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时评研究室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 2025年09月09日 经网友投票及专委会专家综合评议,8月评论佳作榜单出炉!
月度好评论
作者:柯锐
媒体:新京报
作者感言
当天早上,甫一看到孙女士投诉“鲁迅夹烟”这个新闻,我就觉得这个题有意思:有历史意蕴,也有现实关切,颇有评论价值。
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有关郁达夫的书,记得有提到“鲁迅的烟和郁达夫的酒”。于是,赶紧查资料,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素材。
鲁迅是历史人物,的确有吸烟嗜好。而在现代文明标准下,吸烟却是不受鼓励的行为,尤其是公共场所控烟是当今社会共识与法律要求。那么,评论观点要兼顾尊重历史真实与恪守现代文明标准的平衡。
在论证上,我发现该投诉内容存在很多漏洞,于是在逻辑上对其话术一步步进行了拆解和批驳。
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敬重鲁迅先生,同时,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我支持公共场所控烟的社会规则。但是,由于是在进行公共写作,我在做价值判断时,还是尽量摒弃个人好恶,秉持公正立场。
文章最终呈现的内容,可能未必完全做到“允执厥中”,但至少还是坚持了理性客观吧。
评委点评
张涛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近日,鲁迅故里墙画上的“鲁迅夹烟”形象,却遭到了游客的投诉。鲁迅生前遭遇了各种明枪暗箭,他都以战士的姿态予以回击,成就了他勇毅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但在他老人家离开这个世界近九十年的今天,竟然有视觉洁癖的游客投诉,理由是鲁迅作为公众人物以“抽烟“形象示人,有误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之嫌。投诉者有如此“卓越”的想象力和较真精神,令人大开眼界,引发舆论场“看客”的引颈围观。鲁迅先生地下有知,一定莫名惊诧,他抽烟的习惯竟然会给后人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
“鲁迅夹烟”新闻引发的关注和讨论,不能搁浅在对一个历史名人“不良习惯”的影响层面,这背后的道理值得认真掰扯掰扯,不能被这位“好事”游客的“见义勇为”绕进去,被其表面上的振振有词带偏节奏。《新京报》的这篇评论跟“鲁迅夹烟”有害论较起真来,把“鲁迅夹烟”有害论的话术和思维陷阱一一剥开,把误导公众的论调戳穿。通过这个案例的辨析,对公民如何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边界,对于理解“抽烟”细节与鲁迅精神的关系,都是一次难得的教育。
评论的难度不在于对于黑白分明的是非与善恶的鉴别,而是对于低空飞行的常识和带有杂质的日常问题的辨识,而平时最贴近芸芸众生生活的就是这些似是而非的话题和观点。这些弥漫在众生生活中的思想粉尘不清除,长期吸入,可能比主动或被动抽烟的害处还要大。
(点击下方标题可查看评论文章原文) “鲁迅夹烟”被投诉事件,这篇评论拆穿了误导性论调 | 时评研究室
人民网评奔驰女司机亮证风波 作者: 付龙 媒体: 人民网 作者感言
在发布这篇短评的半个小前,我们刚刚发了一篇网评《 奔驰女司机亮证风波调查,如何确保经得起检验?》,主要是从舆论应对分析的角度去引导当地政府有效开展信息公开工作。
面对当地有关部门的最新信息发布,可以说有点“措手不及”。跟不跟?如何跟?毕竟刚刚已经发布了一篇,也不能再重复一遍。这个时候,评论的形式和内容呈现都考验着采编人员的能力。我们判断,这个时候的舆论就像一个极度口渴的马拉松运动员,需要精准的解读信息、直抵灵魂的发问作为水分来获得满足感。这个时候,直接了当,精准点穴,短平快最有效果。
于是我们抓住了“舆论不想知道她不是谁,而是她是谁”这一要点,以此为根本进一步拓展。作为急就章的这篇短评,整体逻辑还是比较完整的,但还有一些提升空间。
评委点评
不平则鸣,舆论最无法接受两种情况,一种是“冤假错案欺负老实人”,一种是“恃强欺弱霸凌小百姓”——面对“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派出所民警上门要求删帖道歉”这样极易激起公众愤怒的热搜标签,当地部门理当速查速决,努力以在场的权威信息消除不对称,避免挤牙膏。“人民网评”在这件事上系列网评的跟进,在“事件进程”上起到了很有力的推动效果。
面对种种传言,当地迅速回应“并非公安部门领导”,人民网评迅速评论称,舆论想听不是“她不是谁”,而是“她是谁”,碎片化发布信息,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工作开展和发挥回应舆论的作用。——文字短,却一针见血,点到回应的要害。“亮证奔驰女”能随手查到网民身份信息,怎么这人的身份就查不出来呢?
近来主流媒体在公共热点事件上的“快速跟进”让人眼前一亮,从人民网评在“治理吃喝”中对用力过猛的及时批评,到澎湃评论对“等上级通知”的评论,再到新华时评、央视网评、极目新闻对“溺亡事件”的跟进,主流媒体的在场,鲜明的立场,很好地形成了主流态度的共鸣与凝聚。不要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热点事件中在场的共鸣,就是最好的引导,也是在凝聚公信。
(点击下方标题可查看评论文章原文) “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这篇百字短评直击舆论关切点 | 时评研究室
作者:王兢 媒体:南方周末
作者感言
因为父亲是医生的缘故,每一起医患纠纷的舆情都会吸引我的特别关注。事实上有别于公众想象的是,医生在线下线上恐怕都不是强势方,“医闹”正是因此而发。实质上是其“维权”在线下都容易转为某种暴力/霸凌,遑论网上动动手指就可以AI生成的“新型医闹”。
这起悲剧也印证了一个本应是常识的观点:一些似乎是强势的群体或是职业从业者,恐怕并非天然就是舆论上的强者,甚至反而往往被先入为主的观念变成舆论上的弱者。这在不少舆情事件中显露无遗。这一点无分中西方都有类似情形,某些已经固化为“政治正确”的观念,在现实中往往却经不起推敲。
评论员应当做也必须做的,就是不偏不倚、中立客观,不因一时间的观点输出与情绪堆积而妄断是非。维权当然是中立乃至偏褒义的词语,但一旦“不占理也要维权”,那就非常容易演化为网络暴力,至少也是造谣诽谤甚至是诬告陷害。面对类似舆情,平台方有义务进行事实查核,公权力机关也有职责保护被网络暴力伤害者的名誉权与其他合法权益,我的评论希望推进社会大众对此的共识。
评委点评
杨哲宇 (财新传媒副主编兼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总编辑):
网暴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谓“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