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网友投票及专委会专家综合评议,6月评论佳作榜单出炉! 后续,我们也将点评、推广更多优质新闻评论,助力新闻评论界更好引导社会舆论。 月度好评论 “横渠四句”是什么意思?董宇辉能不能说? 作者: 沈彬 媒体: 澎湃新闻 作者感言 聊这个冷门话题,算是搔到哲学系老学生的痒处了,我就不困了。我翻书、下论文、做笔记,写这篇稿子的认真程度,不亚于当年写中哲作业(事后还买了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毕竟谈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柢,是严肃的事。我想通过评论让公众了解,“横渠四句”不是专属于网红的轻佻、吵架的口水,还有儒学的道统、中国人的本体论。 这世界有敷衍的“崇高”,有盲从的“伟大”,有起哄的致敬,也有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感动。 在澎湃评论微信公号后面,有个农村基层工作者留下了很长的话,大意是:自己的工作虽“琐屑”,却和当地村民息息相关,“为生民立命”就这么支撑着他的信念。“不要蛀空那些带给我们崇高感的词句”。 评委点评 曹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篇评论吸引我关注的地方在于“知识和思想含量”,跳出网红口水之争,把“横渠四句”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以及在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谱系、在中国文化道统学统中的位置讲清楚了。不读一堆书,不刷几篇代表性学术文献,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整体认知视角,很难写出这篇深度好文。这是一种知识普及,普通人一般不会读学术论文,但会读报章评论,评论是“传播思想播撒文明”的关键中介,让人们不仅吟念“横渠四句”,更知其所以然、从何来! 评论是一种需要知识(不仅是常识)支撑的文体。人人都有常识感,但常识之间会打架(典型如“两小儿辩日”中的常识冲突),常识的说服力是不够的——所以要上升到知识,很多评论之所以被称为“空洞的大道理”,口水评论,道学评论,正确的废话,就在于缺乏知识。知识,是经过论证的、有科学担保的信念,评论中的知识包括个人知识、情境知识、在地知识和专业知识,这篇评论就充分调用了积累的专业知识,让对横渠四句的讨论超越了口水,而上升到思想、思辨的层次。 (点击下方标题可查看评论文章原文) 地下室支帐篷避暑,再不装空调就影响大学招生了 作者:柯锐 媒体:新京报 作者感言 宿舍空调这事,这次不是发生在传统的南方“火炉”城市,而是东北城市。就评论而言,这件事可以评说的“点”不止一个,例如学校管理者观念陈旧,学校后勤配套设施落后,“00后”学生对住宿条件的重视等等,但是,一篇时评不能面面俱到,要避免火力分散。“评一件事,说一个理”,千字文章能把一个道理说清说透,就算是完成使命了。 查阅资料时,我发现东北部分高校学生宿舍装空调成为招生亮点的新闻,两相对比,这个评论的“点”就凸显出来了。于是论点就落在了“再不装空调就影响大学招生了”,集中火力来讨论空调和学校声誉口碑的关系。 这一观点,比通常的批评学校配套设施落后、不重视学生权益,算是往前迈进了一小步,出了点“新”,也一定程度体现了评论的预警功能。 评委点评 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评论的建设性,是评论编辑的基本理念。这样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至于如何理解评论的建设性,看似不证自明,实则有着巨大的探讨空间。 在我看来,评论的建设性,就是评论的预警功能。好的评论,思想性就是观点的预见性,预见的核心是向读者发出预警,让他们从评论的论证中,发现深层的问题,通过采取应对措施,避免类似问题的再度发生。 评论的预警功能需要评论作者吹起预警的号角。这样的评论冲锋号,需要作者从一个具象的事实中,看到普遍性的问题,通过评论,向全社会或者某个行业领域发出预警信号。 6月27日,《新京报》的快评《地下室支帐篷避暑,再不装空调就影响大学招生了》,略带悬念的标题,帐篷避暑的叙事,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新闻由头并不复杂,评论的由头是东北地区某高校学生的夏季生活。作者将传统观念的“夏天不热”,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生长环境结合起来,“热与不热”的相对性,点出了上年纪者的“热与不热”的概念之别。在这样的观念代沟中,道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高校如何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 上一代人的不热与下一代人的热,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地区,时空中的人发生了变化,对温度的感知力也发生了变化。作为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对学生宿舍的管理理念如何与时俱进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议题。 这篇评论通过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学生宿舍管理对比,让读者看到东北地区高校学生宿舍装空调并非新鲜事,在此基础上,作者更进一步,直接点明“空调影响高校口碑”。把空调与口碑关联,诉求得不到满足,口碑就从“斗室”扩展到大学校园,再辐射到一所大学的声誉上。这样的层层递进,能让读者尤其是高校管理者意识到学生宿舍空调非小事。当一篇评论能够传递出这样的预警信号,就足以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评论好不好,要看评论的预警功能是否“缺岗”。预警功能没闲置,评论的传播力强了,评论的威力和媒体的尊严也就立了起来。 (点击下方标题可查看评论文章原文) 整治违规吃喝层层加码也是一种“甩锅” 作者:于永杰 媒体:北京青年报团结湖参考 作者感言 “违规吃喝专项整治”开展以后,在一些基层地方出现了层层加码等现象,类似的统一行动中出现这种泛化和加码的倾向,其实不是第一次了,这些现象背后也都有着深层的共性原因。 解读这一现象,要求写作者对于基层政治生态和官场风气有长期和深刻的观察,才能敏锐地发现层层加码看上去高度重视,其实是一种自保和甩锅的“技巧”。处理类似涉及基层的题材,写作者最好事先能同基层干部聊一聊,直接对话能带来那股“地气”,这同只看新闻报道写出来的评论是不一样的。 此外,写作者还应重视对典型案例的多角度分析,鲜活的案例中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基层生态,将其“解剖”透彻了,能取得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写作效果,这比干讲道理要更能吸引人也更能说服人。 评委点评 刘海明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不可怕,发现了问题,及时矫正了偏颇就行。个人的过失是这样,社会的共性问题也是如此。同样是矫正问题,社会问题的矫正更容易引发次生问题,因为要让集体准确理解如何矫正问题,需要读懂社会治理的精神。吃不透精神,矫枉本身就是一件冒险的集体行动。 最近一段时间,禁酒令引发的次生问题,正在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整顿违规公款吃喝,异化成禁止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聚餐,这样的做法矫枉过正,自然很有评论价值。团结湖参考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整治违规吃喝,层层加码也是一种“甩锅”》,无疑是这类评论中的佼佼者。 这篇让人称赞的理由是,作者不仅抓住了真问题,及时回应舆论关切,更重要的是敢于对矫枉过正说不。这样的立论,彰显的是当代新闻评论应有的姿态。 当前,评论界的内卷化现象日渐明显,评论的内卷式竞争追求的是时效和流量,有意无意回避了对真问题的关注,忽视了对问题实质的剖析。好的评论,不仅要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更在于发现连环性问题,通过理性的力量把问题的本质用大众化的语言呈现给公众。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媒体和评论作者有敢于直言不讳的道德勇气。应该说,《整治违规吃喝,层层加码也是一种“甩锅”》正是这种佳作。 (点击下方标题可查看评论文章原文) 以平常心看“农民工参加新书发布会”即可 作者:任凯 媒体:纵览新闻 作者感言 6月25日,一名来自河南濮阳的民工大叔刘诗利,因出现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陈行甲新书发布现场,相关视频经由社媒传播,意外走红,感动无数网友。“脚踩泥泞却依然仰望星空”这是社媒上对刘诗利的评价,在我看来,严肃评论不能迎合网友的情绪,停留于廉价感动,而应该在思考停止的地方继续向前掘进。 农民工大叔、年近六旬、初中文化、满脸褶皱,这些成为舆论聚焦的标签。此刻我敏锐意识到,对刘诗利过度关注,也存在着一种凝视和偏见,好像阅读和写作是一个小圈子的事,农民工的参与,强化了这种反差性。于是,我另辟蹊径,反弹琵琶,给爆火的“刘诗利现象”泼了一盆冷水,呼吁网友们平视。 我深知,流量惯于造神,也善于毁神,平视是为了不过度打扰,不投注异样的凝视,而是只道是寻常,不因身份差异,而享受某种“特殊待遇”。真正的尊重来自无声的平视,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松弛感。 评委点评 张涛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在信息过载和口水泛滥的流量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引流进而成为顶流?考验主流媒体评论的硬核能力。这不仅要看主流评论在重大舆论事件中的引流能力,也要看其在常规舆论热点中的常态言说能力,于寻常中见不同寻常,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常识中发掘误识,在共情中发现偏见,从而提升社会的观念水位。 这篇评论没有沿着流量逻辑顺手点赞,对新闻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而是冷眼观之,提醒人们不能停留在从众式的围观和廉价的点赞上,而是反其道而思之,提出:我们不希望“农民工参加新书发布会”成为新闻,他们不需要所谓的“特权”,给予他们无声的关注即可,不要给他们投射或欣赏或称颂的眼光,而是“只道是寻常”就行了。农民工不是他们的身份标签,取而代之的是一名普通市民、普通读者。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或许能使他们感受到更松弛,摆脱被“特殊关照”带来的局促和不安。 这种另类视角以及开脑洞的洞见,应是我们主流评论应有的姿态。 来源: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