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别把对名校的向往寄托在一只碗上 作者:邵萌 中国新闻网 2025年8月27日 点评【发表稿】 一篇简短而不乏哲理的评论 (点评人:刘海明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不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中西方的先哲们,不约而同称赞实践的智慧。 对于评论作者来说,如果能从看似简单的新闻事实中撷取哲理的“矿石”,再用朴素的词语稍稍点缀,就可以让评论不再平凡。 8月27日,中国新闻网刊发评论《别把对名校的向往寄托在一只碗上》,这篇评论短小精悍,却用哲理的语言,带领读者认识到某些人高校情结的“物化”,从对文凭的“临渊羡鱼”,在二手交易平台上“退而结网”,购买印有名校标识的饭碗、矿泉水之类的物件,同样达到心理需求的“浅度”平衡。 从这篇短评中,可感受到评论实践的方向:在给读者提供见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评论表达的修辞上彰显作者实践的功力。 理想的新闻评论未必都需要长篇大论,一篇短小精悍的评论,同样能够在数百字的有限空间内,体现评论的“含金量”,同时还节约读者的阅读时间,间接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 这篇评论中,“一只碗”“一瓶水”,用大众化的语言,获得了哲理的“味精”,让读者顿感评论语言的趣味盎然。有哲理趣味的简短评论,还愁没有传播力吗? 点评【对比稿】 让哲理为评论插上“趣味的翅膀” (点评人:刘海明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不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中西方的先哲们,不约而同称赞实践的智慧。 实践是知识的宝库,虽然这样的经验性知识的身价在大哲眼里有所逊色,其中蕴含的智慧却足够提升人们的专业技能。对于评论作者来说,从看似简单透明的新闻事实中撷取哲理的“矿石”,再用朴素的词语稍稍点缀,就可以让评论不再平凡。 8月27日,中国新闻网刊发记者邵萌的评论《别把对名校的向往寄托在一只碗上》,这篇评论正如作者的名字一样,用哲理的语言,带领读者认识到某些人的高校情结的“物化”,从对文凭的“临渊羡鱼”,在二手交易平台上“退而结网”,购买印有名校标识的饭碗、矿泉水之类的物件,同样达到心理需求的“浅度”平衡。 从这篇看似萌萌的评论,实则饱含着哲理的短评中,感受到了评论实践的方向:在给读者提供见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评论表达的修辞上彰显作者实践的功力。 善于从普通的现象中发现出所蕴含的哲理,看似普通的事实要素,瞬间就散发出哲理的光芒。在这篇评论中,“一只碗”“一瓶水”,自然地融入普通的信念和精神寄托上。这样。大众化的语言,就获得了哲理的“香精”,让读者顿感评论语言的趣味盎然。有哲理趣味的评论,还愁没有传播力吗? 趣味是评论永恒的法则,期待更多的作者用哲理为自己的评论作品插上“趣味的翅膀”,带领读者遨游看不见的“精神太空”。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5/08-27/10472321.shtml 来源: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ma6VNJnebQOxWO6eEZDsQ 编辑:杨泓艳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