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要求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的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杜绝抗战题材微短剧悬浮设定、幼稚剧情、伪主题创作等不良倾向。 ![]() 《管理提示》中提到,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微短剧成为大众表达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极大丰富了主旋律表达的维度。但近期一些涉及抗战内容的竖屏微剧出现极强人设,剧情过于追求所谓戏剧张力等问题,让用户产生“神剧”观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抗战真实历史的消解和虚无,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为发挥微短剧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的积极作用,防止在涉抗战微短剧中出现低级红高级黑,国家广电总局提出三个避免、一个杜绝,紧急叫停四类微短剧: 1、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 2、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 3、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 4、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 7月11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 其中提到,近两年微短剧行业在广电总局政策引导下取得明显成效——近两年来,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微短剧向上向善,鼓励创作范式、传播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取得明显效果。 微短剧价值导向问题基本得到扭转,品质持续升级,行业持续繁荣,不仅为影视从业者提供了文艺创新的机遇,也使普通大众创作者通过参与视听文艺作品创作进行自我表达成为可能。 但近期微短剧行业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近一段时间,少数竖屏微剧制作机构和播出平台为所谓“爆款”打出怪招、险招,出现过度娱乐化的苗头倾向。 个别微剧甚至打着艺术想象的幌子,对现实生活和逻辑任性编织、随意解构,甚至儿戏化、幼稚化、反智化,影响微短剧行业共同努力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 对此,广电总局提出管理提示—— 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要落实监督责任,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的主体责任,坚决守住艺术创作底线,坚决杜绝极端“反智”“雷人”“离谱”的人设、剧情等。 同时,持续激活大众创造创新能力,开辟专门频道发现和推荐来自端原生等渠道的优质微短剧,拓宽微短剧题材类型,优化平台算法,形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良好局面。 以下为《管理提示》详情内容: ![]() 3月1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呼吁各省级积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创作要“接地气”,不能悬浮,要回归生活、回归艺术本身。在管理提示中提到三点:一是“爽”不是微短剧的代名词,微短剧创作不能一味求爽。管理提示中讲到“‘爽’能引发舒适、愉悦,以较强的代入感满足受众达成心愿的心理需求,但切忌沉沦于‘怼’‘打脸’等泄愤式表达、‘全能正派’‘极端反派’等人物设定。”二是“穿越”“重生”不等同于艺术想象,微短剧创作不能百无禁忌。“‘穿越’‘重生’等时空错位的创作手法能和丰富短篇幅文艺作品戏剧性”,进一步讲到“但切忌沉迷于恣意编织和过度娱乐化表达”。 三是“狗血”“低俗”不应成为爱情的引线,微短剧创作不能脱离现实。文件中讲到“言情剧往往以男女主俊美的外表、曲折的过程、细腻的情感,满足受众对爱情、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心理需求,但切忌沉溺于套用低俗、狗血的设定,应当倡导正确的婚恋观,不回避人的局限性,不脱离生活的多维度,展开立体刻画,并赋予文明和温暖价值底色”。 以下是原文: ![]() 来源:传媒时评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