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卓伦 2025年07月02日 20:37 北京 标题已修改
6月13日凌晨3时,一阵尖锐刺耳的手机警报将我从睡梦中惊醒——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先发制人的突袭。很快,伊朗以大规模导弹袭击进行报复。在我所负责报道的以色列,导弹从伊朗接连不断发射过来。而在战火的另一端,伊朗也深陷重压,艰难支撑。12天的激烈交火,死伤惨重。
一个又一个导弹来袭和紧盯动态的不眠之夜,将我再次推入这个剧烈震荡的局势中心。
今年是我在中东工作的第五年,在巴以地区工作的第四年。这样因突发事件而彻夜无眠的夜晚,我已记不清经历多少次了。尤其是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600多个日夜仿佛在不断重演:我目睹了太多刻骨铭心的瞬间,却也常常感到自己的记忆被无情磨平。每天面对的内容似乎都非常同质化:战况简报、警报弹窗、伤亡数字和军方声明,日复一日。而那些与战地新闻紧密相关的时间节点,也成为记录工作轨迹的坐标。

□ 6月24日,应急和救援人员在以色列南部贝尔谢巴的导弹袭击现场开展工作(新华社/发)
从最初踏上中东土地时的相对平静,到亲历几十年来最惨烈的哈以冲突、目睹黎以边境局势骤然升温、记录与也门胡塞武装有关的交火愈演愈烈,再到如今以色列与伊朗规模最大的军事对抗,我一步步走进持续燃烧的地缘旋涡。从31岁到36岁,在很多人看来可以安放青春与生活的年华,我选择了这片充满伤痕的土地。
“你一个女孩子,真勇敢!真不容易!”“你一个女孩子,快回来吧!”
坚守战地几年来,这是我经常听到的声音。近期随着以伊局势急速恶化,我又收到不少这样的留言,这让我不禁问自己——战地女记者的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还是一种被赋予特定想象的角色?
几年前申请驻外工作时,我毫不犹豫地想,应该选择“酷一点”的地方——像新华社的许多前辈那样,去记录一段复杂的历史。如今事实证明,见证了最激烈的战火、最复杂的局势,这些经历几乎像又读了一次大学。不同的是,课堂是废墟,教材是战事。那些奔波与煎熬、汗水与热泪,甚至深夜里独自默默崩溃的时刻,都深深刻进了生命体验中。
2022年2月24日晚,我抵达耶路撒冷。那一天,恰逢俄乌冲突爆发,世界另一端硝烟骤起。而走进的这座城市,也从未真正平静过。夜幕下的耶路撒冷街头,流动着一种冷静而克制的气息,仿佛随时可能被打破。几天后,我在街头听到几声枪响,后来证实是有人持枪袭击。而这样的事件,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控制的许多区域内,频繁发生。
“巴以冲突”这个说法常被提起,现实中远不止大规模交火。事实上,在我抵达巴以地区后的几乎每一天,小规模的袭击和暴力都在持续发生。而2023年10月7日爆发的这场大规模冲突,只是长期积压的矛盾剧烈爆发。从那天至今,战火已经燃烧了600多天,造成5万多人死亡。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伤亡数字,都已超过二战后的历次中东战争。
我完整经历了巴以地区近年来的历史性事件,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关键节点。在战火中,记者不只是记录者,他们敲下的文字和拍摄的影像,也为这个世界的战火记忆增添了新的一笔,成为历史的书写者。
以伊局势持续升级中,许多人在漫天流星雨般的导弹火光中跑向防空洞时,我戴上防弹头盔,逆行冲向无遮挡的平台,按下记录键并冷静解说;当大量外国人选择撤离以色列时,我手脚并用爬上一栋居民楼的顶层——只为看清导弹重创的整栋楼体、全面了解街区的坍塌。我的另外两名男同事也是如此。
在此次以伊战火开燃的前几天,我恰好重读了新华社前辈、同样也是战地女记者的邵云环烈士的遗作——《没有灯光的漫漫长夜》。她写道:“我们已经习惯了常常在午夜以后响起的爆炸声,每天晚上就像‘等楼上的另一只靴子掉下来’一样,等待那一声令人心悸的巨响。”
只有身处战地,才会更真切地体会这种感受。每当收到导弹即将来袭的警报,内心的等待便开始了——那是一种紧张、压抑、无法掌控的焦虑,是一种“知道它会来,却不知道它何时来”的煎熬,让人彻夜难眠。

□ 2025年6月15日,王卓伦在特拉维夫南部巴特亚姆地区爬上一栋居民楼顶,现场报道伊朗导弹来袭(图片来自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在战地的几年,我收到很多问候,听到最频繁的四个字是“注意安全”。其实,比起肉眼可见的危险,更难熬的是难以摆脱的精神折磨。那是一种没有尽头的紧绷,一种无法深度入眠的日常。哪怕在梦中,炮火的阴影也时常挥之不去。
巴以冲突爆发初期,我多次前往距离加沙地带最近的以色列城市斯代罗特。那时战事胶着,整个斯代罗特成了一座“鬼城”。夜幕降临,我的车成了城市中唯一的移动灯光。道路状况极好,因为没有别的车辆;城市寂静无声,因为人们都躲在家中。
当我独自从边境驾车返回耶路撒冷,快到市区时,已是国内时间的深夜。母亲睡前放心不下,拨来视频。她发现我在开车,便说不打扰我了。我却说:“你陪我一会儿吧。”远远望去,居民楼里万家灯火,而我的前路一片空旷。
那时,我已多次赶往火箭弹的袭击现场,每次出发前都告诉母亲:“放心,这是最后一次了。”但这次被“抓了个现行”,她也只好苦笑着说:“你还有多少个‘最后一次’?”
事实证明,此后的确还有无数个“最后一次”。战火持续至今的600多天里,每天巴以时间的傍晚,也就是国内的深夜,我总会在家庭群里留下四个字:“今天挺好。”我知道,这样父母才能安心入睡。
也许早就习惯了我久处“战争状态”,因此这次以伊局势急速恶化中,父母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焦虑。这种沉默的信任,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欣慰。我知道,他们始终在默默地为女儿骄傲,也尊重和支持我的决定。
记得在2015年,我刚工作一年时,恰逢白俄罗斯战地女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记录了大量战争中的女性声音。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里面充满了灾难环境下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情感与细节。这本书还有另一个译名《战争中没有女性》。战争不分性别,战地没有“女性”,那里只有人——面对废墟与命运的人,记录历史、见证真相、奔赴现场的人。(作者单位:新华社耶路撒冷分社)
编辑:梅镕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