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9日讯(记者 吴海刚)经编辑审核推荐与评委点评,红网“青椒评论”2025年7月优胜作品评选结果于今日出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刘德传、湖南大学舒东旭、重庆大学田昊昕、湖南师范大学李琛等同学的作品,获评为“青椒评论”7月月度佳作。 本期特别邀请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闻与传媒系专职教师王新宏教授担任评委。 王新宏,正教授级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兵团英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长期从事电视台记者和编导工作,先后担任过石河子电视台台长、辽宁省铁岭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石河子广电局党委书记、兵团视协副主席等,现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闻与传媒系专职教师。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电视奖、新疆新闻奖等各种奖项上百个,指导学生获得各类赛事奖项上百个。有着丰富的新闻工作、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7月青椒评委王新宏教授。 红辣椒评论:能否从整体上概括下,在红网7月份的“青椒评论”作品中有什么亮点,又有哪些不足?您的建议又是什么? 王新宏教授: 亮点: 选题够“痛”: 专挑大家关心的“硬骨头”啃,比如医学生救人被骂、查个信息要交22万、AI盗版判刑这些事,够辣、够痛。 分析够“深”: 不是光骂街,关键能讲道理。像说取消绩点不是简单降分,得看评价准不准;说公职人员兼职送外卖,既肯定劳动光荣,也提醒要防腐败风险。 三观够“正”: 该撑腰的撑腰(比如救人学生),该批评的批评(比如乱收费),讲法律也讲人情。 不足: 选题面略窄:高校选题多,关注百姓民生的较少。 观点有“撞车”: 好几篇都围着教育说事,角度容易重复。 光写不行,缺“互动”: 写完了就完了,没怎么跟读者聊起来,也没弄点好玩的(比如小视频、互动图)让更多人看。 建议: 多挖民生料:受众群最多、关注度最高的是民生,可以在这方面多选题。 吵吵更健康:找一些热点话题(比如福耀科大分数高),让两边学生“打擂台”,正反观点都亮出来,类似网上辩论赛。 玩点新花样: 把好评论变变样,做成短视频、互动小游戏(比如算算绩点改革到底划不划算),让大家爱看爱转。 红辣椒评论:在您看来,一个好的评论选题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因素决定着评论作者找到选题的效率,评论作者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选题意识? 王新宏教授: 好选题啥样? 关大家事: 很多人关心、影响大(比如公职人员兼职、看病难),其实就是民生事。 有争论点: 大家看法不一样,吵起来的(比如“无证”救人该不该?)。 刚发生的: 趁热打铁,别等凉了(比如AI侵权案刚判就评)。 能挖深的: 一个小事能扯出大问题(比如查信息要22万,暴露基层管理乱)。 找选题咋快(提高效率)? 盯紧政策变化: 新政策一出(比如教育、医疗改革),马上想想有啥可争论的。 “潜水”看真实声音: 别光看大新闻,多逛逛贴吧、本地论坛、朋友圈,甚至多和身边人聊天,看普通人聊啥烦心事、新鲜事。 咋练“选题眼”(选题意识)? 多看多学: 死磕《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这类好评论,学人家怎么抓问题。 多动手练: 每周固定练——1. 盯一个热点;2. 找篇好评论看看;3. 自己试着写出短评。 常互相批: 加入学校评论社团,大家互相挑毛病,不同专业的人一起聊,思路更开。 红辣椒评论:作为青年评论作者,如何使自己的评论角度更独到一些? 王新宏教授: 反着想想: 大家都骂A,你想想是不是B也有问题?比如“609分被误录”,别光骂学校,想想那填志愿系统是不是设计得坑人? 从小角度看大问题: 找个具体的小物件、小场景切入。比如“动物园许愿池硬币堆成山”,别光说游客素质,说说年轻人为啥爱扔硬币许愿?是不是压力太大? 用点“专业工具”: 学点别的学科知识来用。比如分析“短剧碰瓷华为小米”,用点传播学知识,说说是不是平台算法故意推这种吵架内容博眼球? 举“刁钻”例子: 看到“豪宅里慰问贫困生”被骂,你可以写:“作秀慰问背后:基层干部的‘绩效’是逼出来的?” 分析一下是不是上级考核逼得基层干部只能搞这种“面子活”。 红辣椒评论:AI时代来了,评论写作是否该运用生成式AI?或者如何评价生成式AI对评论的影响? 王新宏教授:能用,要用,但得会用!有先进武器就要用,有手机为什么还要用传呼机?有汽车为什么偏要骑马走路?有机关枪为什么偏要用冷兵器? AI时代,评论员更值钱的本事是啥? 一是会“使唤”AI: 能给它下精准指令,比如“列出三个反对公职人员兼职的理由,然后挨个反驳”。 二是有真货、真调查: AI写的东西干巴巴,你得往里加“料”、加足够的真材实料——比如采访个外卖小哥说说兼职感受、人生经历、家庭生活等等,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记住:AI是“笔”,你才是“脑”和“心”! 观点、情感、对现实的深刻理解,AI搞不定。 红辣椒评论:您如何评价“青椒评论”,对于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何建议? 王新宏教授:是“好苗圃”: 全国大学生都来投稿,培养出不少能写、善思考的年轻人。 形式灵活: 不光文字,也有视频、漫画评论等,路子不窄。 有益社会:培育青年,针砭时弊;揭示真相,弘扬正气。 以后咋更牛? 多讲人的故事: 多关注各地关于民生的热点或现象,紧跟热度、深度评论。 给点“科技狠活”: 做个“青椒小助手”工具,能看哪个选题最近最火(比如“福耀科大”搜索热度),画出争议点地图。 玩起来,学起来: 跟大学合作开课、搞工作坊,组织评论网课,教学生怎么拍评论视频、怎么做数据图表,不光会写,还要会做。从本期作品看,视频普遍比较弱,提升空间大。 核心要点:别光当“写字台”,要成“思想角斗场”! 鼓励学生用身边真实的东西(比如那个农民工大爷写的《我的母亲》手稿)去讲大道理,让评论更有温度、更独特、也更打动人心。 青椒评论要“辣”得有道理、“辣”得有味道、“辣”得有后劲。撬动年轻人那股较真儿、敢说的劲儿,才是最值钱的!多搞点新花样,不断创新路子,年轻人一定会更喜欢。
原网址链接: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646942/52/15209481.html
编辑:张家乐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