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评论也可以用AI,关键是以恰当的方式

2025-8-26 14:50|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11| 评论: 0|来自: 红网时刻

摘要: 评论也可以用AI,关键是以恰当的方式

作者:刘海明

不久前,跟某家媒体的评论编辑聊人工智能的话题,这位编辑吐槽每天收到的大学生评论投稿中,有“AI味儿的作品多了。至于何谓“AI味儿,就是评论在形式上看似工整,字里行间散发着机械说教的味道。这样的评论,缺乏作者应有的灵气。

其实,有类似感触的何止是评论编辑,就连大学评论教师,评阅学生的评论习作,同样可能遇到“AI味儿的作业。普通的评论编辑、评论老师没有配备针对AI写作的查重软件,只能凭经验直觉判断一篇评论作品的“AI基因究竟几何。纵然这样的直觉没错,仍然没法断言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面前,只能出于自己的职业良知怀疑一下。

由此,引出人工智能时代评论实践的一个沉重话题:评论实践过程中是否可以使用AI?答案如果是否定的,显然不符合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需要追问应该以何种方式让AI助力评论实践。

技术调和的是人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经常性矛盾。不论是促进幸福的考虑还是追求效率的提高,新技术的角色在于让人类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在于AI可以模拟人类思维,辅助人类处理更多的事务。这其中,也包括写作方面的需求。

在评论写作方面,同样无法拒绝AI。评论实践应用AI,问题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方式。合乎技术伦理规范的评论实践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评论资料的收集方面,可以让AI当个粮草官AI之所以受欢迎,并非这种技术多么神秘,而在于站在大数据的肩膀上AI瞬间挖掘、梳理相关数据的能力,足以超过评论作者的知识库存。这样的数据优势无形中扮演着评论作者的粮草官角色,通过与AI对话,评论作者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备足评论写作的粮草。在AI助力下,评论写作所需的新闻线索可以全网打尽,占有的素材多了,评论的视野自然宽阔。这样的写作铺垫得越到位,评论实践的效果自然有保障。

在评论角度的提炼方面,可以让AI当个智多星评论的优势在于以观点取胜,作者对所评论的新闻事件的洞察有多深刻,角度的选择有多独特,决定着评论的新颖程度。传统的评论立论,得益于作者的瞬间感悟,即人们所说的灵感。正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评论作者感慨的是大路货的观点常有,灵光一现的观点却相对稀缺。当AI坐拥大数据,它的千里眼顺风耳功能,有能力向作者推荐相对新颖的观点。借助AI这位见多识广的智多星,可以孵化评论作者的核心观点,让评论观点显得比较睿智

在评论语言的润色方面,可以让AI当个小匠人评论写作讲究倚马可待,这是思维流畅的产物。评论表达的是瞬间的感悟,至于这样的表达是否最为恰当,关键在于作者的文采和评论行文的匹配程度。AI博众家之所长,这样的优势可以用来辅助评论稿件的语言润色。作者对于初稿的哪些语词不够满意,可以把自己的完善性需求当作作业布置给AI,机器的语言润色可以让一篇行文普通的评论变得文采飞扬

评论是可以使用AI,但恰当的方式提供的只是锦上添花。与之相反,真正负责任的评论作者,必然会重视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独特感受,跟读者分享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的写作态度,意味着AI只能是评论作者的机器助手。如果AI在评论写作中反客为主,评论的人情味势必淡化,思想的感染力也会随之下降。这样的AI应用,反而背离了人工智能时代评论实践的初衷。彰显独特性思考和个体视角的地方,只能由评论作者出列,让评论作者主导评论实践。不能让无病呻吟的“AI味儿评论,玷污了良好评论实践的传统文风


来源:红网时刻

链接:https://moment.rednet.cn/content/646942/60/15227708.html

编辑:杨泓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