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新闻业的冲击深刻而复杂,这种冲击呈现出一些全球共性特征,如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商业模式的颠覆、流量驱动的困境和受众注意力的分散等。但同时,新闻业危机又因各国传媒体制和文化的差异而展现出独特面貌。比如,自媒体的兴起侵蚀了传统新闻业的边界和管辖权,但在我国,传统媒体仍占据制度优势。因此,聚焦中国新闻业的变迁,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语境和传媒制度中审视,分析其中的“变”与“不变”,才能厘清新闻业与技术、社会和制度之间的关系,也才能深刻理解我国新闻业独特的发展逻辑。 在应对虚假新闻和后真相挑战方面,全球新闻业都面临着重建公信力的课题。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和对真相的追求是重塑媒体公信力的共同路径。这一命题引发三个重要维度的思考:第一,在重大社会议题和突发事件中,专业媒体如何快速响应以避免失语和缺位;其二,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新闻媒体如何保持客观理性的专业表达;第三,在碎片化、情绪化、流量化的传播环境中,深度内容如何突破注意力争抢的重围。这些不仅是新闻业必须直面的挑战,更是学界探索新闻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议题。需要强调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新闻业社会功能的再确认,即在后真相时代,专业媒体应主动承担起事实守护者和理性倡导者的社会责任。 但传统媒体面临的新形势是,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原有的渠道垄断,重构了整个传播生态的权力结构。新兴传播主体的崛起形成了多中心的内容生产网络,不仅为边缘群体提供了表达渠道,也使一些长期被忽视的议题进入公共讨论空间。这些非制度化的话语实践正在持续挑战传统媒体的叙事权威,推动着新闻业不得不进行深层次的范式革新。比如,突破既有的行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在话题“可见性”、表达方式和传播形态等方面展开创新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新闻业在新时期改革的动力。 此外,传播主体多元化也带来了共识危机。在新闻行业内部,新闻价值共识的碎片化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重塑新闻业的核心价值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由新闻从业者自发形成的专业讨论社群通过业务讨论和深度案例评析开展着促进共识的尝试性实践。这些社群中,不仅有新闻从业者,还包括非机构媒体从业者、学者和各专业领域的从业者,讨论内容从选题价值到采写规范,从专业理念到操作技艺,这种基于专业理念的对话正在为重建行业共识孕育可能。 在新闻行业外部,为了寻求解决共识危机的路径,不少学者已经从追求统一的“共识”(那往往隐含着某种话语权力)转向强调相互理解的“共通”,来建构公共对话的新范式。“共通”的核心强调真正的沟通不应是追求话语的同质化,而是应该理性地对待分歧。新闻业如何在这一进程中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展开“和而不同”的沟通实践,以“明亮的对话”来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包容,也是探讨新闻媒体参与塑造良性公共生活的重要课题。 (李东晓,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文刊于《新闻记者》第6期,是“新闻与公共生活”学术沙龙笔谈之一。)
原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_4w8tw2LQr9QlJpskWKWA
编辑:张家乐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