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华新党报旧闻 2025年09月13日 网上看到一句话:花甲已过,人生便进入了下半场,活得怎么样完全是自己的“私人订制”。 然而,世事纷扰、个体差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适合自己的,有质量和尊严的生活。 在送别李志庄同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个清秀的湖南邵阳男人在有生之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私人订制”的人生。 李志庄1983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旅游局工作,做过局领导秘书、中国旅游报总编辑、中国旅游出版社社长。十年前,52岁的李志庄忽然辞职,在人生盛年抛弃正局待遇,脱离体制。知情人说,他属于“裸辞”,一开始并没有找好“下家”,就这么洒脱明快地出来了。 (1982年在复旦大门口,方颂先摄) 志庄跟我都是复旦新闻7913班“小同学”,他在班上年龄倒数第二。金丹师姐说,每与志庄相见,是那种“小孩儿见到哥哥姐姐的腼腆和欢喜劲儿”。他平时安静踏实,在亲朋好友中比较热闹。自古邵阳民风彪悍,有个说法“论霸蛮国人畏湖南人,湖南畏宝庆人”,宝庆即邵阳。志庄自述小时候调皮捣蛋,高二转入文科班,老师指定他当班长,自己也开始懂点事,明白农村孩子要丢掉锄头耙子,只有考上大学这一条独木桥。所以最后一年发愤,废寝忘食地学习,运气也多一些眷顾,高分考上复旦。 记得复旦念书时一个假期,邀他到我家乡扬州一游。听说志庄是湖南孩子吃辣,我妈端出家里炒菜用的一小瓶辣酱,志庄尝了一点。淮扬菜的辣酱其实不够辣,志庄事后悄悄地告诉我:他可以一顿饭吃光这一整瓶辣酱!然而,志庄夫人说,在他患病后,家里再也没有出现过辣酱辣菜。 在一个“专门管玩的单位”三十多年 (李志庄分配来北京后,1984年摄于人民大会堂前,方颂先摄) 大学毕业后,志庄选择了“专门管玩的单位”——国家旅游局。27年间,没离开过旅游局大楼。平时最忙的是黄金周假日,因为需要值班脱不开身。 “文革”后、国门打开之初,所谓旅游业只是针对海外入境旅游者而言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的梦想。志庄见证和参与推动了旅游这个新兴产业的启蒙起步、发展兴盛。“从少数人的爱好奢华,成长为国家战略性的支柱行业,从福利补充、精神充电的点缀,普及为一个人人皆需生活权利的组成。”李志庄在媒体带队采访宣传旅游行业的“焦作现象”“栾川模式”等,引起较大反响。 行业报有行业的独家优势,但容易受到机关报工作属性的束缚,传媒属性发挥空间有限。李志庄对工作充满热情和韧性,螺蛳壳里做道场。他推动报纸的改版,强调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准确性和深度;经营深度评论版面,开设高端对话,组织专家学者、业界领袖就行业热点、难点进行前瞻性讨论,让旅游报成为行业思想的聚集地。 在年轻人眼中,志庄老总“温和、友善、有才华、不世故、乐于助人”,员工对他都很拥戴。中国旅游报当年的首席记者沈仲亮说,他放手让年轻人干事,温言勉励“没有白吃的苦,没有白受的罪,没有白走的路”。手把手教会年轻人看懂上市公司财报,从中发现企业的痛点和行业的亮点。时常“开小灶”,与他们讨论修改“未成型”文章,同时告诫年轻人不要被行业报的文风同化。上个世纪90年代,李志庄就极为关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发展,思考旅游业如何与之结合。2000年左右,李志庄在旅游报开设专栏,每周一篇针砭时弊,引领行业风气之先。比如批评当时大型建筑流行设计一个“帽子”做顶的现象,千篇一律毫无美感可言,他调侃说“这方面,邮局的建筑就比较惨,戴的还是一个‘绿帽子’”(大意)。 推动导游网络评价,试水老年旅游市场 李志庄人生最后一个岗位,是OTA同程旅行副总裁。 对于舆论场吐槽的“导游变导购”“强制消费”等痼疾,李志庄在同程旅游推动导游网络评价系统试点。将导游的薪酬水平与服务质量挂钩,推动“导游服务优质优价”,从而使导游群体不再有强迫游客购物的冲动。他认为,导游自由执业将从根本上改变导游的报酬体系,让导游服务的价值被市场充分认可。 李志庄尝试游客大数据画像,出面解读《中国中老年人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报告2016》,首次以扎实的数据验证了中老年旅游者“有闲又有钱”这一业界认知。中老年人最有资格“说走就走”。同程趁势组建“同程百旅会”会员俱乐部,打造安全、高品质的老年旅游产品(如邮轮游)。他主编《岁月与旅行》辑刊,都是一些老年游客“没有修饰的真实情感,没有涂抹的真实历程”。开篇是马来西亚渔村仙本那的风光,如绿松石般的海水,高耸的椰树,五颜六色的珊瑚礁,海水中游弋的鱼儿,志庄的情趣和胸怀跃然而出。 跳入北冰洋,极致生命体验 传统社会安土重迁,比如哲学家康德,一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故乡哥尼斯堡。但康德心中的世界辽阔清明。他有句名言:在这个世界,有两件事最让我们感动。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标准。 史书上说,邵阳人魏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邵阳先民出资江、下洞庭、入长江,在武汉打出一片天地;后辈李志庄则迈开双腿,纵情于山水之间,丈量着世界之大。2006年6月,他与三四个同事南疆自驾游,从喀什出发到红旗拉普,途经壮阔的博格达峰,一路遍赏奇美的雪山、草甸、戈壁……整个人特别兴奋,奔跑着拍照跳跃,下山时才有了高原反应。2010年从成都飞林芝,再到拉萨,一路陶醉在如画一般的尼洋河谷。在南迦巴瓦雪山脚下的会场致辞时,先用了一分钟抒发情感:“头一回在这么震撼的景观中开会,心情很激动,心跳也加快了很多,肯定不完全是高原反应。” 志庄有一个职业习惯,跟亲朋好友在一起,就忍不住推销旅游,劝人出去走走,出去看看,出去玩玩。会发现世界比你想象更精彩,一起游玩,彼此一定更亲近。最重要的是,生活一定更开心。志庄推崇“慢旅行”,不走马观花,有相对自由的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他相信:“旅行可以使人生更丰富,人的一生中如果缺少了旅行,将是不完整的人生。” 通过自媒体 @壹瓦书馆,读到他和小朋友关于北极点之旅的有趣对话。志庄告诉北京昌平区瓦窑村的孩子们,“北极点”和“北极圈”不同。很多所谓的“北极之旅”,其实只是到达了北极圈。而志庄到过真正的“极点”,北纬90度,乘坐的是世界上唯一一艘能够抵达北极点的破冰船——Fifty Years of Victory(俄罗斯“胜利五十周年”破冰船)。资料显示,北极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C。站在北极点,跳入彻骨寒冷的北冰洋,是追求极致生命体验的勇敢者游戏,跳水前需要与旅行团签订“生死契约”。李志庄所在的团120人,其中只有30人选择了跳水体验。有人跃入北冰洋,五六秒就上来了,而志庄坚持了23秒! 别看照片中的志庄笑得灿烂,他告诉孩子们,实际上在冰冷的海洋里“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都在经历剧烈的疼痛,就像千万根针在扎全身的皮肤”。 (2018年李志庄在北冰洋的极致生命体验) 见山见海中成为完整而优质的男人 李志庄在中学毕业三十年时给邵阳母校写出的回忆,就是那些“不需要躲闪,不需要修饰”的日子,“想笑就笑,想说就说,想野就野,想闹就闹,想疯就疯”。 志庄几乎与新冠疫情的爆发同步患病,发现就是晚期。太太始终陪伴身边,给予精神支撑。最后一个月,儿子侍奉在侧。同程旅行也给予了温暖的关怀,想方设法保障了他的医疗费用。公司多次派人看望并过问治疗方案,高层还专程来京参加了志庄公子的婚礼。这样仁义的企业,殊为难得。 (7913班北京同学小聚,左5为李志庄,2024年8月) 去年8月底,7913班北京同学冒雨聚会。有的同学三十年未见,却绝不陌生。骆国骏师兄从千里之外的帕米尔高原,点了一盒冰激凌蛋糕,代表没能参加聚会的上海同窗,送到餐桌上,给席间年龄最小的李志庄。蛋糕盒里还有金丹师姐的一句话:“不管几岁,快乐万岁”。金丹说,为患病的朋友从他/她接受治疗之日起,重新起算年龄是新生,也是新希望升起。志庄点上6支蜡烛,爽快地说:“今年5岁半,快乐万岁!” 远在大洋彼岸的吴菊生同学在微信群里忽然冒泡,说起对班里年龄比较小的非沪籍同学,总是有某些特别的牵挂。在7913班同学群中,志庄始终是一个受哥哥姐姐关爱的小兄弟。复旦同学微信群和偶尔的线下聚首,都恪守着沪上文化的边界感,基本没有纵深的思想交锋。但在非常熟悉的朋友中谈起国事,志庄其实不乏北京部委大院过来人的犀利和透彻,内心是家乡邵阳花鼓的明快、激越。 其实,当年进校时十五六岁的小同学,如今也全是年逾花甲的老汉了。人生品质与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的期许和规划。我离开媒体后,经常向志庄请教。他建议“稍微丢开一点点书生意气”,“既不过分也不难堪”。他曾说起自己患病后郑重召开家庭会议,从容安排身后事。 金丹师姐有这样一种感觉:旅游释放了他人性中的另一面,在见山见海中,他成为了一个完整而优质的男人。他勇敢、通透、坚韧,并以邵阳人的“彪悍”与癌症和由此所带来的躯体的苦痛死磕了近7年。每回与他微信联络,他都笑盈盈,仿佛病在身却又不在身,命若琴弦却又可从容地放下。 今天姚伯良同学从上海赶来告别,说起志庄有个心愿,到他的沪郊农场小驻,并想借此与同学们相聚,但困于病情末能成行。抗病近七年,他一直在艰艰中保持乐观豁达,备了一大堆的书,一年年的计生,在求知思索中走到最后。方颂先师兄忆起1992年来北京,志庄陪了一整天历游天安门广场与紫禁城,一直走到景山……焦扬师姐忆起在北京工作时,志庄和夫人热情招待,相约周末到奥森公园走路。“这么热情开朗的大男孩,就这么走了,令人痛心!” “想在星际边缘看看地球的样子” 9月7日李志庄离世那一天,我在复旦新闻学院参加开学典礼。台上老校友致辞,呼应金力校长在学校开学典礼的发言:“校长说‘能考进复旦,就别怀疑自己的智商’,我说‘能从新闻学院毕业,就别怀疑自己的底气’。”台下我和毕业后留校的黄瑚同学商量,给志庄带点新闻学院的纪念品。学院办公室主任章灵芝用“复旦新闻馆”的布袋子,送来有学院LOGO的T恤衫和咖啡杯。我把布袋带到北京送给志庄的妻儿,可惜志庄已经看不到母校的馈赠了。 复旦给了我们这拨同学自由不羁的文化基因。“7913”新生开学,恰逢“反右运动”中蒙冤的王中教授复出重掌复旦新闻系。在就职大会上,王中对全系师生强调新闻要讲真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你可以沉默不讲,但是你讲的话,一定要讲真话;你可以讲错,但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去迎合别人说话。”7913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年考入复旦,在国运上升期开启学业和人生,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无论我们在事业、理财、仕途得失多少,这个国家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付出了一份真诚的努力。 看着开学典礼上三百多名朝气蓬勃的学弟学妹,忽然有些恍惚,心情颇为复杂。他们的学业和事业开启在在一个全然不同的年代,祝他们好运。 志庄走过亚非欧美大洋洲,几十年看下来由衷地觉得,中国旅游的资源魅力、风土人情、历史厚重、文化丰富多彩,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就我这个干旅游的,在国内游走还常常会发现新的惊喜和激动!”李志庄认为,可以不夸张地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全球,促进我们这个民族的改革开放与勃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世界旅游组织十几年前曾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可惜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博弈打断了这个进程,他生前曾对我感慨,也许需要“再等三十年”。 志庄曾有一段关于旅游乐趣的答问。 问: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明星结伴出游你会选谁?为什么? 答:袁腾飞或者纪连海,在旅途中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轻松愉快,会比较有意思。 问:在你出门旅行时,如果只允许你挑一本书带在身边,你的选择是? 答:《三体》,太神奇了,是最近正在看的、很喜欢的书。 问:如果必须来一次疯狂的旅行,你最想干什么? 答:体验太空旅行,很想在星际边缘看看地球的样子。 有这番国运所系+“私人订制”的人生,李志庄不枉今生。他的在天之灵,想必正在星际边缘俯瞰地球的样子。
编辑:梅镕缨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