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时事研读 查看内容

每周好稿 | 扎下去,不要只会发通稿

2025-9-15 21:55|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5| 评论: 0|来自: 磨稿子公众号

摘要: 本周,我们推荐的优秀稿件里,有两篇涉及智障人士,在这个弱势群体里,男的被送进黑砖窑出卖劳动力,女的则被当成生育的工具。这是典型的非人道主义的行为。而要记住的是,这两篇报道是在“徐州锁链女”事件过去三年 ...

本周,我们推荐的优秀稿件里,有两篇涉及智障人士,在这个弱势群体里,男的被送进黑砖窑出卖劳动力,女的则被当成生育的工具。这是典型的非人道主义的行为。而要记住的是,这两篇报道是在“徐州锁链女”事件过去三年以后的报道。
都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互联网的记忆就来自于新闻媒体。可能,从社会整体上来说,永远无法消除对残障人士的非人道主义行为,媒体让互联网记住了这些事,这些人。让受害者能够被记住,同时也让施虐者被钉在耻辱柱上。
本周的优秀报道里,还推荐一篇关于小学生的报道,“红星新闻”深入采访四川一处偏远小学,看那里发生的故事,带来的改变。
好的报道,就是要被记住,要给读者带来前行的力量,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反思。
丨标题:困在砖厂里的智障工人
作者:程亚龙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5-09-08


“黑砖窑”是一个被媒体报道20年的选题。新京报的报道点面结合,使得调查厚重扎实。细节处描述得让人心生凄然:智障工人李松岭的父母苦苦寻找儿子18年,儿子却在砖窑里成了“免费”劳动力,“这么多年,想着不是饿死,也冻死在外面了。”还有多少李松岭?记者采取数据新闻的形式给出答案,10年来法院判决:强迫残疾人劳动的砖厂至少有50家砖厂,涉及劳动者约400人。
李松岭们成为文明社会的一道伤疤。难能可贵的是,新京报的稿子,不仅仅呈现智障工人的遭遇,还对劳动保障部门如何核算智障人士劳动报酬进行了详细报道;也通过采访专家的形式,探讨防范治理情况。通过专家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多地出现智障人员被带到砖厂劳动,长时间未能被发现,说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末梢短板和强迫劳动系统性的监管失灵。
调查贵在深入,建设胜于伐毁。李松岭事件不仅需要法律的重拳出击,更需要监管的恪尽职守、保障体系的织密筑牢以及全社会关怀意识的提升。我想,记者写这篇稿件的目的应该特别单纯,那就是避免让下一个“李松岭”再陷入黑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王立三)
丨标题:北京上海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四川一所偏远“村小”
作者:杨灵 汤小均
来源:红星新闻
时间:2025-09-09


多年前,北京一家央媒的一名女记者被刀刺身亡,警方调查中发现其网名就在被害当日被改成了“扎下去”,遂就此展开调查。让警方意外的是,单位领导证实就在该记者遇害当日,单位刚刚开会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扎下去”,扎到基层、扎到一线,扎到新闻发生的地方。而那名遇害的女记者恰恰是受到领导的鼓舞,才更改了自己的网名。
跑口的记者都知道,一般来说教育口平时比较少出爆款的新闻,当然负面新闻除外。但今天要点评的这篇《北京上海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四川一所偏远“村小”》却是一篇难得的例外,这不仅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暖新闻,更是一篇“正能量”满满的正面稿件,这样的稿件要想爆款实属不易。
从选题角度不难看出,该报道的选题由来是一个多月前四川省的教育行政系统刚刚把一所偏远山区的村级小学评为教育发展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相信很多跑教育口的记者也都收到了同样的新闻通稿,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应该就是在通讯员的名字后面加上了自己的名字,大致理顺一下稿件就交给编辑发稿了。
但是相信“红星新闻”的编辑绝非是这样操作的,他们敏锐地发现了这种省级奖项的一等奖直接颁发给一个村级小学背后肯定有故事,所以布置了记者前去采访,从源头上就没有放弃一个可以把新闻加深、加细、加厚的选题。从这个操作来说,“红星新闻”负责该选题的编辑是称职的。
从采访角度来看,红星新闻的记者真的是一头扎了下去,通过对在该小学在读的多名学生和家长的详细采访,还原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细节,让文章通篇读下来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对那些厌学的孩子在这所村小读书一年后的变化,使得读者会对该小学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家长呼吁该小学赶紧设立初中部,更是勾引起了读者们的好奇。
接下来,记者把对校长张平原的采访和对学校教育改革的采访做得相当充分,但是在写作时却通篇没有加一句行业术语或者是各种口号式的文字,而是尽量以最通俗易懂得语言去介绍了该校的教育改革到底是怎么改的,到底是怎么取得的成功。这样的文章让读者读下来完全没有宣传稿式的八股文风,更不会因为文章硬如铁而读得满嘴血。
相比较之下,同为四川省的其他媒体在该条新闻的处理上就逊色了许多,起码在网络上检索之后,除了“红星新闻”的这篇报道,我见到的大多数稿件都是内容相同却标题各异的新闻通稿。
因此,“红星新闻”这篇稿子爆款是应该的。起码,他们的编辑关注到了这个选题背后的价值,而他们的记者则真正地扎了下去。不仅是人扎了下去,而是在采访、写作的各个环节都扎了下去。在当下的新闻行业中,这种严谨的作风已经开始稀缺,甚至有些弥足珍贵了。(资深媒体人王洪禹)
丨标题:多次生子后,28岁农村智障女孩悄然离世
作者:陈银霞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时间:2025-09-10
这一个悲伤的故事。记者用尽可能全面的采访,用极大的诚意和意愿勾勒了28岁农村女孩露露短暂的一生。即使如此,读者对露露的生活细节和为何最终去世依然缺乏了解——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广袤的乡镇农村,以及社会所忽略的边缘人士中,究竟有多少?这篇报道成功唤起了读者的关心。
读了两遍之后,文章里的配图让我印象深刻。一是露露的现实生活环境,直观而震撼;二是《南方车站的聚会》剧照,它让我突然又回忆起电影的一些细节,再次震撼。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类似的故事,如何不被我们廉价的悲悯,然后迅速丢在记忆深处,而是能持续引起社会的关注,带来哪怕细微的改变。(资深媒体人靳志辉)
丨标题:唐山一农民申请补偿安置陷14年诉讼“马拉松”:自规局九次被判违法仍在“挤牙膏”
作者:王选辉 郑子涵(实习生)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5-09-11


人生有多少个14年?对于唐山市玉田县村民杨树立是个无解的答案,从42岁到56岁,杨树立为自己的家讨个说法,竟然没有寻求到答案。杨树立的个案放在广袤的土地上,并非孤例,甚至可以说是颇为眼熟的套路:村民的宅基地被土地财政看重,有资本介入却手续不全,在行政权力的引导下,个人的宅基地变成了国有土地被堂而皇之征收,但村民一无所得,与土地征收相关的《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在外溢的权力面前,成了一纸空文。
多少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法院能够坚持依法治国的法律底线,在14年曾9次判决玉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违法,但这种欣慰在权力面前又显得格外稀薄:玉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反复使用,哪怕是已经被法院作为批评意见写进判决书也巍然不动。
社会的进步有赖于遵守法律底线,回到杨树立的个案上,媒体与法院对底线的坚守,再次凸显了地方行政权力的肆意。
稿件语言再打磨些会更好。(资深媒体人丛治国)



编辑:张家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