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 罗永浩怒喷西贝: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但消费者应有知情权 【作者:辛省志 南方周末 2025年9月12日】 知名人士罗永浩对知名连锁餐厅西贝的指控,让预制菜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据澎湃新闻报道,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媒发文称,当天和同事去西贝吃饭,“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还表示罗永浩损害了西贝的品牌形象,将提起诉讼。贾国龙还表示,西贝全国所有门店的厨房、原料、工艺都将开放,公众申请就可以参观。 一个说“全是预制菜”,一个说“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分歧可能在双方对“预制菜”的定义根本不同。澎湃新闻援引“接近罗永浩的人士”的话说,“在大家看来,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出来的菜都是预制菜”。而贾国龙说,“按国家的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贾国龙所说的“国家规定”,指的是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该文件对预制菜的范围做了规范。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就此文件答记者问的说法,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如果以此标准,通过中央厨房制作的菜品,确实不属于预制菜。但在大众看来,在中央厨房配好所有主料配料,哪怕还是生的,需要到门店厨房再烹饪做熟,也是预制菜。贾国龙表示,西贝的中央厨房预加工,除了主食类和面点类是在中央厨房做熟的,其他配送到门店的是原料,做熟环节都在门店进行的。在贾国龙看来,这不是预制菜。但在罗永浩和部分消费者看来,结论却相反。 预制菜曾经被餐饮行业认为是中餐标准化的希望,但很快就被消费者弃之如敝履,多数消费者闻预制菜而色变。但是,大多数连锁餐厅仍然采用中央厨房模式,由中央厨房配菜,然后配送到门店,中央厨房做出来的,有些可能是食品原料,到门店再做熟,有的可能已经是熟制的,到门店只需要简单加热即可。消费者嫌弃的,主要是后一种。很多消费者认为,在中央厨房甚至食品工厂通过流水线模式生产出来的菜,和饭店厨房现场炒出来的相比,没有“锅气”,不好吃。 但也必须要看到,中央厨房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餐饮行业的效率,降低了餐饮成本。首先是中央厨房集中采购食材可以节省大量人力,也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试想,如果每个门店都需要单独购买食材,每个门店都需要采购人员。即使是供应商送货上门,也需要有员工来接货、称重、验收,食材在每个门店独立清洗、分切。这会需要大量的采购人员、洗菜配菜工,大大增加门店的运营成本,也不利于整体的品质控制。由中央厨房统一采购并统一进行初步的洗菜配菜工作,采购规模大,可以降低成本,洗菜配菜等工作也可以使用大型机器设备,降低人力需求,也更容易标准化。 除此之外,有些菜品制作时间很长,如果在门店现做,可能很难满足顾客的需求。比如北京烤鸭,从生鸭子到烤熟,需要一个多小时,显然不可能在客户下单之后才开始烤。即使门店一大早就开始烤,受限于门店的厨房一般面积有限,无法容纳太大的烤炉,一天可能也烤不出多少只烤鸭来。而中央厨房,可以使用大型的烤炉,24小时运作,产量大大提升。类似需要很长时间制作的菜,再如炖牛肉等,如果都在门店现做,基本上不会有顾客能等得及。在中央厨房统一做好,配送到门店后只需要再次加热,就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其实,在中央厨房流行前,饭店的很多菜都可以说是预制菜。比如各种卤制品、小咸菜,显然不可能是现做的。但似乎没有人认为这些是“预制菜”,要抵制。因此,我们现在也没必要谈预制菜而色变。也有消费者认为,预制菜里都是“科技与狠活”,使用了很多防腐剂,所以才会放很多天都不坏。而这些防腐剂,对身体健康不利。但实际上,大型连锁餐厅的菜品虽多是中央厨房出品,但一般不会放很多天。每天配送到门店的菜品数量,通常都是根据销量来确定的,不太可能会出现有菜品剩好多天的情况。 前述国家六部委发布的相关文件明确要求,预制菜不能添加防腐剂。超市里面向消费者直接出售的预制菜,大多采用真空包装、冷藏等方式来保鲜防腐。事实上,大品牌的预制菜,会更加符合国家规定,一般不会违规使用防腐剂,因为一旦被检出违法使用,对品牌形象的打击太大了。违规成本太高,商家在动歪脑筋之前自然会三思。反而是小餐厅,更有可能采用不合规的预制菜。 总而言之,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不必一概拒绝。完全杜绝预制菜,也不现实。但消费者到餐厅消费,餐厅如果使用了预制菜,应该明确注明,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自行选择。这是六部委发布的预制菜文件里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的,也是商业伦理的基本要求。将来,或许会有使用预制菜和不用预制菜的餐厅,服务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 点评: 预制菜之争 评论要有“逆耳正言”的勇气 (点评人:曹林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果西贝贾国龙早看到《南方周末》的评论,以这篇评论的基调去与罗永浩对话,就不至于陷入“在自救与自辩之间选择了自杀”这种舆论困境了。纠缠于“本餐厅是不是预制菜”,在定义和标准各异的语境下,只会越辩越黑,越争越被动,以情绪激化更大的情绪。这篇评论抛开罗、贾意气之争,站在科学角度强调: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中央厨房模式也提高了餐饮效率,大品牌的预制菜不会违规使用防腐剂。杜绝预制菜是不现实的,但消费者应有知情权。 在既有的话题氛围中,强调这一理性观点真是需要勇气的。出于对预制菜的信息不对称和污名想象,舆论场强化着“预制菜有害论”“现做就是比预制好”“应回到现炒现卖模式”的论调,“反预制菜”甚至站到了某种道德高地。 南周毕竟是南周,这时候,媒体评论担当着理性捍卫者的责任。后真相时代,就像英国人在脱欧中说“英国人已经受够了专家”一样,有了麦克风的网民们带着十足的嘲讽说,“我们已经受够了传统评论员的理性、中立和客观了。” 然而,不管你如何拒斥、矮化和嘲讽理性,不管情绪多有流量,媒体评论需要去守卫和传播理性。媒体评论不是对情绪负责,而是对科学、事实和真理负责。“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但需要明明白白的消费知情”,这个常识应该成为此话题公共讨论的最大公约数,不断重复,不断强化。 原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TGD8VA8entmP_SFk0gowg
编辑:张家乐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