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好评中国·苏州行”暨第20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国内评论界知名人士、高校专家学者、红网第10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评委代表、获奖作者代表以及红网评论作者代表等六十余人与会。 ![]() 研讨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二级教授赵振宇,围绕《高校与媒体联手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实践与思考》主题发表演讲,分享其见解与经验。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二级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评论》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此前任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特别奖,组织策划的多媒体报道受到中宣部部长的好评。 ![]() 以下为讲话原文: 高校与媒体联手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一、如今,新闻学院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2001年1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开国内风气之先,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 新闻学院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2005年
11
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首届国际新闻学院院长论坛上,来自中国和世界近60家新闻院系共同签署的国际新闻教育界第一个共识性文件——《北京共识》中这样描述了新闻教育的目标:“新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新闻工作者。” 这一目标,体现了当今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认识,也为新闻教育的改进创新提供了借鉴。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指出“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新华社记者采访后报道:“锻造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更多到一线、循规律、出佳作。”“到一线”,就是到新闻发生地,到可以发掘新闻的地方;“循规律”,即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新闻报道规律;“出佳作”,指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全面,鞭笞邪恶、弘扬正气,有利于推动问题解决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所以,我们今天谈到全媒体人才培养时,不但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还要到一线、循规律、出佳作。 为更好培育新闻人才,我在《中国记者》2016年第4期刊发《做勇于担当、善于传播的新闻人》一文,在该文中我提出了以下三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其一,认清形势,勇于担当,是新闻人的根基; 其二,开拓创新,善于传播,发挥新闻人的聪明才智; 其三,到一线、循规律、出佳作,为新时代作出新贡献。 二、新闻学院如何培养“有新闻人味道”的新闻人才? 2005年时,我发现我所在新闻学院的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 2005年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一文,并提及了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讲的话: “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 在文章中,我指出:当时新闻学博士教育距离实践太远,作为一名新闻学博士理应要懂一点最基本的新闻业务,就像医学博士要求会看最一般的疾病一样。如果新闻学院培养出来的新闻学博士连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这将是新闻教育的失败。 该篇报道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和讨论,先后有30多家报纸、网络媒体转载,包括新浪、网易、新华网、中国青年报、央视论坛等,有赞同、支持的,也有质疑、诘问的,声声不断,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署名评论《为何出现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学博士?》、信息时报发表短评《不会写消息算啥新闻博士?》、央视论坛网络版刊发《从新闻博士不会写消息说起……》电视评论,等等,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我认为,出现“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学博士”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生源,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跨学科考入新闻学专业的人很多,这些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对新闻实践基本不了解; 二是考试,博士入学资格考试中没有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提出要求; 三是教学考核指标,许多新闻学专业教师本身对新闻业务知之甚少,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如何渴求学生能够动手? 我认为,在高等教育中,教师考核既要有论文、著作、课题和教学等方面成果,还应该有实践环节和实际本领。否则整个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就很难实现有效衔接。 在2023
年高考时,有人关于新闻专业的偏颇言论,让新闻院系的招生颇受影响。我们在予以反击的同时,是否可以想一下,同是“支撑学科”的其他学科,为何没有受到这样的“高论”待遇?一个学科是否能进入“支撑学科”,靠的是实力。新闻学作为“支撑学科”的作用和影响力,要靠新闻学院和媒体人共同努力去实现、去坚守、去弘扬。 一个学科是否能进入“支撑学科”,不是靠领导人的讲话和红头文件决定的,靠的还是我们在学科群和社会上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和影响力。新闻学作为“支撑学科”的作用和影响力,靠新闻学院和新闻媒体人士共同努力去实现,去坚守,去弘扬! 不论是支撑学科还是其他学科,任何一个学科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它应表现出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品性。不然,要你这个学科还有什么意义?新闻媒体的记者(包括编辑、评论员、制作、策划人员等)应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和守望者;而新闻学院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有“新闻人的味道”。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发表过新闻学院有必要向医学院学习的观点。医学院的临床教授大都是门诊的主任医师,他们具有看病和教学的双重岗位资格。医学院对他们的考核包括教学、临床和科研三项指标。医学院教授这种岗位角色的互换和融通,有利于他们的教学、临床和科研。有医学院人士提出,医学博士生如果不会独立地完成简单的看病或做手术,即使完成了论文,仍将被视为不合格。 三、新闻学院该怎样培养新闻人? 不忘初心,说的是新闻人的理想信念和职业使命;勇于担当,是不忘初心的历史再现,说的是面对困难和险境,要有一种勇气和责任;善于传播,强调的是新闻专业有别于其他学科、凸显本专业特质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巧,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一种实践本领。 勇于担当,才能讲真话、道实情、扬善惩恶,成为社会的瞭望者、促进者;善于传播,才能做前人和他人没有想到和做到做好的新闻,取得更好的报道效果! 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也需注意,新闻评论是“一项需要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质”。 此前,华中科技大学就开办新闻评论班、首创新闻评论团、打造新闻评论特色课、建立新闻评论人才培养体系、成立新闻评论研究中心。2018年12月25日教育部发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 目前,我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新闻人味道”: 其一,提高新闻报道的发现力。 其二,提高新闻报道的策划能力。 其三,写好评论,讲好真话。 四、两条建议 1.实施“双证上岗”的培养机制 从2001年至今,20多年过去
,新闻学院与新闻媒体的融合关系,能否走出实质性的一步,即在某些院系或专业或课堂实施“双证上岗”培养机制,即新闻学院应该拥有一批或几位既有教师证又有记者证的授课老师和他们使用的授课教材及考核方式。现在有一批媒体老总和资深记者步入高校,已经展示了他们的职业特性,给新闻学院教学带来了生机活力! 2.对调入新闻院系的资深新闻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从2023年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向符合条件的从事新闻相关工作满30年的资深新闻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证章,调动了广大新闻工作者使命感、责任感和积极性,促使他们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善于传播,社会反响良好。 随着形势的发展,近些年来,有一批批在新闻单位工作多年的资深媒体老总和记者加入新闻院系教育的行列,为发展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继续作出他们的特殊贡献。承认他们新闻工作的连贯性,向其中符合工作年限条件的人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有利于调动他们继续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为此,我建议:将原先在新闻单位工作的新闻工作者调入新闻院系之后从事教学研究的时间,也计入新闻工作时间,并参照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证书证章的相关规定,向符合工作年限条件的调入新闻院系的资深新闻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证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时间则最终评判着人们认知和实践的是非功过、真伪优劣。 新闻学院当为培养有新闻人味道的学生,作出新时代新理论指导下的新实践! 让我们在交流和互通中结成友谊,在探讨和争鸣中发现和促进真理。 谢谢大家!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