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未必接地气。 公众号《保定晚报》改名了,改了一个朗朗不上口还不好打出字的名字:新畿辅。 好好的保定晚报,这么多古城人喜欢的名字,为啥非要改呢?改就改个更好听更接地气的名字啊,为啥非叫新畿辅?自己搜都费劲,要想跟人推荐就更麻烦了,搞不好人家以为是新基辅,是乌克兰的账号呢! 一个面向最广泛市民、追求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地方都市媒体公众号,抛弃了深入人心的“保定晚报”四个大字,披上了一件生僻、晦涩、散发着故纸堆气息的“新畿辅”外衣。这操作,简直比保定老城区的单行道还让人摸不着头脑,堪称一次教科书级的“品牌自杀”。 一、 传播学常识?不存在的! 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今天,一个名字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是好记、好懂、好传播!“保定晚报”,简洁明了,地域属性强,媒体属性清晰,几十年的积累让它自带流量和信任感。 而“新畿辅”呢?生僻字当头,语义模糊(“新”在哪?“畿辅”指谁?),与“晚报”功能定位严重脱节。本地大爷大妈看不懂,外地朋友更是一头雾水。想推荐给朋友?光解释名字就得费半天口舌。这等于亲手拆掉了自家最便捷的传播入口,把用户拒之门外。 你看人家新华社,搞个小号叫《新华社快看》,多简单明了?再看那些被网信办取缔的违规账号,有多少是拿地名来冒充官方号才被取缔的?保定晚报倒反其道而行之,明明是官方账号,偏要改个显得高大上的个人自媒体账号名,这是嫌自己的影响力太大了吗? 二、 文化自信?还是文化自卑? 官方解释改名是为“传承保定历史文化底蕴”。听起来冠冕堂皇。但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让传统活在当下,服务于今人,而非简单粗暴地挖出几个生僻古词当“遮羞布”。“畿辅”固然是保定的历史标签,但它能代表保定鲜活的城市脉搏、市井烟火和当代精神吗? 《保定晚报》的核心价值,在于记录和讲述此时此刻保定人的故事。抛弃“保定”这个最核心、最具现实意义的IP,去拥抱一个连本地人都需要科普的古称,这不是文化自信,恰恰透露出一种对自身当代城市身份认同的迷茫和对生僻字眼的盲目崇拜。难道“保定”二字本身,还不够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分量吗? 三、 脱离群众,自娱自乐 地方媒体,根在地方,魂在群众。“保定晚报”四个字,是连接媒体与市民最直接的情感纽带。一声“看晚报了吗?”是多少家庭的日常。 如今,强行割裂这份情感连接,用一个冰冷、疏离、充满“学术感”的名字取而代之,无异于自断根基。决策者或许在会议室里为这个“高大上”的名字沾沾自喜,却全然不顾它在普通市民中引发的困惑、疏离甚至反感。这暴露了某些传统媒体转型中致命的病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自说自话。在媒体融合的深水区,这种“何不食肉糜”式的任性改名,只能加速自身的边缘化。 “新畿辅”,更像一个圈地自萌的文化符号,而非一个面向大众、服务市民的新媒体平台。这次改名,非但不是一次“华丽升级”,反而是一次方向性的迷失和品牌资产的重大流失。它丢掉的不仅是“保定晚报”这个金字招牌积累的认知度和亲近感,更可能丢掉的是与这座城市、这里的人民最宝贵的情感连接。 保定需要的是能讲好保定故事、发出保定声音的媒体,而不是一个沉溺于故纸堆里、名字都让人叫不出口的“文化标本”。放下无谓的“文化包装”焦虑吧!请“新畿辅”的操盘者们听听街头巷尾的声音:把“保定”还给我们,把“晚报”的烟火气找回来!否则,这场“新瓶装旧酒”且标签模糊的改名闹剧,终将成为地方媒体转型路上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反面教材。 来源:微笑谈(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