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12日,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大学万柳工作室举行。二十载风雨兼程,中心汇聚学界、业界精英,以“内容为本、价值为魂”深耕传媒研究;廿年弦歌不辍,从电视前沿探索到跨媒介传播实践,始终与时代同频、与行业共振。当日,校院领导、研究员团队、合作企业家及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忆成长点滴,共话未来方向。 初心如磐 校院领导与创始力量的坚守 作为中心发展的见证者与支持者,校院领导与创始代表们回顾了中心从萌芽到壮大的历程,表达了他们对于电视研究中心的情感和期待。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法学院教授 吴志攀
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二十年来,中心为北大师生搭建了接触传媒业界顶尖力量的珍贵平台。2005年至今,时代变化了,新闻传播方式、教育模式以及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变,但中心举办各类活动,让身居校园亟需社会经验的学生得以直面行业前沿。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 中心创始见证人 黄会林 尊敬的各位同仁、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黄会林。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北大电视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至今仍清晰记得2005年9月12日那个秋阳正好的日子,我与各位一同见证中心的诞生,满怀对学术与行业融合的期待。 二十年来,中心始终秉持初心,深耕媒介前沿,推动理论创新,培育众多英才,成为中国电视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在此,我谨以创始见证者的身份,向中心致以热烈祝贺与深切敬意! 愿未来继续以思想之光引领时代,以学术之力服务社会,再谱新篇! 谢谢大家!
黄会林先生视频贺词
浙大城市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长 李磊
四年前,浙大城市学院有幸与北大电视研究中心结缘,中心的研究员们带着前沿思想与优质资源,为杭州的师生带来24场“文明与传播讲堂”并开展多场乡村文明传播调研活动。“掌·嘘”等活动通过直播触达200多万观众,不仅点亮了学子的视野,更向社会传递了思想火花。这份跨越京杭大运河的合作,是知识与温暖的双向奔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陈刚 俞虹老师带领中心从艺术学院到新闻与传播学院,始终以“走路带风、心中有光”的劲头推动学术与实践。二十年来,中心从记者节到“掌·嘘”,从单一场域活动到跨校合作,已然成为北大乃至中国传媒领域的品牌。当前传媒环境日新月异,更需中心坚守情怀、弘扬正能量,学院将始终全力支持,让这份事业持续焕发生机。
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 唐金楠 二十年前我还是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曾站在角落见证中心活动;如今以参与者身份回望,深感中心的成事之道——“谋事有高度”,以时代责任感凝聚人心;“成事靠朋友”,用价值观汇聚力量;“做事要松弛”,让成员在愉悦中享受协作。中心所积淀的精神财富与组织文化将成为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 耿姝 作为北大新传校友,我曾是中心活动的“观众”,如今以基金会身份助力发展,更懂这份事业的珍贵。从七匹狼无私捐赠到东阿阿胶雪中送炭,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是中心前行的底气;未来,基金会将做好 “桥梁”,联结社会资源与学术力量,让中心的温暖与价值持续传递。
北京大学公寓服务中心主任 李杨 从中心成立之初,后勤保障便与这份事业紧密相连。二十年来,看着中心从一间工作室成长为汇聚众智的平台,看着研究员与师生们在这里碰撞思想、凝聚情感,深感坚守难能可贵。未来,将继续做好服务,为中心的每一次相聚保驾护航。
情系传媒 研究员团队的深耕与思考
作为中心的核心力量,研究员们以“和而不同”的姿态,深耕传媒领域二十载。他们围绕内容价值、行业变革、学术共同体的意义等方面分享感悟,既有对过往的回望,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知名节目主持人(线上) 白岩松 二十年前电视是传媒中心,如今媒介形态变迁,但中心始终锚定“内容”这一本质 —— 我们争论“掌声、嘘声”时,关注的从不是载体,而是“仁、爱”与打动人心的价值标准。优质内容不会因媒介变化而失色,未来,中心仍可凭借对内容的坚守,在传媒变革中持续发声。感谢校领导与企业的支持,让这群“关注内容的人”能安心做有意义的事。
《中国青年报》原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 陈小川 在中心的二十年,是最愉快的工作时光。北大电视研究中心形成了专家学者之间相互欣赏、真诚赞誉与互相支持的温暖氛围。这种基于才华认可与尊重的共同体氛围,构成了中心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胡智锋 二十年来,中心从未中断活动,这里充满了民主包容的讨论,核心在俞虹老师的“感召力”—— 她总能让大家欣然奔赴、坦诚交流。未来,愿青年学者接棒,前辈保驾护航,让中心在传媒研究的路上再走二十年,再聚二十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知名节目主持人 敬一丹 中心于我,是“热运转与冷思考的平衡”—— 让我从日常节目制作中抽离,倾听学界智慧,拓宽视野。它更是“连接的桥梁”:连接资深从业者与年轻学子,让“思考的种子”在学子心中发芽;连接过去与未来,哪怕电视影响力变化,研究员仍以前沿敏感保持行业顶尖。这份“未来感”,是中心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教授 刘昶 俞虹老师一句“回北大吧”,让我有了“回家” 的归属感。中心的珍贵,在于提供了“跨领域启发”的平台。有人说电视“不行了”,但全球范围内电视仍具不可替代性;媒介融合的核心是内容,而非简单的形式创新,愿中心继续坚守本心,推动传播研究的发展。
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陆小华 二十年来,我们共同“支付生命时间”做一件事,本身就是对价值的认可。中心的贡献,一是以“掌·嘘” 确立了传媒评价范式;二是形成了独特的“学术共同体生活方式”。中心的存在更可在当前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交织的背景下,为中国在强国进程中的文化自信、国际交往与生活方式输出提供智慧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时统宇 当前电视行业面临“关停并转”的挑战,但中心始终以“内容为王”为行业立标准、输智力。更难得的是,这里没有“羡慕嫉妒恨”,只有成员间的真诚扶持,俞虹老师的付出,让这份纯粹的学术坚守成为可能。
《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政法大学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沈卫星 用 “纯粹、温暖、有趣” 概括中心再贴切不过。中心始终秉持学术纯粹性,无功利色彩;成员间氛围温暖和谐,俞虹老师以卓越组织力和凝聚力发挥核心作用;各类活动兼具意义与趣味,形成了可贵的松弛感与归属感。如今传播技术迭代,但专业人才仍是内容核心;中心的归属感,让我们愿一直同行。
上海市艺术电影联盟主席、 上海电影学院特聘教授 滕俊杰 北大是我的向往之地,而中心让这份向往成为成长的沃土。从顺风顺水的早期发展,到逆风而行的行业挑战,中心始终以“掌·嘘”等活动引领行业思考。罗曼・罗兰说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现实仍拥抱它”,愿未来我们的“掌声更响、嘘声更有穿透力”,为传媒行业注入更多力量。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尹鸿 二十年来,中心始终坚守“内容为本、介质为用”的核心理念,其根本价值观在于推动社会更加文明、促进人更全面的发展,倡导理性、尊重、自由、平等与正义。中心凝聚了一群“和而不同”的学人与业者,形成了开放、包容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