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时事研读 查看内容

南京地铁“鸡鸣寺”事件,最是情怀动人心 | 时评研究室 | 时评研究室

2025-10-9 23:11|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7| 评论: 0|来自: 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

摘要: 南京地铁“鸡鸣寺”事件,最是情怀动人心 | 时评研究室 | 时评研究室
原作
只要此心光明
怕什么谈鸡论鸭
作者: 林如敏 羊城晚报 2025108


点评:
瞬间,一股人道情怀击中了我
(点评人:杨哲宇 财新传媒副主编兼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总编辑)

刚读这篇文章,内心有些不以为然:这等细事,也值当写篇评论吗?接着读下去,作者也承认:“这则新闻真的很让人喷饭,也很让人无语。”这样啊,那还写什么呢?直到读到临近文尾,“说实话,我不觉得女子可恨,只是觉得她可怜,她或者受过什么伤害,或者有某种极端的偏执,这都需要关爱和疗愈。”瞬间,一股人道情怀击中了我,至为感动。老实说,在平素的阅读体验中,这种情形是少有的。
新闻人,尤其是从事新闻评论的同仁,往往对生活中的阴暗面比较敏感,常形诸笔墨。这本身无可厚非,毋宁说是正当崇高的。新闻人确实是社会这艘巨轮的瞭望者和守夜人。但是,久而久之,若习焉不察,会误将尖酸作敏锐,错把刻薄当公正。反躬自省,笔者自己就难免此弊,好在不时提醒自己去努力矫正。
前些日子,笔者在点评另一篇评论时,呼吁借鉴杂文笔法。应该补充的是,一些颇有才情的同仁写评论,只学到了“匕首和投枪”的皮毛,而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样一种深厚的人道情怀,是他们笔下和心中所欠缺的。就因为这个欠缺,我们难以达到新闻史上真正的大手笔们的境界。这是很令人遗憾的。这与才情关系不大,而决定于人生修为和价值观。像王阳明那样,能在走向生命终点时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能有几人?
人们常常抱怨社会中的戾气,这当然有深层原因,单靠新闻无法消除,然而,新闻评论人至少可以做到不助长戾气,而是致力于营造一种理性、宽容的氛围,这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要内容。
对于那位过度敏感的女士,不知有没有媒体去跟踪采访,听取一下她的解释。纵然只从新闻平衡性的角度出发,也该传递当事各方的声音。如果有人士或NGO去关爱和疗愈她,那当然更好了。

欢迎将好评论(附稿件链接)发至我们的征稿邮箱:sdqnjxsp@163.com

来源: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
编辑:何璇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