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用AI写评论?人工智能反客为主入侵人类意识领域? 传媒茶话会观察发现,某省级媒体已刊发由AI 评论员生成的评论文章。而越来越多媒体也正逐步尝试将 AI 引入新闻评论的写作流程,这一趋势标志着 AI 已从单纯的事实信息梳理、汇总阶段,正式迈入观点表达与价值引领这一新闻传播核心领域。 众所周知,评论是集新闻事实、观点、价值引领为一体的重要新闻产品,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AI赋能内容生产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福音,但如何更好地做到人机协作,而不是直接以机器替代人,值得深入探讨。 file:///C:\Users\11598\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84\wps3.png AI“染指”新闻评论 AI参与新闻评论创作?“染指”新闻明珠?这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已有媒体将AI不同程度地投入评论生产,其应用广度、深度也许超乎你的想象。 比如,用AI挖掘热点选题。 2024年,解放日报社、华东师范大学、凡闻科技联合推出了“浦先生·新闻魔笔”,这个模型能够通过AI对主流媒体最新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新闻热点,随后根据对应的热点,自动生成新闻视角,并匹配观点库,然后生成符合报纸风格的新闻报道内容。 而河南日报社自主开发的“大河智云”系统,则直接辅助河南日报新闻评论中心的采编人员进行“爆款”选题决策、大纲构建,同时还能进行话题建议策划。 此外,利用AI对评论形式进行创新。 2023年10月,湖北日报推出“AI漫评”,采用AI生成的漫画配图、趣味性强的艺术字和内容朗读语音,使评论形式更加一目了然、生动有趣,大大增强阅读评论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羊城晚报今年也开始积极运用AI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技术,辅助生产评论类漫画、短视频等各类评论产品。 这种人机协作、AI辅助内容生产的形式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但今年2月,一篇署名为AI评论员的评论文章面世,让大家分外警惕。 今年2月初,在DeepSeek爆火之际,一篇题为《面向DeepSeek:评论员将死于平庸,而非AI》的评论在媒体人的朋友圈和微信群传播,这篇评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逻辑清晰、文笔出众,其得出的论点,也令人难以反驳。 但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篇评论的作者竟然是AI。 ![]() 一直以来,评论都被认为是新闻皇冠上的明珠,它承担着最直接的价值判断和舆论引导功能。 但是,当媒体将这一重要职责全部交给AI的时候,大家还是觉得有些无所适从。 媒体能不能用AI写评论? 既然AI已经不同程度地应用到评论内容生产中,那我们不禁想问:这靠谱吗? 在评论写作方面,新京报评论部副主任王言虎的态度是:不靠谱。 “评论是原创性、独创性很强的新闻作品,需要依靠人写作。人类思想的原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编委、理论评论中心主任王小杨持相同意见并补充:“评论应有作者独特的情感与态度,而AI对社会的认知、对事件的看法仅基于大数据检索,缺乏思辨能力和情感融入,写作模式也相对固定。” 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高级记者,钱江晚报原评论部主任李晓鹏则从舆论引导方面表达了忧思。 他认为,“旧思想解决不了新问题”。AI输出观点依赖以往旧的经验教训,而现实情况却持续更新,这就导致AI的解读缺少现实的增量,这样的观点,脱离了现实,不能解读现实,更不能有效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刘海明也指出,AI的观点是基于程序设置的态度选项,AI通常从中挑选一个进行立论,这就导致观点的四平八稳,且对现实没有指导意义。 针对AI评论写作,浙江日报评论部负责人王玉宝则提出了四点质疑: 1. 知识产权付费公平、合理性问题。一篇评论,使用AI生成和人工独立完成,付出大相径庭,但获取的报酬基本一致。目前媒体没有从制度上加以区分,技术上也难以区分。 2. 真实性问题。AI自说自话甚至胡言乱语的现象十分普遍,而新闻对真实性、准确性要求极高。 3. 阅读体验问题。AI主导生产的文章缺少人味、缺乏共鸣。一旦被识别出是AI创作,读者阅读兴趣可能大减,没有多少人有兴趣从机器、算法生成的文字那里获取情感慰藉。 4. 新闻伦理问题。评论的创作是试图以自己的观点引导社会舆论、凝聚共识的过程,如果这个评论观点和行文均是由AI生成,那么从媒体角度来看,评论员的价值大打折扣。 但在辅助评论写作方面,以上对话对象都表示,AI是个得力助手。 人机协同,未来评论生产的新模式 尽管上述对话对象对AI参与评论写作持保守态度,但均不反对AI在评论生产中的运用。毕竟,AI代表着一个技术趋势,参与新闻生产势在必行。 李晓鹏认为,“AI不会取代评论员,但会用AI的评论员可能会取代不用AI的评论员。” 王玉宝认为,在辅助评论生产方面,AI有以下优点: 1. 在确定选题方面,AI能够对选题进行高效的预处理。在搜索热点选题时,AI能快速确定一个复杂事件的主要脉络,短时间内获取事件梗概,并在剔除雷同解析角度的同时,提供以往同类型事件分析视角参考。 2. 帮助提升评论呈现效果。AI能够辅助写作,替换行文中的表达,强化原有的语言风格,优化标题、润色文章;AI能够帮助文转图、文转视频、图转视频,丰富评论的表现形式。 3. AI具备优秀的检校功能。AI进行文字和语法错误的校对,高效省力。封面新闻的智媒审核云甚至能关联旧报道中的图片识别文章中的敏感信息。 因此,一名省报评论员建议: 首先,评论员应提升数据素养。对于AI生成的分析报告,评论员要有批判思维。媒体可以探索人机校验流程:AI在异常检测、信源可信度、逻辑梳理等方面进行粗筛,再由评论员对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使得文章引证可信、结论合理。 其次,评论员应专注于风格化写作,突破算法形成的“安全词库”,培养自身更具有张力、风格的话语。保留具有个人特色的文字锋芒,打造具有个人特质的语言标识。 最后,以扎实采访抵御AI导致的“信息蒸馏”。依靠“信息蒸馏”提供参考的AI,能帮助评论员快速搭建分析框架,但很难捋清事件背后的复杂关系。评论员应当走出办公室、奔向广阔的基层一线,采撷鲜活的评论素材,让评论更接地气,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毕竟,脚力到位,笔力方能雄健。 李晓鹏提醒:AI在评论创作中的应用存在边界,而评论员独有的首创精神和自由驰骋的思维逻辑却永无上限,正是这种不断突破、敢于超越的思考能力,构成了人类评论员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我们应当以理性态度看待AI技术,避免陷入炒作与焦虑。 正如AI评论员小D所言:“评论员将死于平庸,而非AI。” 新技术不是豺狼。AI加入评论生产,狼没来,是队友到了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