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书品天下 查看内容

新书速递:《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

2025-6-28 22:19|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9| 评论: 0|来自: 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摘要: 新书速递:《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
张严平 新华社高级记者。在新华社工作30多年来承担了大量重要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曾获得第10届长江韬奋奖、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新华社卓越贡献奖等。


她以深入生活、深入人物心灵的采访作风,赋予人物报道深刻见解和情感表达,代表作品有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新闻作品集《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等,展现了她对人物报道的独到见解和鲜明风格。著有纪实文学《穆青传》《君生我未生》。



新华社首位领衔记者张严平新书《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出版后,我很快拿到此书,读后爱不释手,收获满满!
对我来说,张严平的非凡魅力首先来自其个人自传体作品《君生我未生》。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发现了一位至情至真至爱至纯的女记者、女作家。后来我在新华出版社的一次活动中见到了她本人,一位温婉知性的女子。我们加了微信,但一直没有联系没有互动,不过我知道了这位新闻大神的存在——只一个称谓:“新华社首位领衔记者”就说明了一切。新华社是什么地方?国家通讯社,中国新闻人才的高地,是中国新闻采编制作发布的风向标,能够在这里领衔,可以想见张严平作为新闻人的“内功”强大。阅读《时代面孔》给了我深深的震撼,也激发了我的思考。
《时代面孔》是张严平人物通讯的结集,她30多年新闻职业生涯奉献给了读者几十张面孔。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对于张严平来说何其不是如此。她细腻的笔触练就如椽巨笔,温馨的文字描摹社会风貌,凝练的主题刻画出一幅幅时代的面孔;阅读发现,张严平刻画的这一张张面孔聚集在一起,慢慢地拼接,渐渐地析出、结晶出一张清晰的面孔,那就是一张记者的面孔:就是说,我们通过张严平笔下的面孔,看见了记者张严平的面孔、一个大时代背景下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的记者面孔。记者用作品说话,张严平通过文字把自己写进了时代的面孔里,成为新华社卓越的记者,她也是新中国新闻记者的杰出代表。



这本书编得非常好!装帧设计自然不用说了,封面是浩瀚无垠的天空中群星闪耀,那是无数平凡的星星点缀出辉煌的夜色。正文部分更不用说了,精选的作品,每篇作品后面配以点睛之笔的采访手记,每章之后写有记者心路,让读者对作品的采写过程、主题呈现及记者的再思考有了最直接的认知,可见编辑和作者的匠心。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开篇几位著名新闻人的序语给了我特别的惊喜:



卷首语是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亲自操刀。他说张严平的作品写的是群星,其中小人物占65%;作品再现了生活的真,“传递感染力”,写法是还原性的,以小见大。张严平为此吃了很多苦。
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兼国内部主任闵凡路写的《时代英雄奋斗歌》序言概括梳理了《时代面孔》的脉络,揭示重点特点之后呼吁:新闻人要像张严平那样,义不容辞、理直气壮、浓墨重彩地去讴歌时代英雄!
另一位作序者是《中国妇女报》原总编辑卢小飞,她分析了张严平新闻作品的特点风格,总结为“四度”,即高度、深度、温度、气度,既学理性强,又文采斐然,与张严平新闻作品调性相契合。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认真阅读学习这些著名新闻人的评点,我觉得再也说不出什么新的东西了,不揣浅陋、挂一漏万,梳理一点阅读感受。我觉得,张严平的人物通讯报道在三个方面特色鲜明。



反映时代特色的深刻主题
对于新闻作品的深刻性,可能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新闻就是写点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没有体现深刻性。这种理解可能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有作家说:“新闻结束了呢,恰恰是文学可以开始出发,因为新闻是一个事件,是一个素材。新闻结束后,对一个人物的观察和思考才开始。”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新闻结束的地方,就是文学开始的地方,也就是深刻开始的地方。
也有材料说,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记录人类思想、情感与经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不仅是故事的讲述或文字的堆砌,更是对人性、社会、文化乃至哲学问题的深刻探索。这个说法似乎佐证了前面作家的观点。
但是,除一些动态消息报道,复杂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关于人物的厚重的通讯报道,在简单的新闻“5W1H”之外,一定要有对复杂人性的揭示,要有鲜明的主题。张严平用自己的新闻作品回答了新闻作品的深刻性问题。《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将军已经出发》《一位老人与300名贫困学生》等这些优秀报道,通过新闻“5W1H”揭示了深刻主题。《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通过一位马班邮路乡邮员的感人事迹揭示了平凡人物的崇高、民族脊梁的伟大;《将军已经出发》通过书写一位性格鲜明的将军揭示了将军为何而生、祖国海晏河清的深刻主题;《一位老人与300名贫困学生》将身居卑微的老人“兼济天下”的善行、高贵纯洁的灵魂凝固在不长的文字里。这些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谓不深刻。
对于新闻作品的主题,张严平在手记中曾有过详细生动的记述。她在《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的采访手记之一《把那双眼睛抓出来》中,记录下这样的一件事:时任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曾对初稿提出严肃的批评:看得出你是想表达什么,但是你没表达出来。我理解,何平总编辑的意思是,稿中新闻“5W1H”都有了,那所谓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就是深刻的主题。张严平从评稿会上时任新华社社长李从军介绍的一首诗中,顿悟到了作品应该表达的深刻主题,那就是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据此,她对稿件进行了成功修改,最终形成了一篇佳作。所以,不能说新闻作品就是不深刻。应该说,有分量的新闻作品不能不深刻,否则就是次品。



个性化情感浓烈深沉的文字
张严平的人物报道,无疑文学色彩鲜明;鲜明之处首先表现在情感丰富浓烈深沉,很多地方使用抒情的文字,文风鲜活生动,结构精致灵动,不呆板,吸引人,作者的立场态度直接呈现。
在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永远的向日葵——写在陆幼青最后的日子里》,将37岁热爱生活的生命的枯萎,如同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剥开,一节一节呈现,通过形容词、副词、设问、现场描写、病情叙述、日记引用、名言转引……将那个平凡而顽强生命的逝去写出了悲剧之美。人类毕竟无法抗拒自然的法则,但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执拗在抗争中凸显了人性之美。读者是在对平凡生命的凝视、对不屈意志的观照中看见了自己,因此无不感动。
前文卢小飞总结的张严平作品的“温度”,我理解很大部分来自于作品文学色彩浓。当前,新华社正在开展“常常”改文风活动宣传。改文风,就是要改掉“假大空”,改掉新的“掉书袋”,改掉“八股文”,就是要有“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给文字插上飞翔的翅膀,就是要有“文”。当然,“文”有时代性,也有相对的恒定性。张严平的通讯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与“文气”有密切关系。
对于新闻作品的“文”,也有不同的理解。新闻作品的表达不“中立”,不貌似“客观”,这是一个重大的专业理论问题,也涉及新闻价值观。记得新华社一位已故知名记者对文字、对稿件的要求近乎刻薄:写短句,能短则短;少用形容词,多用直接引语……
比如对于报告文学是不是新闻作品,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报告文学是文学作品,不属于新闻作品。如此看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就不是新闻作品了。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研究认为,报告文学题材是新闻的内核,文学的表达。新闻的事实不容杜撰,文学的手法可以适当、合理使用。在今天,诺贝尔文学奖可以颁发给歌词作者,奖给口述史作者,这说明文学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发生了嬗变。其实,学科的发展从来处于分化、融合、分化的过程之中,新闻亦然。守住了新闻本质特征之一即真实性,在叙述中适当修饰不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也是需要的、必要的。



诸多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
用数字写人,真实,感人。著名新闻人、作家梁衡同志在《数字也能让文章生美感》一文中说,数字一旦赋予了形象思维,即有无穷的魅力。我理解,新闻作品用好了数字,会增强真实性、说服力、感染力,进而增强作品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数字的运用,在《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得到充分体现,很多具体数字将邮路的凶险、王顺友的意志、无私的奉献、家庭的支持等简洁、直观呈现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震撼力,起到了“一数胜千言”的作用。
用对话写人,展现个性,揭示价值观。一个人,一定要通过语言表情达意。写好人物通讯,人物的语言是重要的一关。作家余华就说过:“对话须符合人物的身份,体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突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推进故事情节。”“写好对话可以说是衡量作家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准,当然只是很多标准中的一个,但是很重要。”人物通讯同样要写好对话。通讯《将军已经出发》,正是通过将军大量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了一个文韬武略、个性鲜明、坦荡磊落、大公无私、理想丰满的人物形象。
用冲突写人,情境还原,人格升华。张严平作品多写普通人,但是在普通人身上挖掘出不普通的一面,人格得到深化,主题由此深化。在《一位老人与300名贫困学生》中,老人的极度克己与无私奉献与社会环境形成强烈对比;《将军已经出发》中将军对训练、工作要求及廉洁自律作风与周围环境有时产生激烈冲突;《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中普通百姓在灾后迸发出的顽强意志与严酷环境产生巨大反差……这些强烈的冲突、对比、反差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凸显出人物的形象:丰满、高大、不同寻常。今天,有的新闻报道存在“高级红、低级黑”“用力过猛”,违背人性伦理,缺乏基本人文关怀的情况,发表后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引起大小不等的舆情。文字的张力是建立在生活真实性基础之上的,所树立的正面人物形象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张严平高手过招、妙手著文,她所写的人物,让读者感到真实不虚伪、真挚不做作、真诚不矫情,为人物报道树立了示范。正如闵凡路同志所说,新闻人要像张严平那样,义不容辞、理直气壮、浓墨重彩地去讴歌时代英雄!张严平成功地做到了。(部分配图出自河南日报、郑州大学)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