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总决赛7月23号举行。从片区赛中脱颖而出的15位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用生动语言带来一个个记录时代、传递温暖的职业故事,展现新闻从业者风采。经过评比,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第1眼TV陈正直,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王祥,当代党员杂志社王柏林,巫山县融媒体中心熊威等4名选手入选全国比赛。 巫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熊威讲述了《没有星星的“星空与山音乐会”》,今年“六一”,三峡库区绵延的群山之中,83名孩子向着漫天乌云伸出手中星光,一场不见“星空”的“星空与山音乐会”启幕。当台下2000多名观众挥舞着手机,汇聚成璀璨星河的那一刻,95后青年教师庄济宇眼眶微红,他终于实现了四年前和孩子们许下的心愿,在大山里举办一场音乐会。 渝中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谭俊讲述了《棒棒教我“扛”新闻》,他拜师朝天门棒棒冉光辉,体验采访务工者工作生活的故事。冉光辉“肩上扛着生活,嘴里含着自己,手里牵着未来”的话语打动和感动了无数人。15年的跟踪采访,让记者感悟到:好故事的生命力不在华丽的辞藻,而在于故事里倾注的温度与敬意!冉光辉的采访故事告诉他,时代在变,但人们对奋斗的敬意、对爱的共鸣、对生活的追问永远不会变。只要我们愿意穿上别人的鞋,走过他们的路;只要我们像冉师傅扛货一样,把故事“扛”进观众的心里—好故事就永远有市场,承载我们更深沉的情感。真正的故事在笔下,更在脚下;最好的讲述,是“说给他听”,更是“活给他看”。 万盛经开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澜馨以《一片玻璃的分量》讲述了一名媒体人、一名记录者,亲眼见证什么是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突破。在看似轻巧的玻璃背后,是实验室里彻夜不灭的灯光,是生产车间里反复打磨的专注,是无数人在岗位上日复一日的坚守。通过故事她深深明白:一片玻璃的分量,从来不能用克数衡量。它是打破垄断时的一声呐喊,是挣脱“卡脖子”困境的一次次突围,更是“中国制造”四个字里藏着的骨气与底气,是一个民族从跟跑到领跑的倔强,更是托举着1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梦想和使命。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广播记者关秋瑾《防空洞背篓助农空间》讲述了为轨道交通4号线“背篓专线”录制方言报站的故事。如何让卖菜的婆婆爷爷们感受到这份温暖?她给出的答案:不在录音棚,而在车厢里。作为一名广播记者,未来,她愿紧握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为这份人间烟火奔走,用声音去传递温暖,让爱的回响在巴渝大地上生生不息! 荣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杨光讲述的《一只卤鹅的“破圈”记》,通过手机剪辑了全网第一条“卤鹅”投喂新闻短视频,火爆出圈。让他感悟:如何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不需要刻意雕琢的惊天壮举,当每个平凡人都拿起“生活的话筒”,这片土地的故事便会以更加丰富、更加生动的面貌展现在世界的面前。真诚地活着,认真地热爱,更能打动人心。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第1眼TV记者陈正直讲述了《今日关注 :一直关注》,作为这个建设性舆论监督栏目的一员,他读懂了“关注”两个字的千钧重量。镜头永远带着光芒,脚步永远踩着地气,为百姓发声,为公正开路——这就是一个新闻人应有的正直与担当。 当代党员杂志社王柏林讲述了《跨越时空的“雪域寻亲”路》,他参加西藏洛隆县为49位重庆籍烈士寻亲活动的报道,告诉大家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温暖的传递者。 重庆日报记者王祥,以《腿到不了的地方,思想可以》讲述自己故事,他10岁时左腿截肢。一路上,很多人都说他不幸,但他热爱新闻工作。当他拿到记者证的那一刻,他明白:能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能用文字让素不相识之人感受到一丝公平和正义,这就是他的幸运和幸福吧。他通过故事告诉大家,新闻评论的意义所在。 好记者,肩负时代使命;好故事,激荡前行力量。记者们用脚力丈量时代,用眼力捕捉真实,用脑力思考民生,用笔力书写担当,真情动人地展现了重庆发展的壮阔场景。 自重庆市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自启动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踊跃参与,经过三大片区的激烈角逐,15位优秀记者参加总决赛。最后经过评比,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第1眼TV陈正直,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王祥,当代党员杂志社王柏林,巫山县融媒体中心熊威等4人入选全国比赛。 来源:重庆记协(公众号) 编辑:杨泓艳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