,都是值得学习的典范。当然,模仿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何跳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那是持续写下去的事了。 二要持续写。以一种长期主义的理念写下去,形成一定的写作量。持续的高质量输出,有益于形成“复利效应”。而且,评论写作这种能力一定是日积月累的,是“思想的复加”,而非“机械的反复”。 我记得有位新闻学院的院长,在对入学新生的致辞中说,大学四年至少要写一百篇文章。我觉得这是值得提倡的,而且这是一个基本量,对于喜欢写的人是一种乐趣,可能一天坚持写一篇也不会是负担,而对那些没有写作意识且也没认识到写作价值的同学而言,可能一周写一篇也是一个极重的负担。有些人总认为没有时间写,其实许多人保持着“思考在线”的习惯,都是在高铁上、在旅行途中、在各种场合中完成了写作。 三要公开写。也就是要找到写作面向的对象,解决好写给谁看、在哪儿写的问题。如广大青年大学生,可以参加红网的“评论之星”“青椒评论”。在这里,写作者不仅可以公开发表作品,得到专家指导,即每个月或每场赛事,都会邀请评论学界业界的评委进行线上点评。当然,还可以与不同学校的同学相互学习交流,甚至以评论为媒而成为朋友。 更重要的是,公开写可以尽可能接受外界的反馈,如网民的跟评、点赞,甚至批评,这些都是有益于一个人不断提升精进的。一旦你的知识输出,形成了一个圈层或有了一群志同道合者,那就会发生许多化学反应,使一个人成长更快。 四要读中写。边阅读边写评论,应该是“高质量输出”的基本状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也是为了持续对话。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知识转化输出。读一本书写一篇书评,形成了习惯,终会不断垒高自己的认知。要是一点文字都不写,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不经过自我消化,就等于没有读。同样,不阅读不实践而仅仅去空想,也无法有效输出高质量的观点。 阅读中的“知识输入”,不经过大脑的重构,再结合回应现实问题进行“成果输出”,那就是无用攻,左耳进右耳出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就要把握“输入”与“输出”的辩证法。有效的评论写作,就是输入输出协同的具体实践。至少读完一本书后,进行阅读笔记的系统整理,附上心得体会,以方便日后引用,也是可行的。 五要聚焦写。这主要是指聚焦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集中写下去,以写促学,使自己在这个领域拥有更多专业知识,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未来的观点市场,垂直领域内的专业判断,继续是一个重要方向。而且,精通一个领域,以此作为方法论,然而专精而致广博,触类而旁通,何尝不是一个人学识修炼的路径。 事实上在一个阶段,集中于某一领域或主题写下去,可以发掘一般人难以找到的选题或角度,让自己的观点与众不同,而更有见识。如喜欢人工智能领域,了解人工智能发展史,构建了一张人工智能的知识网络,不仅仅可以从科技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不同方面切入来思考,而且可以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前景,有更多的体会或判断。这些是实现“高质量输出”,写出评论精品的前提之一。 不管怎样,要从根源上扭转“文科无用论”,时间真的不多了。或许只有懂得了“高质量输出”,持续写下去,一切才有真正的转机。评论写作,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当然也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只有写下去,“无用”与“有用”是相互转化的,“无用”有时会发挥更大的价值。也要坚信,这个时代,不是不需要更多的文科,而是对文科的要求发生了改变,或者有了更明确更精准的定位。 务必谨记,“高质量输出”,形成写作的“复利效应”,就是文科的底气。不会“高质量输出”,我们什么都不是,与文科本身的有用无用没关系。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何璇祺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