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次大赛,除了宣发工作,我们还负责大赛新闻中心的运营保障——我既是记者,又是“记者服务员”。
新闻中心的日子就像坐过山车:试运营期会议室突然断电,我们围着配电箱急得满头大汗,仿佛能听见彼此“咚咚”的心跳声;下雨天记者餐送晚了,我们一边打电话协调餐车通行,一边跟志愿者配合加快分餐速度;遇到个别工作间网络不稳定,我们紧急联系师傅,踩着雨水连夜解决问题——看到记者们顺利发出稿子时,觉得这点苦真不算啥。有天晚上,我们接到临时加会的通知,会议持续到深夜12点。我准备妥当座签、话筒、音响、水等物品后,给要加班到很晚的音响师傅找了一家附近酒店,让他们能减少路途奔波的时间,早一点休息。
一切安顿好,已是夜里10点40分。负责会务保障的伙伴给我发来消息:“你们真的很好,我很荣幸能认识咱们。”盯着屏幕的我突然鼻子一酸——原来我们在记录别人故事的时候,自己也成了故事里的人。
关关难过关关过,我们顶住各环节的压力,实现会议保障零失误,助力大赛期间媒体记者的顺畅工作。
这几天,同事泛红的眼眶、领导鬓角的白发、工作桌上凉透的饭盒,还有我那双打湿的运动鞋……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变成了鲜活的“现场”。
来源:长江朱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